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州之戰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在宋遼戰爭中,宋與遼在澶州(今河南濮陽)進行的最後一戰。宋太宗趙光義,為爭奪燕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兩次攻幽州(今北京)失敗後,被迫轉攻為守。真宗趙恆繼位初,宋遼戰爭仍在繼續;為防御遼攻掠河朔(泛指今黃河下游南北一帶),集重兵於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天雄軍(今河北大名東)等縱深要地。,依托黃河天險,屏蔽都城東京(今開封),並在邊地廣開方田、河道為阻障;繕完城堡,募壯勇扼守,以抗拒遼戎騎攻掠。遼為贏得有利結局,決計大舉攻宋。景德元年八月,先以游騎深入祁(治蒲陰,今河北安國)、深(治靜安,今河北深縣南)二州境,探察宋軍防御部署。繼而,聖宗耶律隆緒偕其母承天太後蕭綽親至南京(即幽州,今北京)謀劃。宋察覺遼企圖後,命河北、河東諸路部署,各謹邊備。閏九月十二日,遼軍會集固安(今屬河北)。十五日,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率先鋒軍南進,分兵攻威虜軍(治今河北徐水西北)、順安軍(今河北高陽東)、北平寨(今河北完縣東北)、保州(今河北保定),皆被宋軍擊敗。旋與聖宗、蕭太後軍會合,攻定州,被宋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超率軍阻於唐河。蕭太後初戰受挫,遂移師陽城澱(今河北望都東南)休整,並試圖利用宋降將王繼忠致書宋帝媾和。遼軍的大舉進攻,引起宋廷上下恐慌,參知政事王欽若、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等勸說真宗暫避金陵(今南京)或成都。宰相寇准據理相爭,力請真宗親征御敵。真宗納寇准議,遣將加強邢(治龍岡,今河北邢台)、洺(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冀、貝(今河北冀縣、清河西)兩路的防御。十月初,蕭撻凜南下祁、深;蕭太後率主力圍攻瀛州(今河北河間),遭宋知州李延渥頑強抗擊,10余日未克,反喪師3萬余眾。後撤圍南下,會蕭撻凜攻冀、貝、天雄軍。宋遂將防御重點南移,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並命各路增援天雄軍。十一月初,遼軍自瀛州南趨天雄軍,沿途遭宋軍抗擊;同時,宋以李繼隆、石保吉分任駕前東。西兩面排陣使,加強澶州及黃河沿岸的防御指揮。二十日,真宗離京師赴澶州督戰。時遼軍進抵天雄軍,攻城不克,轉破德清軍(今河南清奉西北)。繼逼近澶州,襲取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東北)。二十二日,蕭撻凜在澶州察看地形時,中宋軍伏弩身死,軍中為之氣沮。二十六日,宋真宗抵澶州,軍心大振。遼軍雖攻占宋一些地方,但傷亡慘重,又失大將蕭撻凜,戰況急轉直下,處境不利,亟願罷戰言和,遂加速和談步伐,並利用宋廷怯戰弱點,脅迫宋歸還後周從遼手中收復的關南(今河北雄縣南瓦橋關、霸縣益津關、淤口等三關以南)l0縣地。宋廷雖拒割地,但又恐遼乘黃河封凍過河,危及東京,乃答應歲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達成撤軍協議。十二月初七,互換誓書,史稱“澶淵之盟“。 點評:澶州之戰結柬了宋與遼長達25年余的戰爭。雙方妥協達成的澶淵之盟,對宋雖是屈辱的協議,但客觀上促成了此後的百年和平,為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條件。
郾城之戰
南宋紹興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七月,在宋金戰爭中,岳飛在郾城(今屬河南)以少勝多,擊敗金軍的一次著名作戰。順昌大捷之後,南宋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為反攻中原,揮師北上,連戰連捷,收復了洛陽至陳、蔡(今河南淮陽、汝南)間許多戰略要地,形成東西並進,鉗擊東京(今河南開封)金軍主力的態勢。爾後,岳飛集主力於颍昌(今河南許昌)地區,自率輕騎駐守郾城。金都元帥完顏宗弼得悉岳飛率軍挺進中原,決定誘岳飛孤軍深入,然後集中主力予以殲滅。岳飛將計就計,向金軍挑戰。七月初八,完顏宗弼率龍虎大王突合速、蓋天大王完顏宗賢及昭武大將軍韓常等軍1.5萬直趨郾城,以精騎“拐子馬”布列兩翼。岳飛以步卒迎戰金軍精騎,命士卒以麻扎刀、大斧砍其馬足;同時令其子岳雲率馬軍精銳直沖金中軍,殺傷甚眾,獲馬數百匹;部將楊再興等率騎突陣,斬殺金軍近百人,宗弼幾被擒,雙方激戰半日,岳飛軍重創金軍“拐子馬”。宗弼見精銳被殲,大恸不已,又於初十增兵郾城北五裡店,准備再戰。岳飛部將王綱帶領50騎偵察敵情,突入敵陣,斬其裨將,岳飛乘勢出擊,經三天激戰,再敗完顏宗弼,取得郾城大捷。 點評:此戰,是南宋初年抗金戰爭中重要戰役,是在平原地區進行的較大規模的步騎交戰。在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岳飛能適時掌握對方作戰企圖,針對金軍多而強的特點,發揮己方士氣旺盛、軍隊訓練有素的特點,巧妙使用兵力,經過激烈的戰斗,最終以少勝金,重創金軍軍主力,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金軍統帥完顏宗弼哀歎說:“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金軍在此戰以前,尚未同岳家軍進行過真正的較量,這次才算真正領教了岳家軍的威力,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歎。郾城之戰及不久後的颍昌之戰後,岳飛本可以繼續北進,實現長驅中原、收復河朔的願望,但南宋朝廷以高宗和秦桧為首的議和妥協派容不得這些,急催岳飛班師。岳飛的班師,使整個抗金局勢急轉直下,收復的許多失地又重被金軍占領,“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第二年,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於臨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