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以上人口)。總人口與2000年底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247.75萬人相比,增加了5.05萬人,增長2.04%;年平均增加1.01萬人,年平均增長0.41%。 就業和失業人口 全市人口中,2005年底就業人口140萬人,比上年底淨增加1.7萬人;城鎮就業人口77.3萬人,比上年底淨增加2.8萬人;城鎮失業人口5.7萬人,比上年底減少2.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6.90%,比上年底下降3.5個百分點。 城鄉構成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5.41萬人,占總人口的49.6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7.39萬人,占總人口的50.39%。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9個百分點。 性別構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為131.82萬人,占總人口的52.14%;女性為120.98萬人,占總人口的47.86%。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8.96。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性別比下降了1.61個百分點。 年齡構成 全市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54.05萬人,占總人口的21.38%;15-64歲的人口為182.47萬人,占總人口的72.18%;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28萬人,占總人口的6.44%。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2個百分點。 民族構成 全市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52.42萬人,占總人口的99.85%;各少數民族人口為0.38萬人,占總人口的0.15%。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5.1萬人,增長了2.06%;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600人,增長了18.75% 市民受教育程度 全市人口中,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為430人,高中程度的人口為1506人,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602人,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927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同口徑相比,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增加54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2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84人,小學程度的人口減少775人。 家庭戶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74.6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1.6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7人。其中:城鎮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2人,農村為3.83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減少了0.47人,城鎮減少0.03人,農村減少0.33人,家庭戶規模向小戶型轉變。 自然增長率 2005年全市總人口出生率8.26%,死亡率4.1%,自然增長率4.16%。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05個百分點,死亡率上升0.55個百分點,自然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 人口的分布 全市7個縣(市、區)(含開發區)的人口分布如下: 地區范圍總人口常住人口 全市252.80 239.90 市內4區66.8170.74
黃石港區17.8619.60 西塞山區24.8226.40 下陸區11.0611.15 鐵山區6.776.71 經濟技術開發區暫未統計暫未統計 陽新縣97.1186.06 大冶市88.8883.10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949年5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隨後成立石灰窯工業特區辦事處、湖北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黃石市在此基礎上過渡建成。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歸黃石市。 大冶縣始建於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為南唐主時,以境內礦產豐富,冶煉業發達,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新設一縣,取自殷商以來一直“大興爐冶”之意,便定名為大冶縣。 上古時期 唐虞之世,市地屬二苗。 夏、商時,市地屬荊州之域。 西周時稱鄂,為鄂侯領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春秋戰國屬楚、秦。 封建時期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浔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 魏黃初四年(223年),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浔陽。安帝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梁置西陵縣於此,後廢。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後周北宋初時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16年(1927年),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1938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27年(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並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范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民國31年(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民國37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並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新中國成立以後 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轄黃石市。1979年設立6個市轄區。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截至2009年12月31日,黃石市轄 4個市轄區、1個縣 黃石港區、西塞山區、下陸區、鐵山區、陽新縣 代管1個不設區的市 大冶市 擁有一個省級開發區 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包含團城山街道,花湖街道,金山街道和汪仁鎮,目前正申報國家級開發區)。 黃石港區。面積34.9平方公裡,人口21萬。區人民政府駐磁湖路。 西塞山區。面積112.4平方公裡,人口23萬。區人民政府駐黃石大道。 您好 經度115.09緯度30.2衛星經度138方位139.96俯仰46.82極化33.78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蕲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漢市江夏區,西南與鹹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市接壤。 您好 經度115.09緯度30.2衛星經度138方位139.96俯仰46.82極化33.78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蕲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漢市江夏區,西南與鹹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市接壤。 您好 經度115.09緯度30.2衛星經度138方位139.96俯仰46.82極化33.78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蕲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漢市江夏區,西南與鹹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市接壤。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蕲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昌縣,西南與鹹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縣接壤。境內村村通公路,對外通往全國各地,滬蓉高速公路橫貫市區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寧滬;武(昌)黃(石)九(江)鐵路,東連浙贛線,西接京廣線;水路依托長江可出海對外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黃石市地處幕阜山北側,為幕阜山向長江河床沖積平原,過渡地帶,轄地內多低山。境內較大的山有東方山、黃荊山、雲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為陽新境內的七峰山主峰南巖嶺,海撥860米,次高峰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處為陽新境內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撥8.7米。長江自北向東流過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灣,下迄陽新縣天馬嶺,全長76.87公裡,市境內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還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馬湖、葛湖、荊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最大的水系為陽新境內的富水水系,富水河發源於通山,由西向東,注入長江,全長196公裡,流域面積5310平方公裡,在市境內陽新長81公裡。
流域面積2245平方公裡;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裡,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裡。境內巖溶地貌發育,溶洞眾多,很多具有旅游開發價值。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間盆地。崗地坡度一般較為平緩,沿江一帶標高較低。
市區形狀呈“入”字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風光绮麗的磁湖鑲嵌市區中心。有東方山、西塞山、飛雲洞等旅游景點。磁湖面積8平方公裡宛如嵌在市區中心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聞名遐迩的風景旅游勝地。市區城市建設用地一般在海撥18-50米之間。
黃石市地質條件較好,地耐力一般較高,除個別軟土層低於10t/m2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間。地下水含量豐富,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這些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黃石地震設防烈度為6度。 經度115.09緯度30.2衛星經度138方位139.96俯仰46.82極化33.78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蕲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漢市江夏區,西南與鹹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市接壤。 您好 經度115.09緯度30.2衛星經度138方位139.96俯仰46.82極化33.78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蕲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漢市江夏區,西南與鹹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市接壤。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