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主要礦物為石英、長石、綠泥石。 大理巖:接觸熱變質巖,白、灰綠、黃或淺藍色,等粒或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方解石、白雲石;次要礦物為透閃石、透輝石。 矽卡巖:接觸交代變質巖,顏色不定,結構為粒狀微晶,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石榴子石、綠簾石、透輝石;次要礦物為鐵、鎂、鈣硅酸鹽。 蛇紋巖:接觸交代變質巖,灰綠-黃綠色,隱晶質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蛇紋石;次要礦物為磁鐵礦、钛鐵礦。 板巖:區域變質巖,灰至黑色,隱晶質變晶結構,板狀構造,主要礦物為石英、粘土、絹雲母。 片巖:區域變質巖,黑、灰綠或綠色,變晶結構,片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雲母、綠泥石、角閃石;次要礦物為長石、綠簾石。 千枚巖:區域變質巖,黃、綠或藍灰色,隱晶質變晶結構,千枚狀構造,主要礦物為石英、綠泥石、絹雲母。 石英巖:區域變質巖,白或灰白色,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石英,次要礦物為白雲母、硅線石。 片麻巖:區域變質巖,灰或淺灰色,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主演礦物為石英、長石,次要礦物為雲母、角閃石、硅線石。 沉積巖目錄 中文名:沉積巖 英文名:sedimentaryrocks 【概述】 【形成】 【分布和價值】 【特征】 【沉積巖的物質來源】 【沉積巖的分類】
[編輯本段]中文名:沉積巖
[編輯本段]英文名:sedimentaryrocks
[編輯本段]【概述】 沉積巖來自於巖石和有機物的碎片,叫做沉積物,在百萬年期間積聚成堆。這些緊密的巖石比火成巖更易彎曲。像沙,鹽,粘土,砂巖,炭和石灰石都是例子。 沉積巖是在地殼表層的條件下,由母巖的風化產物、火山物質、有機物質等沉積巖的原始物質成分,經搬運、沉積及其沉積後作用而形成的一類巖石。 [編輯本段]【形成】 沉積巖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質體。它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常溫常壓條件下(-70-200℃,一至十幾大氣壓),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產生的物質經搬運、沉積和成巖等一系列地質作用形成的。 [編輯本段]【分布和價值】 沉積巖的體積只占巖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積卻占陸地的75%,大洋底部幾乎全部為沉積巖或沉積物所覆蓋。沉積巖不僅分布極為廣泛,而且記錄著地殼演變的漫長過程。目前已知,地殼上最老的巖石,其年齡為46億年,而沉積巖圈中年齡最老的巖石就36億年(蘇聯科拉半島)。沉積巖中蘊藏著大量的沉積礦產,如煤,石油,天然氣,鹽類等,而且鐵錳鋁銅鉛鋅等礦產中沉積類型的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時,沉積巖分布地區又是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的主要場所。因此,研究沉積巖,對發展地質科學的理論尋找豐富的沉積礦產以及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工作均具有重要意義。 [編輯本段]【特征】 沉積巖:是地面即成巖石在外力作用下,經過風化、搬運、沉積固結等沉積而成,其主要特征是:①層理構造顯著;②沉積巖中常含古代生物遺跡,經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結核等。常見的沉積巖有:直徑大於3毫米的礫和磨圓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質膠結而形成的礫巖,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徑的砂粒膠結而成的砂巖,由顆粒細小的粘土礦物組成的頁巖,由方解石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巖等。 已經形成的巖石露出地表後,由於風化作用而遭到破壞,,變成碎屑等,經過流水、風、冰川及其它外力搬運,最後在海洋、低地或海陸之間的過渡地帶沉積下來,在經受億萬年的壓縮、變化之後,膠結在一起,又變成一層一層的堅硬的巖石。這樣形成的巖石叫做沉積巖。 還會形成水波痕跡,雨紋。 [編輯本段]【沉積巖的物質來源】 1、風化作用,它包括機械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機械風化是以崩解的方式把已經形成的巖石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化學風化是由於水、氧氣、二氧化碳引起的化學作用使巖石分解形成碎屑;細菌、真菌、藻類等生物風化作用也能分解巖石; 2、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質; 3、植物和動物有機質在沉積巖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4、宇宙來源的沉積物,數量甚微,如隕石 [編輯本段]【沉積巖的分類】 以物質來源為主要考慮因素的分類,沉積巖被分成三類,即由母巖風化物質、火山碎屑物質和生物遺體形成的不同沉積巖。 母巖分化產物形成的沉積巖是最主要的沉積巖類型,包括碎屑巖和化學巖兩類。碎屑巖根據粒度細分為礫巖、砂巖、粉砂巖和黏土巖;化學巖根據成分,主要分出碳酸鹽巖、硫酸鹽巖、鹵化物巖、硅巖和其他一些化學巖。 礫巖是粗碎屑含量大於30%的巖石。絕大部分礫巖由粒度相差懸殊的巖屑組成,礫石或角礫大者可達1米以上,填隙物顆粒也相對比較粗。具有大型斜層理和遞變層理構造。 砂巖在沉積巖中分布僅次於黏土巖。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圍內的碎屑物質組成的巖石。在砂巖中,砂含量通常大於50%,其余是基質和膠結物。碎屑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其次為各種巖屑以及雲母、綠泥石等礦物碎屑。 粉砂巖中,0.1~0.01mm粒級的碎屑顆粒超過50%,以石英為主,常含較多的白雲母,鉀長石和酸性斜長石含量較少,巖屑極少見到。黏土基質含量較高。 黏土巖是沉積巖中分布最廣的一類巖石。其中,黏土礦物的含量通常大於50%,粒度在0.005~0.0039mm范圍以下。主要由高嶺石族、多水高嶺石族、蒙脫石族、水雲母族和綠泥石族礦物組成。 碳酸鹽巖常見的巖石類型是石灰巖和白雲巖,是由方解石和白雲石等碳酸鹽礦物組成的。碳酸鹽中也有顆粒,陸源碎屑稱為外顆粒;在沉積環境以內形成並具有碳酸鹽成分的碎屑稱為內碎屑。我國桂林有“山水甲天下”之美稱,奇妙莫測的七星巖是另一種類型的沉積巖,即碳酸鹽地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 沉積巖是三種組成地球巖石圈的主要巖石之一(另外兩種是巖漿巖和變質巖)。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將其他巖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物,經過水流或冰川的搬運、沉積、成巖作用形成的巖石。因此也叫作水成巖。在地球地表,有70%的巖石是沉積巖,但如果從地球表面到16公裡深的整個巖石圈算,沉積巖只占5%。沉積巖主要包括有石灰巖、砂巖、頁巖等。沉積巖中所含有的礦產,占全部世界礦產蘊藏量的80%。 沉積巖成因 風化的巖石顆粒,經大氣、水流、冰川的搬運作用,到一定地點沉積下來,受到高壓的成巖作用,逐漸形成巖石。沉積巖保留了許多地球的歷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動植物化石,沉積巖的層理有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信息。沉積巖的物質來源主要有幾個渠道,風化作用是一個主要渠道,它包括機械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機械風化是以崩解的方式把已經形成的巖石破碎成大小不同的碎屑;化學風化是由於水、氧氣、二氧化碳引起的化學作用使巖石分解形成碎屑;細菌、真菌、藻類等生物風化作用也能分解巖石。此外,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質也是沉積物質的來源之一;植物和動物有機質在沉積巖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碎屑沉積巖 是從其他巖石的碎屑沉積形成的,包括有長石,閃石,火山噴出物,黏土,以及變質巖的碎屑,碎屑的大小不同形成的巖石也不同,形成頁巖的碎屑小於0.004mm,形成砂巖的碎屑在0.004to0.06mm之間,形成礫巖的碎屑則有2到256毫米。 沉積巖的分類不僅根據其形成顆粒的大小,還要考慮到組成顆粒的化學成分,形成的條件等因素。顆粒形成的條件,是被冰、水、溫度變化將巖石碎裂,也有是由於化學作用,如淋融再析出等。在搬運過程中,顆粒體積進一步變小,最終在一個新地點沉積成巖。 生物沉積巖 是由生物體的堆積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貝殼、珊瑚等大量堆積,經過成巖作用形成的 一般認為,地球大氣中的含碳量之所以相對其他行星如金星要低,就是因為被石灰巖等沉積巖固定。形成石灰巖的碳和鈣都能在生物系統中循環 巖漿巖是由巖漿凝結形成的巖石,約占地殼總體積的65%。巖漿是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粘稠的硅酸鹽熔漿流體,是形成各種巖漿巖和巖漿礦床的母體。巖漿的發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巖的全部過程,稱為巖漿作用。 巖漿作用主要有兩種方式: 1.巖漿侵入活動→侵入巖。 2.火山活動或噴出活動→噴出巖(火山巖) [編輯本段]巖漿與巖漿巖 生活在科技時代的人們已經在電視等媒體上看到過噴湧的巖漿,知道巖漿巖是由巖漿直接冷凝形成的。巖漿的英文名字是“magma”,這個單詞的原義是形容一種類似於""稀糊狀混合物""的物體。巖漿的概念在1872年最早提出,直到逐步深入完善並得到公認,實際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反復實踐、驗證和認識過程。目前比較公認的看法,認為巖漿是由地殼和上地幔中形成的,以硅酸鹽為主要成分的熾熱、粘稠、富含揮發性的熔融體。 巖漿主要由硅酸巖和一些揮發性組成。sio2是硅酸鹽的主要成分,它與al2o3、fe2o3、feo、mgo、cao、na2o、k2o等其他氧化物結合,組成各種不同的硅酸鹽礦物。其中,sio2的含量是劃分巖漿巖大類的主要因素。sio2含量高,酸性程度也隨之升高。 人們親眼看到很多溢出到地表的熔巖流,它們應該很接近巖漿的成分,但是當巖漿噴出地表時,象水蒸汽、co2、so2、co、n2等揮發份 變質巖是在變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變質作用有很多類型,每種變質類型的作用范圍、引起變質作用的原因和形成的變質巖都不大一樣。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變質作用,不同類型的變質巖就是在各種不同的變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的。
接觸交代變質作用這是指巖漿侵入時,巖漿和圍巖的接觸帶受到巖漿的熱烘烤而引起的變質作用。這是一種局部變質作用,僅限於接觸帶附近。變質溫度大致為300-800℃,壓力0.2-3kb,反映出高溫、低壓的特點。
角巖是接觸變質作用特有並且常見的巖石,一般呈塊狀,礦物排列沒有定向性,典型的角巖甚至連雲母、角閃石這樣的片狀、柱狀礦物排列都沒有定向性。角巖的種類很多,有泥質角巖、長英質角巖等類型。
區域變質作用這是分布最廣泛、變質因素最復雜的一種變質作用,一般具有比較大的規模,分布面積可以達到數百、甚至數千公裡。高溫和定向構造應力是引起區域變質作用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通常,變質作用溫度范圍大約在200-900℃,壓力在3-12kb。
區域變質作用程度的深淺不同,形成的變質巖也有一些差別,表現在巖石結晶程度、礦物組合特征上最為明顯。比如板巖、千枚巖、片巖、片麻巖都是區域變質巖,由於變質程度不同,它們的結晶程度逐漸變化,從板巖的隱晶質到片巖的顯晶質,並且開始出現片理。區域變質巖中的片理、片麻理是巖石在定向壓力作用下形成的,巖石呈片狀,礦物大致在垂直壓力的方向上定向排列。變質巖中出現的礦物能反映巖石的變質程度,比如在不同的巖石中見到了綠泥石、角閃石和輝石,可以粗略地認為它們是代表較淺變質、較強變質到強烈變質作用的三個指示礦物。
混合巖化作用是指隨著變質作用增強,溫度、壓力增高,巖石發生部分熔融,那些成分和花崗巖相近的組分首先發生熔融,而富含鎂鐵的難熔組分仍然留在原地,這種由淺色長石、石英物質和暗色角閃石、黑雲母共同組成的巖石被稱為混合巖。由變質巖經過熔融而形成混合巖的過程,稱為混合巖化作用。
混合巖按照淺色組分和暗色組分的排列關系,可以分為腸狀混合巖、條帶狀混合巖、網狀混合巖、角礫狀混合巖等類型。
埋藏變質作用這是新近提出來的一種變質作用類型。它是指由於巨厚的火山沉積物埋藏深度大而導致溫度、巖石壓力升高而發生變質作用。這是一種低級變質作用,變質改造常常不徹底,有時甚至和原巖難以區分開來。
動力變質作用這是機械過程占主導的一種變質作用,大部分發生在地殼活動地帶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