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黃石市轄4個市轄區(黃石港、西塞山、下陸、鐵山)、1個縣(陽新縣),代管1個縣級市(大冶市)。全市共有48個鄉級單位(20個街道、27個鎮、1個鄉)。 黃石市面積4576平方千米,人口255萬人(2004年)。 黃石港區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郵編435000。區人民政府駐磁湖路。 西塞山區面積100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郵編435001。區人民政府駐醫院街。 下陸區面積69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郵編435005。區人民政府駐石明甲。 鐵山區面積28平方千米,人口6萬人。郵編435006。區人民政府駐廣友路。 大冶市面積1566平方千米,人口89萬人。郵編435100。市人民政府駐東岳路街道。 陽新縣面積2783平方千米,人口99萬人。郵編435200。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 黃金山工業新區(代管)面積約150平方公裡,新區起步區人口規模20萬人 黃石地處楚頭吳尾,雄居長江中游南岸,襟江懷湖,依山傍水,資源豐富,人傑地靈。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以創建"楚天杯"為契機,以提升城市品位為重點,以實施"潔綠亮美"工程為動力,不斷加大建設力度,從1999年的"城建改革年"到2000年的"城市建設年"、再到2001年的"城市管理年",一年一個主題,統籌規劃,循序漸進,經過幾年的努力,黃石城市面貌發現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成就。 今日黃石,街道寬闊平坦,市容整潔有序,廣場芳草如茵,青山掩映綠水,夜景斑斓迷人,令人流連忘返,初步展現了山水園林城市的風貌。 是湖北 建設綜合改革配套實驗區)副中心城市。武漢是武漢城市圈的極核,黃石是副中心城市。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和國務院批准的沿江開放城市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支點城市之一。 英語:huangshicity 經緯度:北緯30.12東經115.06 轄區:4個區、1個縣、1個不設區的市 政府:市委書記王建鳴、市長楊曉波 面積:總面積4630平方公裡 人口:270萬人 時間: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utc+8。 郵政編碼:435000 435001--435008市區各地;435100--435120大冶市各鄉鎮;435200陽新縣各鄉鎮 電話區號:0714 汽車號牌:鄂b 方言:武漢話、下陸鐵山北方方言島、大冶陽新贛語區 市樹:香樟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擁有“百裡黃金地,江南聚寶盆”稱號。 位置 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蕲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漢市江夏區,西南與鹹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市接壤。境內基本上(少數村沒有)村村通公路,對外通往全國各地,滬蓉高速公路橫貫市區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寧滬;武(昌)黃(石)九(江)鐵路,東連浙贛線,西接京廣線;水路依托長江可出海對外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地質 黃石市地處幕阜山北側,為幕阜山向長江河床沖積平原,過渡地帶,轄地內多低山。境內較大的山有東方山、黃荊山、雲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為陽新境內的七峰山主峰南巖嶺,海拔860米,次高峰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處為陽新境內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拔8.7米。黃石市地質條件較好,地耐力一般較高,除個別軟土層低於10t/m2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間。地下水含量豐富,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這些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黃石地震設防烈度為6度。 水網 長江自北向東流過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灣,下迄陽新縣天馬嶺,全長76.87公裡,市境內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還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馬湖、葛湖、荊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最大的水系為陽新境內的富水水系,富水河發源於通山,由西向東,注入長江,全長196公裡,流域面積5310平方公裡,在市境內陽新長81公裡。流域面積2245平方公裡;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裡,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裡。境內巖溶地貌發育,溶洞眾多,很多具有旅游開發價值。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間盆地。崗地坡度一般較為平緩,沿江一帶標高較低。 風景 市區形狀呈“入”字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風光绮麗的磁湖鑲嵌市區中心。有東方山、西塞山、飛雲洞等旅游景點。磁湖面積8平方公裡宛如嵌在市區中心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聞名遐迩的風景旅游勝地。市區城市建設用地一般在海拔18-50米之間。 氣候 黃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最高溫度38℃;最低溫度-3℃。年平均降水量1400mm。最大風力5—6級。空氣質量符合gb3095-32標准。地震潛在可能性,不處於地震帶。 黃石地處中緯度,太陽輻射季節性差別大,遠離海洋,陸面多為礦山群,春夏季下墊面粗糙且增濕快,對流強,加之受東亞季風環流影響,其氣候特征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能豐富,雨量充沛,為典型的亞熱帶東亞大陸性氣候。 最熱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無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時,占全年月日可照射時數的31℅-63℅。境內多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每秒2.17米。全境氣候溫和、濕潤,冬寒期短,水熱條件優越,有利農作物生長。 但由於大氣環流、地形、季節變換,氣候各要素年際、年內變化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強風、伏秋連旱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 礦產 大冶市礦產資源豐富,素有“江南聚寶盆”之稱。已發現的有金屬、非金屬、能源和水氣礦產4大類計64種,黑色金屬有鐵、錳,有色金屬有銅、鎢、钼、鋅、鉛、钴,貴重金屬有金、銀,稀散元素礦產有鍺、镓、铊、铟、硒、碲等;非金屬礦有磷、硫、含鉀巖石、石灰石重晶石、方解石、天青石、膨潤土、石膏、硅灰石等39種;燃料礦有煤炭,其中硅灰石質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種全、礦產配套程度高,主要礦產相對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選,共(伴)生礦產可綜合開發利用等特點。已列入儲量表的礦產有42種,其中銅、钴、鎢、钼、金、銀、锶、铼、硅灰石、透輝石、泥灰巖、熔結凝灰巖、飾面大理巖等14種礦產儲量潛在經濟價值達4000多億元。 主要礦產的儲量公布十分集中,全市小型以上的鐵、銅、金礦床共190多處。銅礦保有儲量占全省的91.8%,共有大型礦床4處,中型礦床9處,為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重要的供礦基地。金礦保有儲量占全省的88%。水泥用石灰巖礦床規模大、質量好、礦層厚度大,宜於露天開采,為發展水泥等建材行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鐵礦石保有儲量雖只占全省儲量的23.7%,但產量居全省第一,共有大、中型鐵礦床6處,是武漢鋼鐵公司鐵礦石原料重要產地。 [礦產資源數量及其構成] 目前,我市發現的礦產共4大類(能源、金屬、非金屬、水氣)計76種,已探明儲量的有37種,其中金、銅、钼、钴、锶、硅灰石等14種礦產儲量居全省首位。探明各類礦床(點)429處,其中大型礦床11處,中型礦床64處,小型礦床300處,礦點49處。鐵、銅、金、煤、石灰石等是我市的優勢礦產。尤其是石灰巖、白雲巖找礦前景好,且遠景規模大,質量好,宜露天開采。天青石、熔結凝灰巖等礦產尚未開發利用,潛在經濟價值大。全市礦產資源保有儲量潛在經濟價值(不含延伸加工)達4000余億元。 [礦產資源分布的主要特點] (1)主要礦產儲量豐富,分布相對集中。鐵、銅、金、煤、石灰石等本市的優勢礦產,探明儲量豐富,找礦遠景較好,且主要礦產的儲量分布十分集中,全市小型以上的鐵、銅、金礦床共190多處,豐富鐵礦、銅礦、金礦的儲量均占全省首位,是我國重要的鐵礦和有色礦產生產基地。我市礦產資源無論在儲量上還是產量上均在全省乃至全國占有重要的地位,資源優勢和經濟優勢十分顯著。 (2)礦種配套程度高。我市有豐富的鐵礦、銅礦、金礦、煤礦,還有熔劑石灰巖、白雲巖和冶金用礦等豐富的冶金輔助原料礦產。此外,還有豐富的水泥石灰巖、水泥配料、玻璃用砂巖、富鹼玻璃原料、天青石等,品種配套程度高,易立足於本地資源形成鋼鐵、有色和建材工業為主體的系列產品。 (3)共(伴)生礦產多。綜合回收利用潛力大。我市鐵、銅礦床多共(伴)生有多種有益組分。如銅鐵礦,除銅、鐵外,還共(伴)生有金、銀、钴、硫、钼等有益組分,可綜合開發和回收,使一礦變多礦,資源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礦產開發現狀] 根據2003年礦山年報統計,黃石共有各類礦山578座,其中大、中型礦山企業16座,從業人員4.9萬人。已開發利用鐵、銅、金、煤和建材等32種礦產,年礦石產量約2713萬噸,原礦工業產值24.63億元。 土地 黃石市是武漢“8+1”城市圈重點發展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納入武漢城市圈規劃,土地供給能滿足大規模工業項目建設用地需求,城市外延發展增量土地開發利用潛力較大。 土壤 可分為6個土類,13個亞類,57個土屬,229個土種,300多個變種。6個土類如下: 紅壤:發育於多種母巖母質,受亞熱帶氣候的影響形成。分布范圍主要在低山丘陵地區。典型的紅壤剖面中有明顯的紅色心土層和淋溶澱積層,脫硅富鋁化明顯,土壤孔隙度小,ph值低,呈酸性反映。土體呈黃色或紅黃色,有機質含量低,養分較缺乏,經過發行可成為高土壤。 石灰巖土:發育於各類石灰巖及其變質巖,呈條狀分布。土質粘重,有石灰反映,ph值比地帶性土壤高一級,不適應油菜、馬尾松及映山紅的生長。 紫色土:發育於紫色巖,土層深厚,但根底淺,耕作質差,難起苗。ph值6.8,呈中性反映。 潮土:潮土是泛域性土壤,成土母質系第四系全新世沖積物及沉積物。分布在長江兩岸,湖泊周圍、港溪兩旁的平原、大畈、湖汊、河階、谷地及地勢平坦的開闊地。土層深厚、疏松,結構良好,地下水位常在100厘米上下,孔隙度適中,夏季土壤回潮濕潤。 水稻土:水稻土是在人工種植水稻過程中,通過施肥、耕耘、灌溉等措施和周期性的干濕交替以及氧化還原等條件影響下,形成的一類耕作土壤。 沼澤土,濱湖區多草甸沼澤土亞類。地下水位高,有機質含量亦較高,處脫沼脫潛階段。 植被 黃石地區在中國植被區劃上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而地帶性植被類型則是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實際上亞熱帶針葉林占一定優勢。此外,還有亞熱帶竹林、灌叢、荒山草地及人為栽種的混合植被型(街道、公園綠化帶)。 黃石植物種類繁多,已知的主要植物種類有:裸子植物7科18屬30多種,被子植物150多種300余屬2000余種,蕨類植物有18科30多屬60余種,還有藻類、菌類、地衣、苔藓等各類植物。被子植物占絕對優勢,其中又以菊科、禾木科、豆科、十字花科、薔薇科、葫蘆科、苋科、毛莨科等植物品種為最多。 黃石地區生長著各種植物。東方山、白雉山、西塞山、天台山、黃坪山、小雷山、龍角山、南山等有熱帶和亞熱帶生長的桉樹、油橄榄,在中亞熱帶、北亞熱帶、暖溫帶生長的油茶、烏桕、核桃、山楂、有中溫帶生長的針葉樹,亦有寒溫帶生長的苔藓、地衣,還有指示酸性土壤的芒萁、油茶、口茶,指示有銅礦蘊藏的香薷,指示石灰巖地貌的白馬骨、六月雪、指示潮濕地的蘆葦、菖蒲、蒲黃等。據初步考察統計、僅高等植物就有3000種以上,其中許多是油料植物、藥用植物、糧食植物、芳香植物和用材樹種。還有我國特產名貴植物。 [編輯本段]人口狀況 總人口2005年年底全市總人口為252.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239.9萬人(指常住本市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