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是玄學,怎麼產生的?正文

什麼是玄學,怎麼產生的?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玄學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說。是在中國魏晉時期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晉玄學。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晉時期,由於漢代以來農民起義的打擊,統治階級所尊奉的天人感應的儒學思想和陰陽谶緯的神學思想已經喪失了欺騙人民的作用,玄學便應運而生。玄學是揉合儒道兩家學說而形成的新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體系。玄即深奧、玄妙之意。當時士大夫將道家的《老子》、《莊子》和儒家的《周易》稱為“三玄”,並以此為根據探討一些抽象、玄虛的問題,因此他們所談的內容稱為玄學;進行辯論的形式稱為“清談”。玄學是以老莊的“貴無”主義為理論基礎,結合儒家的綱常名教,為士族門閥的根本利益進行辯護的唯心主義哲學。因此,玄學是士族門閥應付時變的理論和扼殺農民起義的工具。
由於士族門閥內部存在著不同的集團和派別,玄學也形成不同的流派。
曹魏正始時期(240-248年)的何晏與王弼是玄學的倡始人。何晏的《論語集解》、《道德論》,王弼的《易注》、《老子注》,都是玄學的重要著作。他們論證了有無、本末、一多、動靜等哲學范疇,提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客觀唯心主義本體論。又說“無”即為“道”。無與道雖然是無形無名,不可為象的,然而卻是一切有形有象物體的本源,是地道的客觀唯心主義。他們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名教(封建等級制度、禮樂教化)出於自然(玄學的道和無)的主張,以證明名教是宇宙的本體“無”或道的產物,而且是有其必然性的。這樣,就將儒家的名教同道家的“自然”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論證了名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見玄學是以曹魏的時政需要為依據的。
正始以後,掌權的司馬氏為了篡奪曹魏政權,標榜名教,主張以儒學治天下。一些擁曹派士大夫不滿時政,又無力公開反抗,乃以玄學為工具,對司馬氏標榜的名教進行側面攻擊。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他們與王弼、何晏不同,認為名教與自然是對立的,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為了反對司馬氏假意提倡的“孝”,在母喪時飲酒食肉。他笑罵遵守禮法的偽君子為褲裆裡的虱子,諷刺他們如同虱子一樣循規蹈矩,“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褲裆”,卻專以“咬人”為生。阮籍等人攻擊名教,排斥禮法,是公開同司馬氏宣戰。司馬氏實權在握,終將阮籍軟化,並殺死嵇康。阮、嵇沖擊儒家的教條,揭露司馬氏提倡名教的虛偽性,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他們思想頹廢,以攻擊禮教宣洩個人對司馬氏的不滿,並非真正反對禮教,仍然屬於玄學家。
西晉時期玄學的代表人物為向秀和郭象。他們與阮、嵇不同,是通過為《莊子》作注的方式闡發自己的思想。他們修改了何晏、王弼的“貴無”主張,認為“有”是自然存在的,並不生於“無”,因而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論。向、郭把這個理論運用於政治上,認為一切現存的事物,諸如社會關系和政治制度都是合理的、自然的;認為“以小求大,理終不得,各安其分,則大小俱足”,這就是要讓人民聽其自然,遵守名教,安分守己。他們還認為“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這種說法就是使統治者既有清高之名,又得剝削之實,完全是替士族門閥既享有高官厚祿,不理政事,又要假裝清高的行為進行辯護。向、郭是司馬氏西晉政權的擁護者,他們宣揚的理論,是完全代表士族地主利益的哲學。
在魏晉玄學之風盛行時,各種反玄學的思想也不斷出現。兩晉之際唯物主義思想家鮑敬言的《無君論》,就是比較突出的代表。鮑敬言從天地是物質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認為天在上,地在下,是自然存在的現象,無所謂尊卑。這與君臣上下、等級制度毫無關系。這在士族門閥的腐朽統治時代,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終身和終生兩詞怎麼區分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