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平頂與尖頂分別適合造在哪裡正文

平頂與尖頂分別適合造在哪裡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平頂與尖頂分別適合造在哪裡
 
瑞士最大的避暑勝地是盧塞恩,它四處環山,景色迷人。具有悠久的歷史,留存下來的文物古跡十分豐富。中世紀的教堂、塔樓,文藝復興時期的官邸、官廳以及百年老店、長街古巷多的不可勝數,是瑞士中世紀以來歷史和文化的集中體現。
 
關於象鼻山的悲傷傳說------



  象鼻山本來是玉皇大帝的坐騎--神象。

  當年玉皇大帝走到桂林的時候,神象病重,玉帝為了趕路,就他拋棄在漓江邊,繼續前行。沒想到幾年後神象經過當地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完全康復了,於是它想留在這裡,但是玉帝說,你本為天上神象,不能隨意留在人間,於是就派了托塔李天王來捉拿它,神象跑了幾天幾夜,實在是渴了,也累了,就在這裡飲水,這時候李天王趕到了,它趁神象不備,一劍插下去,於是神象的姿勢就永遠定格在飲水的一刻了。。。。。
桂林—疊彩山 

--------------------------------------------------------------------------------


疊彩山舊名桂山,位於桂林市區東北部,濱臨漓江。疊彩山與城中的獨秀峰、漓江畔的伏波山鼎足而立,同為城內的游覽勝地。疊彩山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裡,由明月峰、仙鶴峰和四望山、於越山組成,橫亘市區,景色優美,又易於攀登,為桂林山景中的一個熱點。山中佳景甚多,有疊彩亭、於越閣、瞿張二公成仁碑、仰止堂、風洞、疊彩樓、望江亭和拿雲亭等名勝。山上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尤多,為文物的精華。若登上明月峰,駐足拿雲亭,全城景色畫書眼底。"一面晴風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間"。疊彩山名,是由唐朝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覽了疊彩山之後,寫了篇《疊彩山記》,記中說:"按圖經,山以石文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為名。"疊彩山山石如錦彩綢緞,層層相疊而得名。在清朝文人秦煥創建的疊彩亭的右角,看明月峰橫斷的崖壁,若"彩翠相間"的錦緞。這裡是攝影"疊彩"的最佳角度。

疊彩園門
疊彩公園園門,1990年建,為飛檐、硬脊、坡頂、綠瓦的仿古圓門建築。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王遐舉書"疊彩山"橫匾懸其上,右側為售票處,左側飾以玻璃壁窗,古樸雅麗,嵌於錦翠相間的山石林木之前。

疊彩山門
在疊彩山仰止堂前,是坡頂、青苡的仿古建築,高踞在登上風洞的咽喉之地,可拾級而上。門上有魏繼昌書"疊彩山"隸字橫額;兩側懸掛清廣西布政使張祥河撰、桂林書法家伍純道寫的"到清涼境,生歡喜心"的楹聯。一過山門,即進入歷史文物、宗教、自然風光相互交融的勝地。

江山會景處
在市區疊彩山疊彩亭旁。摩崖,高233厘米,寬77厘米,楷書,字經43厘米,年月名款字經13厘米。據明嘉靖18年田汝成《游廣西諸山征》所載,這裡的疊彩亭明代為"聚景亭","江山會景處"當是為該處風景點題而作。"江山會景處"經羽卿留在疊彩山的第三作品,字形端莊嚴、健勁有力。

景風閣
在疊彩山風洞南洞口右前方的平台上,唐元晦建於會昌間(841-846),歷代有修茸,閣已久廢,數十件珍貴詩刻同毀於抗日戰爭。據清畫家張寶《泛槎圖》,景風閣為重檐、坡頂、長方形建築。清慶保《景風閣記》說閣"居四望、於越之間,前接廣野,倚大江,廓然翕受,窈而多風。其東小閣數椽,故為游人憩望地,每盛夏熏灼,於此解煩焉"。景風閣為一時名建,歷代名人有詩刻,變法維新風雲人物康有為、百歲愛國老人馬相伯先後居此。

疊彩亭
位於疊彩登山道上。4角、平頂、單層、紅柱、綠瓦,高約5米,長7.5米,寬8.5米。面積約64平方米,呈十字形。正面懸掛著名書法家王遐舉所書"疊彩山"的匾額。疊彩亭東依於越,西鄰四望,北對明月,與山景和諧而不爭高。東西設坐凳,北隅為觀賞"彩翠相間"的最佳角度,是游憩的理想場所。亭西,刻有明代羽卿的"江山會景處"。

疊彩瓊樓
在疊彩山明月峰與於越山之間,是一組以桂北侗族建築形式為依據構築的大型風景園林建築群體,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1990年建成。疊彩瓊樓以鼓樓和連廊為中軸線,將整個建築分為東西兩個院落;東院庭轉院接,曲徑通幽;西院開闊疏朗,小橋勾連。院落以池水為中心,東為高閣,西有亭廊,南設層樓,北置水榭。主體的鼓樓為2層歇山頂樓閣,前面是小巧的卷棚敞軒,其余為1、2層坡頂,局部突起重檐、3重檐卷棚歇山頂或6角、8角攢尖頂。整組建築,主從分明,層次豐富,錯落有致,富於變化,與自然環境和諧調協,具有仙山瓊閣的意境。
仰仁堂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疊彩山風洞前。抗日戰爭期間所建。原建已毀。1958年重建。堂東西長11.5米,南北寬7.1米。東西開門,北壁嵌有瞿式、張同敞畫像、《潔氣嶺》唱和詩,以及1963年郭沫若來此憑吊所作二公像贊詩等石刻。

望江亭
在疊彩山北半山腰處,原為正德間(1506-1521)明太監傅倫作為欽差鎮宋廣西都知監時所建。他酷愛桂林山水,尢偏愛疊彩,有七登疊彩山詩。他的《望江亭詩》,有"山色佛雲青,溪光照空碧,構亭倚風洞,超然意自適"句,繪出望江亭"佛雲""照空"的特色,亭早廢,1954、1990年兩次在原址重建,為紅柱、綠瓦、翹角、攢尖頂的仿古方亭,高約6米,南北長5.2米,東西寬4.9米,總面積約25.5平方米。亭右壁有摩崖題刻"探奇處"3個大字,站在亭內或由此攀登,都有奇景可探。

瞿張成仁處碑
在市區疊彩山山門內。碑高167厘米,寬83厘米。共28了,均為楷書。正文"常熟悉瞿的陵張忠烈二公成仁處",字經20厘米,年月日及姓氏署款,字經10厘米,清道光20年廣西巡撫梁享書並立。

臨江上巖
位於疊彩山北麓。臨江巖有二:南為上巖、北為下巖。上巖洞口刻有"臨江上巖"4字。上巖高4.6米,寬3.5米,深8.6米,面積約30平方米。巖口臨江,視野開闊,江山景色與巖景交融,登臨玩賞,興味無窮。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無不以到此弄吟為快。明陳於明《題木龍洞石壁》詩,"逶迤江路洞天開,奇峰排空擁翠來,水石參差當檻出,亭台高下自天栽",如實地概括了上巖的特色。

風洞
明月峰山腰一奇洞,南北對穿,中狹小,僅通人,形成前後兩個洞,南北開敞,呈葫蘆狀,全長20米,最寬9.2米,最高5米。總面積約140平方米。風洞原是一條地下古河道,兩頭大中間小,所處地勢高,北接"湘桂走廊",南迎駕橋嶺與海洋山之間的"峽道",形成對流,兩端過風的斷面大,中間小,風速增大,壓強減少,風不斷補充。隨著季節變換,來風有清、和、暖、冷之別。
風洞既是風的世界,又是文物寶庫,是桂林山水一個重要景點。

疊彩北牖洞
風洞之北,即後洞,橢圓形,是葫蘆的後半部。洞口北向,如窗,又稱"北牖"。洞高4.8米,寬9.2米,長7.5米,面積約69平方米。洞口有清人陳維湘題刻"北牖洞"三字,洞內摩崖石刻數十件,以朱顏《訪疊彩巖登越亭》、楊芳《游風洞山》、袁枚《游風洞登高望仙鶴明月諸峰》、康有為《風洞題名》和李秉绶的蘭竹畫刻為珍。洞中原有臥佛一尊,供撫摩祈祥,現已無存。

疊彩太極洞
位於明月峰山腰,南口在北牖洞西南隅,北口朝登山道口,呈彎管狀,洞內有石柱分隔,酪似太極圖的兩條陰陽魚。洞門寬4.2米,洞高3米,寬3~4米,長13米,面積約50平方米。"太極洞"3字,刻在北洞口上。從洞的一端到另一端,纡回曲折,能見度低。北口大而敞,光線可透達轉折處,洞景依稀可辨;南口在北牖洞內,小而隱,光源微弱,初入有伸手不見五指之感。自南口盤旋而上,出北口,從黑暗中漸見光明;從北口人,出南口,至北牖洞,涼風習習,題刻琳琅,如入仙境。樂於在不同境況中探索、感受,捕捉各異樂趣的人們,尢愛太極洞。
迎風樓
在疊彩山風洞的北牖洞口處,原為古建,久廢。1972年重建,為8柱、兩層、開敞的仿古建築,總面積180平方米。柱間設坐凳,中有石桌。一層置楹聯二:其一"登臨爽氣此間生,且喜江山多麗色;回首屐痕何處是,惟留天地一奇觀",其二"風指落花妍小徑;雨清芳草翠層階"。分別描繪迎風樓當風雨立、爽氣此生的特點,以及樓前"多麗色""一奇觀"的氣勢和榜旁樓後"花妍""草翠"、"層階"、"小徑"的景物,是給游人以啟迪的絕妙導游詞;二層為觀景樓和登上明月峰的必由之路。

明月峰
位於疊彩山東北,海拔223米,相對高度約73米,山體總面積1.41公頃,是疊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風洞登仙鶴明月諸峰》詩有"仙鶴不可招,明月猶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楊芳《風洞山詩》,"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礙日邊雲",均言峰高可攬月,故有明月峰之謂,峰頂有形如葫蘆的小平台,五代馬殷曾在此建台,人稱馬王台。宋靜江知府張築"堯山"、"漓水"二壇,以祭祀山川,並寫《堯山漓水二壇記》,把山川作為土地資源,江河資源加以贊美,呼吁加以重視、保護,以維護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台、壇均早廢。1955年在舊址建拿雲亭。明月峰以高、險、峻、秀蓍稱。高可摩天,雄踞江邊,壁立木龍古渡頭。峰尖如筍,山石逐層深進,漸次升高,登上頂顛,滿城春色,田野奇峰,縱覽無余。峰側刻有共和國締造者之一朱德總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齡登上明月峰所題"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名句,給名山增輝。

四望山
位於疊彩山西南,與東南之於越山相對,以山間徑道相隔,山體面積3.32化頃。四望山"亂石縱橫,枕籍排突",他山稀有。登山可四面臨眺,東面堯山、漓江,南有穿山、塔山、南溪、斗雞,目之所游,群勝交集,山壁有唐元晦《四望山記》刻跡及清李少蓮刻"玉疊蓬壺"4個大字,近年新刻我國著名作家芭盾等墨跡。山麓曾建普明庵,後在遺址建定粵寺。绡憂亭和定粵寺,均已早廢。

仙鶴峰
位於明月峰的西北,海拔253.6米,相對高度101米,是疊彩諸峰最高的,山體面積2.1公頃。山腹有仙鶴洞,高約14米,底寬8.6米,長60米,面積516平方米。呈三角形,相傳古時有二仙鶴棲息山峰上,好事者镌二鶴於洞口,供人瞻仰,因名&qu

[1] [2] 下一页

大量求購對接白臘插苗,請報價格????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