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用得著用不著?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月,時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奏准設立廣東錢局後改為廣東造幣廠,以機器造幣,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建成竣工,四月開始試鑄機制方孔銅錢“光緒通寶”,背書“庫平一錢”及滿、漢文“廣”字,錢重如文,並於同年八月正式發行流通,這便是我國的第一種機制方孔銅錢。後來,由於制錢虧折,該廠獲准制造錢重為八分的“光緒通寶”機制方孔銅錢,背為滿文“寶廣”二字,發行後與市面舊錢及前造“庫平一錢”同時行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廣東錢局開始擬仿香港銅仙大量鑄造銅元,開我國機制銅元之先河。顯然,我國機制銅幣是先有機制方孔銅錢,然後才有機制銅元。機制方孔銅錢是機制銅元的前身,也是中國制錢向機制銅元過渡時期的產物。
繼廣東錢局之後,其他錢局、造幣廠也紛紛開鑄機制方孔銅錢,僅“光緒通寶”就還有寶泉、寶源、寶直、寶薊、寶沽、寶寧、寶江、寶武、寶津、寶浙、寶蘇、寶漳、寶吉等10多種,有的錢局還鑄有“光緒重寶”、“宣統通寶”和吉語錢。這些錢幣在許多錢譜上都可以輕易查到,一些品種在市場上還比較常見。可見,我國機制方孔銅錢在晚清時期便有眾多的品種,“民國通寶”作為機制方孔銅錢的晚輩,只是眾多品種中的一種,根本談不上“唯一”。當然,“民國通寶”作為一種短時期產物,有其獨特的收藏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