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壺介紹介紹是什麼 鼻煙壺介紹介紹是什麼 “明萬歷時,意大利人利馬窦來華,以此入貢,自此傳入中國。”--(清.趙之謙)
中國鼻煙是以煙梗軋成,為“煙坯子”,經過茉莉花、桂花等窨制成了窨花鼻煙。坯子干炝力大,窨過的鼻煙柔和勁小,勞動界都喜聞坯子,越聞越烈,所以北京俗諺有“茶葉越喝越高,鼻煙越聞越次”的說法。北京舊日鼻煙鋪很多,近年除茶葉鋪代售外,賣精細鼻煙最著名的是大柵欄的天蕙齋。天蕙齋窖煙極新鮮,每日上新貨,絕不干燥,專做梨園行的生意,諸大名伶,天天要到天蕙齋閒談天的。賣大路貨的則只有新街口一家。
聞藥專為八方道理門人所用。用各種花葉碾成,有荷葉聞藥、薄荷聞藥等許多種。講究聞鼻煙的,家中全有“墩壺”,每日有人專送鮮茉莉花,所以煙味芬芳。
鼻煙有黑紫、老黃、嫩黃等不同顏色,味道有酸、膻、糊、豆、甜五種,以酸為佳。
據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本過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也曾說晴雯吸食鼻煙用以治療發熱減退後所余下的頭痛。
吸聞鼻煙很適用於游牧、漁獵等野外流動的生活,因為聞鼻煙可起到輕度的麻醉作用,以緩解神經緊張的壓力,使疲勞的身軀得到暫時的休息和松弛。蒙古族屬於游牧民族,所以屬於蒙古族傳統的民族工藝——金屬工藝制成的鼻煙壺現今存世較多。
康熙、乾隆年間聞鼻煙風行一時,朝野上下皆嗜鼻煙,從最高貴的帝王到最底層的貧民,“無論貧富貴賤無不好之,有類於飲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幾視為第二生命,可一日無米面,而不可一日無鼻煙。可一日不飲食,而不可一日不聞鼻煙”(清.趙汝珍《古玩指南》)。因而鼻煙壺的制作,達到了它的黃金時代。
從1949年以後,國人某本上不再用鼻煙了,但鼻煙在一些古玩店尚可以買到。六十年代初期,有一位香港姓黃的女土專販鼻煙。在北京琉璃廠革珍齋,曾見黃小姐將各種鼻煙分別倒一些在小煙碟中,吸聞鑒別。那些鼻煙均盛放在約五六寸高的玻璃瓶內,當時的價格每瓶二三百元不等。
如今人們不再吸聞鼻煙了,但為盛放鼻煙應運而生的鼻煙壺,卻作為流傳百世的精美藝術品,以至今天仍在被人談論、研究、收藏、玩賞。鼻煙壺的愛好者比比皆是,在中國,在國際都不乏它的收藏者。什麼國際鼻煙壺協會、研究會等等,鬧得風風火火。鼻煙壺作為一種久盛不衰的熱門古董,確也值得讓我們再一次了解它、熟悉它
“鼻煙壺”
鼻煙壺的種類很多,原料也不一樣,以形狀分:上下一般粗成圓筒形的為“爆竹簡”壺,大爆竹筒為武壺,小爆竹筒為文壺;肩粗底小的為“壇子形”壺,大壇子壺多半用做墩壺(就是儲存鼻煙的壺),小壇子壺很有些珍品。以外還有“荸荠扁”壺。
以質料分,可有這些種:
瓷壺最為普遍,糙瓷壺固然很多,但凡講究的窯口和畫篇,也全是瓷壺。
洋瓷壺鐵胎上掛瓷釉,和現在的搪瓷臉盆的原料相仿佛,不過細致多了。相傳由朗士寧傳入中國,所以上面畫篇多半是西洋人物故事。洋瓷壺都是內務府造辦處承造,外面私造的幾乎沒有。最能證明的是壺口和壺蓋全是“鑿銅口”,外人仿造不了。造辦處所做的銅鐵器具全極精致,就是鳥籠上銅抓、鐵抓都被看成古董值很多錢。
瑪瑙壺這種煙壺全是以“巧作”見長。隨著瑪瑙原來顏色,雕成各種花紋圖形,尤以雕刻水蟲最名貴。瑪瑙壺不能太大,常見的多半是小壇形。
水晶壺晶瑩透澈,本來沒有什麼美觀,後來有人能在壺內畫成畫篇,叫做“內畫壺”,才抬舉起這種壺來。最有名的便是馬紹軒,能仿名人畫跡,惟妙惟肖。也有假冒的。辨別的方法是,真馬紹軒畫的圖章用印泥,假仿的用紅顏色。畫這種壺最難,筆無法進入壺中,只能用竹篾折尖蘸顏色畫。相傳發明此法的,是吸鴉片煙的人在煙榻上想出來的,所以畫這種畫的,必須躺著才能畫。近來有用白料壺、玻璃壺的,就不算什麼講究了。
玉壺各種玉都能做壺,以玉皮子最佳。玉皮子有“燒豬皮式”煙壺,很是名貴。尤其是“四面玉皮壺”,能值七八千元。庚子時代楊立地大臣有一只,公認為無價之寶。
料壺所說的料不是後來的料器,也是很有價值的。講究玩鼻煙壺的,除瓷壺以外就是料壺。有“辛家坯料”、“袁家坯料”等不同名目,最次的是“山東料”。料壺以有無光澤又分為“亮地”和“呆地”兩種。另外還有透亮地料。料壺以顏色分成:“西湖水料壺”、“蛋黃料壺”、“套紅料壺”、“套藍料壺”、“套三彩料壺”、“鼻涕地料壺”、“藕粉地料壺”等數十種,有些品種,也很值錢。
藥瓶壺又名“溫都納煙壺”,形似小瓶。相傳是乾隆時代大軍征金川時,內廷頒發的上方珍藥的藥瓶,因形式美觀,班師後遂用作鼻煙壺。此雖傳說,但從滿文名字及古色斑斓來看,或許不假。藥瓶壺以寶藍地灑金點的最好,形似窯變稱“倭瓜穰”的也很名貴。
鼻煙壺材料還有翡翠、雕漆、紫晶等。 盛鼻煙的容器。清代文物。小可手握,便於攜帶。鼻煙是一種煙草制品,系將煙葉烘烤、去莖、磨粉、發酵並加入香料配制而成,用鼻嗅服。鼻煙17世紀前期在歐洲開始流行,後期傳入中國。中國最初並無特制容器,自清代道光年間由宮內養心殿造辦處特制鼻煙壺,壺蓋內附小細匙,以便舀取煙粉。康熙年間清宮造辦處制造的玻璃、銅胎畫琺琅等各種鼻煙壺,開辟了一項工藝美術的新門類。清宮造辦處經常做鼻煙壺的作坊有玻璃廠、琺琅作、玉作、牙雕作和鑲嵌作;壺蓋、勺由鍍金作或牙雕作配制。鹹豐、同治以後,官辦作坊用貴重材料制作的鼻煙壺顯著減少,多為玻璃、瓷制品。這時民間作坊的產品大量出現,造型較單調,裝飾圖案中出現歷史人物、戲劇情節、市井風俗等題材。清末出現內畫壺,在玻璃或水晶煙壺磨砂的內壁上反畫人物、山水、花鳥等,堪稱精品。20世紀70年代後,內畫壺發展迅速。 在世界上,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其中鼻煙壺以其精巧卓絕的制作技術,被稱為「集多種工藝之大成於一身的袖珍藝術品」。鼻煙壺為盛裝鼻煙之容器,鼻煙系一種煙草制品,原為西洋之物,明末清初自歐洲傳入中國後,加工轉化後成為粉末狀藥材,吸聞之後不但具有明目避疫的功效,吸聞鼻煙在各階層更是蔚為風尚,且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發展出匠心獨運的各式鼻煙壺,在清代美學工藝上大放異彩,成為清代藝術的重要表徵之一。 鼻煙壺之所以受重視,除了本身的實用性外,還具有著送禮餽贈、身分象徵等功能,自清代發展至今雖然只有三百年的歷史,因其小巧精致、宜於把玩,一直受到中西方博物館及收藏界的青睐,成為中國近代文物的重要項目之一。鼻煙壺集結了中國雕刻、書畫、燒瓷、鑲嵌等手工藝技術,其珍貴性除了從形制、材質、紋飾、色澤上加以鑒別外,精致秀雅、端正勻稱亦是評賞的要點之一。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推廣鼻煙壺藝術,促進各界對藝術文物的收藏及研究興趣,本次特邀收藏家葉博文先生提供珍藏鼻煙壺近兩百件舉辦展覽,內容包含了翡翠、玻璃、玉石、瓷器、漆器、水晶、竹、木、牙、金屬等材質,琳琅滿目、巧奪天工,期透過這些精選珍品的展出,帶領觀眾領略掌中珍玩的審美意趣和豐富的藝術內涵,使國人再度欣賞精致工藝之美。 [編輯本段]鼻煙壺的起源 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約在14世紀選用上好的煙葉、摻入薄荷、冰片等藥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陳化,經數年而生產商業化的鼻煙。 漢人吸聞鼻煙始於明代。明末鼻煙進口甚少,僅廣東一地有人吸聞。康熙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吸鼻煙漸成風尚。西方諸國相率進貢鼻煙和玻璃制的鼻煙瓶,先是葡萄牙,接著是英國、法國等國家。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襲,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 鼻煙壺是專門盛裝鼻煙用的,為了便於攜帶,一般大小如一包香煙。從存世遺物中,順治程榮章造的銅雕雲龍鼻煙壺二十余件鼻煙壺,是最早的鼻煙壺。康熙對西方工藝品情有獨鐘,他吸納了一批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琅的西方人,於紫禁城內制作鼻煙壺。鼻煙壺藝術在乾隆一朝達到極盛。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盛入鼻煙的用途漸至其次。中國傳統藝術的全部技藝: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蕩匏、鑲金銀、嵌螺钿、貼黃等等都用在了鼻煙壺上。乾隆時鼻煙壺成了斗富顯示身份的東西。 [編輯本段]鼻煙壺的傳說
內畫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乾隆末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進京辦事,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徑得到辦理。由於朝廷官員辦事效率低,也沒有進行賄賂,盡管等了很長時間,但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錢糧耗盡,無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所寺廟裡,他嗜好鼻煙成癖,當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用盡時,他便用煙簽去掏挖壺壁上粘有的鼻煙,在內壁上形成許多的劃痕,這個鼻煙壺讓一個有心機和尚看見,這和尚通過實驗,用竹簽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內壁上畫上圖畫,這種奇特的畫就誕生了。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鼻煙壺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內畫鼻煙壺出現於嘉慶末年道光初期。它是用特制的微小勾形畫筆,在透明的壺內繪制而成的。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一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比如:蝈蝈白菜、龍、鳳和簡筆的山水、人物等,後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效果就象宣紙一樣,內畫鼻煙壺後來出現了一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再後來發展為詩書畫並茂藝術精品。 衡水一壺齋工藝品有限公司(原衡水市特種工藝廠)是“冀派”內畫鼻煙壺的發祥地。1972年創建。 鼻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先是利用傳統藥瓶盛放鼻煙,在此基礎上利用了多種材質和制作工藝來完善鼻煙的盛具。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種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煙更有好處,能夠保證鼻煙在長期使用也不變質,並且攜帶方便,樣式具有中國傳統的美感,因此受到鼻煙煙民們的喜愛。在中國的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聞鼻煙甚是風行。以皇帝為首的封建貴族,奢靡至極,他們使用的鼻煙壺往往搜集名貴的材料,技藝精湛的工匠為他們設計、制造的。在國際上有的收藏家認為,鼻煙壺是集中國工藝美術之大成的袖珍藝術。 [編輯本段]鼻煙壺的制作 鼻煙壺從材質上分為: 金屬、玉石、有機物、陶瓷、料器、內畫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並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吸聞此煙,對解除疲勞起著一定的作用。它起源於美洲印地安,後被歐洲到美洲探險的旅行家發現,帶回歐洲,很快流行一時。當時法國宮廷裡上至國王、王子、公主,下至僕從,都競相吸聞鼻煙,把此舉當成一種時髦。拿破侖一世也是一個嗜喜鼻煙愛好者,據記載他每月耗費鼻煙達7磅多。 十六世紀後,鼻煙通過歐洲、菲律賓、日本、朝鮮傳入中國東北地區,那兒的游牧民族在馬背上無法用煙筒吸煙。因此鼻煙傳入正適合他們野外吸聞特點,為了讓鼻煙壺具備堅固,不怕摔碰,游民們用各種玉器、金屬、骨角材料來制作鼻煙壺。據史籍記載鼻煙在當時蒙古人社會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逢客人拜訪主人的帳篷時,主人必須鞠躬,用雙手捧著鼻煙人給客人,而客人也必須用雙手主人的鼻煙過倒出少許鼻煙,放在鼻上吸聞一會兒,然後用雙手將鼻煙壺還給主人。這一非常細小的舉動,卻充滿文明的禮儀,其目的是為了建立相互尊敬和信任。 雖然鼻煙和鼻煙壺不是誕生於中國,而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但傳入中國後,很快在關內外盛行。最初到中國的外國鼻煙壺,均是玻璃制品,王士祯在《晉祖筆記》中寫著:“鼻煙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顏色具紅黃紫白黑綠諸色,白如水晶,紅如火齊,極可愛玩,以象齒為匙,就象鼻之,遠納於瓶”。然而終究舶來數量較少,滿足不了百姓需求,聰明的工藝匠用各式各樣的材料來制作精巧的鼻煙壺,諸如悲翠、寶石、象牙、玉石、瓷器、漆器、骨料、金屬等材料。越是珍貴材料制成的煙壺,越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18世紀初中國制作的鼻煙壺,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手工藝品,並通過歐放商人、[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