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雙方都需要准備哪些婚慶用品 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有不同的面花藝術,各地區對面花的稱呼各不相同,如膠東地區稱巧饽饽、巧餅子、面魚、饽饽,因地域差異、民俗不同,各地面花制作有不同的造型、制作方法。
萊州一帶,農歷臘月三十上供,家家都要蒸饽饽,饽饽有不同的形狀,圓形的饽饽呈大饅頭狀,頂上十字挑出十三個鼻,嵌入紅棗,還有元寶形、動物形等。饽饽除了食用還要供奉,供桌上、糧缸裡、窗台上都要放不同樣式的饽饽,有的饽饽蒸熟後用食品色點染,既中吃又好看,饽饽蒸熟裂開了口叫“笑了”。春節上供大棗饽饽。棗饽饽為圓形,上面還印有六個紅色圖案,用來供祖先、老地老母、財神、菩薩、天地眾神。供桌上五個棗饽饽疊放在一起,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再供五個大饽饽和三個大聖蟲。供奉時中為祖先,右供財神,左供菩薩,意為多財多子。“聖蟲”的“聖”,萊州讀作“升”,意為“生糧”,寓意五谷豐登。 萊州婚禮習俗中,男女訂婚要互送巧饽饽,男方給女方送發面做的二十個面桃,女方留下十個,然後回贈男方龍鳳、鴛鴦、金魚、獅子、佛手、蝴蝶等對數不等。這類巧饽饽體型較大,約一尺有余,上面插滿了燙面做成的小型面花,稱“棗花”,亦有早立子之意。結婚時,姑姑、舅舅、姨等至親要送八個壽桃形的大饽饽,上面插滿了鴛鴦戲水、喜鵲鬧梅、八仙慶壽、比翼雙燕等。結婚時娘家要做一對魚、一對富貴,象征富貴有余,一對鴛鴦,象征著恩恩愛愛、白頭到老,鴛鴦用紅線系在一起放在臉盆裡,寓意終生相隨。鴛鴦在婚後讓女婿食用,面魚、包子、富貴要在回娘家時每樣帶回一個。而蓋新房上梁時為求上梁大吉,要供奉聖蟲、龍鳳呈祥、獅子把門等面花,以象征家業興旺。此外,還要蒸制上百個花樣不同的小饽饽,在上梁時撒給鄉親。撒完饽饽,上梁儀式便宣告結束。有的木匠、瓦匠不會唱喜歌,東家則要請專門唱喜歌的,唱喜歌的一定是口齒伶俐、能說會道之人。唱喜歌時可以根據東家的情況編一些令人逗笑的詞句,圍觀的人也必定是笑聲不斷。當天中午,東家擺上豐盛的上梁酒宴,款待所有工匠賓朋,大家為新房的即將落成共同慶賀,氣氛喜慶熱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