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人能告訴下紫花苜蓿都有哪些品種,國內外的都要,謝謝各位了! 一、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是育種家經過多年培育的高抗熱、抗旱的優質、高產品種,在同等秋眠級品種中,他更能忍受南方高溫高濕的氣候和抵御北方的嚴寒,是一個種植區域非常廣泛的品種。它的高產得益於他種性所具有生長期長,生長速度快的特點。
1、品種特性:“維多利亞”的秋眠級數為6,但實踐證明,他極耐濕熱和干旱。在幾十年來被專家認為不適合種植苜蓿的重慶地區已經安全越夏,在四川、重慶萬州等地區試驗表明,返青後第23天即可刈割第一次,全年刈割次數高達10次,春季每平方米單產鮮草5.9kg,而他的越冬能力卻相當於4級,使得他在河北南部、山西等地也能安全越冬。同時該品種對苜蓿疫霉病、根腐病和苜蓿蟲害也有很高的抗性,使得您能獲得更多的收益。
2、營養價值:“維多利亞”葉片大,相對葉莖比高,從而保證了粗蛋白的含量高和消化率的提高,初花期粗蛋白的含量可達到23%,青飼適口性好,可調制成等級較高的干草制品。
3、適種區域:適宜在我國暖溫帶、北亞熱帶地區、過渡帶以及長江流域種植。
二、金皇後
“金皇後”是紫花苜蓿新品種,喜溫暖半干旱氣候,是抗寒性強,非常耐旱的品種之一,穩定的產量、廣泛的適應性使之成為北方苜蓿產業化生產中的首選品種。
1、品種特性:抗寒性強,秋眠級2~3級;根系發達,根瘤多,能夠更有效地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分枝多,覆蓋能力強,能有效防止土壤的次生鹽漬化;適應性強,能在降水量250mm,無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區生長;能耐冬季低於-30℃的嚴寒,有雪覆蓋時在-48℃的低溫下可安全越冬;再生快、產量高,是同休眠級苜蓿中產草量最高的品種,在良好的生產管理條件下,鮮草產量為5000~8800千克/畝;抗病蟲性能強,對多種常見病蟲害高抗。
2、營養價值:“金皇後”的草質柔嫩,粗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高。
3、適種區域:適合在我國華北、東北、西北等地的大部分地區種植,尤其能在較寒冷的地區或輕度鹽鹼的土壤上種植。
三、飛馬
“飛馬”是同秋眠級紫花苜蓿品種中適應性最廣泛,抗病性最強,產草量高的優秀品種。
1、品種特性:“飛馬”秋眠級是3.7,但其抗寒、越冬能力相當於2級品種,因為它是育種家經過多年為提高其抗寒越冬能力、延遲休眠和提高刈割後再生恢復性,並保持高產特性等目標而培育的新品種。“飛馬”集抗寒、高產、高蛋白於一體,其產量高出同級品種8%~12%,每畝鮮草產量可達8600kg,干草達2100kg,“飛馬”的適應性也更廣泛。
2、營養價值:“飛馬”葉量豐富,多葉性好,通常植株上85%的葉片由5~7片小葉組成,葉莖比高,粗蛋白質含量達24.5%,營養豐富,適口性好,各種家畜均喜食。
3、適種區域:“飛馬”適合在我國華北、西北、東北、中原和蘇北等地大范圍種植。
四、皇冠
“皇冠”是同秋眠級紫花苜蓿品種中適應性最廣泛的優秀品種。
1、品種特性:“皇冠”秋眠級是4.1,但其抗寒、越冬能力相當於2~3級品種,因此,它的抗寒越冬能力很強,再生性強,在北京地區,初花期刈割後每隔22~28天可以刈割一次,每年可刈割4~6茬。其持久性和恢復性表現突出,加之根系發達,春季播種當年最深可達2m,因此,它的抗旱性極強,是連年持續高產的保證。其比同級品種產量高出7%以上,在良好的管理水平下,頭茬可收獲鮮草5000~6000kg,干草可達1噸左右,每畝可收入近千元。全年畝產鮮草可達9000kg以上,干草最高可達2200kg,比以往品種高8%以上。
2、營養價值:“皇冠”葉量豐富,植株上85%的葉片由5~7片小葉組成,多葉性指數達3.2;“皇冠”的粗蛋白質含量達23.8%,適口性好,並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必需氨基酸,能滿足各種家畜的營養需要。
3、適種區域:“皇冠”適應性更廣泛,很適合在我國華北、西北、東北、中原和蘇北等地區大范圍種植。
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進行的綜合抗病指數測定中獲得滿分。“皇冠”綜合抗病性強,對苜蓿六大病害的抗性均很強。“皇冠”還對豌豆蚜、苜蓿斑翅蚜和馬鈴薯葉蟬等有較強的抗性。 苜蓿
學名:medicagosativalinn.
英文名:alfalfa
科名:豆科leguminosae
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多分枝。莖通常直立,近無毛,高30—100厘米。復葉有3小葉,小葉倒卵形或倒披針形,長1—2厘米,寬約0.5厘米,頂端圓,中肋稍凸出,上半部葉有鋸齒,基部狹楔形;托葉狹披針形,全緣。總狀花序腋生,花8—25,紫色。莢果螺旋形,無刺,頂端有尖曝咀;種子1—8顆。花果期5—6月。
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稱,不僅產量高,而且草質優良,各種畜禽均喜食。
醫療上的用途如後∶
苜蓿防出血∶一切出血症候,如鼻血、龈血、吐血、咯血、便血、子宮出血、肛門出血。新藥每用維他命k,認為是有凝結血管功能的療法。其實維他命k在食品中,含量最豐富的,就是「苜蓿」。
由苜蓿來作為預防出血症候,實驗的結果認為收效很高,對各種小出血,和肺胃及十二指腸出血,都能獲得預防的效果。
苜蓿的吃法,當然以新鮮為最佳,而且味亦隽美,因為新鮮的苜蓿,四季皆有,即使在寒冷季節,亦有出產,不過由於氣候和土地的關系,有時產品極嫩,有時極老,患者不妨常用此佐膳,可以防止出血。用鹽漬制的「腌金花菜」,功效相等。
苜蓿清內熱∶苜蓿是清涼性的蔬菜,進食之後,確能消除內火,尤其在燥烈季節,用以佐膳,功效顯著,更勝於西洋菜。
苜蓿經油炒後,乘熱進食,味極鮮潔。冷卻後,進食其味亦佳,其汁有清沁心脾之感,在燥烈季節,如果覺得唇乾舌燥,用以佐膳,是維護健康的上品菜肴。
家庭食用法∶1.將苜蓿揀去老梗黃葉洗淨後,用旺火重油炒食味極鮮嫩。2.上海菜館有生煸草頭供應,是摘除莖梗,完全用苜蓿葉炒成的,所以特別鮮嫩,售價稍昂。3.苜蓿冷吃,別有風味,草頭的汁液,比其他蔬菜更清涼可口。
苜蓿的嫩葉,是我們理想的蔬菜,因為極富營養,在綠葉蔬菜中,它的維他命k的含量最高,特別是維他命a含量和胡蘿卜相差極微,維他命c超過白蘿卜二三倍以上,這些營養成分都超過菠菜。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豆科(leguminosae)苜蓿屬多年生草本。又名紫苜蓿、苜蓿。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兼用作物。
起源與分布 紫花苜蓿原產於小亞細亞、伊朗、外高加索一帶。公元前700年波斯已有栽培記載。公元前500年左右從米甸國(即今伊朗西北部的古王國)傳入希臘,公元前2~前1世紀傳入意大利,8世紀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入美洲,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於18世紀也開始種植。中國在公元前126年由張骞出使西域時從古罽賓國(即今克什米爾一帶)引入,先在皇帝離宮附近種植,僅供御馬飼用。以後從西安普及到黃河流域。現紫花苜蓿在世界各地廣為種植。20世紀70年代,全世界栽培總面積為3300多萬公頃,其中美國約占32.7%。80年代以來中國栽培面積達到100多萬公頃,主要分布在北部各省。
形態與特性 紫花苜蓿主根發達,側根多,主根入土2米以上,在較干旱的地區可達10米左右。莖高30~100厘米,直立或外傾,圓形或稜形,幼莖有疏毛,根狀莖發達,根頸膨大生出的分枝一般為15~60個,最多可達100個以上。葉為三小葉,倒卵形,先端較寬,有齒。花為總狀花序,腋生8~25朵紫色蝶形花。莢果螺旋形,2~4圈,暗棕色,每莢有種子4~8粒。種子腎形、黃褐色,千粒重1.5~1.9克(見圖)。
紫花苜蓿適應性廣,但較喜溫暖、多晴少雨的干燥氣候。年降水量以500~900毫米最宜,超過1000毫米時不利於生長;低於300毫米又無灌溉條件則難以正常生長。耐寒性強,種子在4~6℃即可發芽。出苗後能耐短時間的-5~-6℃低溫,成年植株能耐-20~30℃低溫。在積雪覆蓋下,-40℃低溫亦不致受凍害。生長最適溫度為20~25℃,高溫會抑制生長。需水較多;每形成1克干物質約消耗水446~500克,每形成1克種子約消耗水800克。但因根系發達,有較強的抗旱能力。最忌漬水,生長期淹水24~28小時即大量死亡。以土層深厚、地下水位低於2米以下、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種植為宜。
中國已篩選出一批良種,如早發、生長快的關中苜蓿,高產、株型大的隴東苜蓿,再生能力強的新疆大葉苜蓿,中熟的晉南苜蓿,耐寒力強的東北苜蓿等,都能較好地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
栽培 播種前要進行整地保墒。中國北方一般采取冬播“寄子”(將種子播入土中,待翌春後及早出苗)或早春頂凌播種,以利抗旱保苗。中國東北、西北和內蒙古等地秋播不能晚於8月上旬;華北一帶應在9月以前。晚播則根系發育不良,影響越冬。發芽率高的純淨種子,每公頃播量15千克左右,與其他作物混播時可適當減少播量。條播行距一般15~30厘米,播種深度1.5~2厘米。幼苗生長緩慢,要加強管理,防止雜草為害。刈草後要及時追施肥料,特別是磷、鉀肥。常見害蟲有蚜蟲、薊馬、苜蓿盲蝽象、苜蓿夜蛾、潛葉蠅;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銹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使用農藥後需間隔一定時間再喂牲畜,以防中毒。留種栽培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每公頃播種量為7.5~11千克,行距40~60厘米,增施磷、鉀肥。放蜂或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種子產量。
利用 紫花苜蓿富營養,適口性好,易於消化,有“牧草之王”之稱。初花到盛花期鮮草含水分76%左右,粗蛋白4.5~5.9%,粗脂肪0.8%,粗纖維6.8~7.8%,無氮浸出物9.3~9.6%,灰分2.2~2.3%,並含有多種氨基酸。紫花苜蓿地可以直接放牧,但青莖、葉中含皂素,要防止牲畜采食過多發生膨脹病。也可制成青貯飼料或干草。從現蕾到初花期,10%左右莖枝開第一朵花時刈割的第1茬鮮草,質較嫩,營養價值較高。過早刈割時產量低,遲割則莖木質化增加,且易掉葉。最後一茬宜在當地重霜前約1個月刈割。每次要留茬3~5厘米,以免刈傷根頸,每年最後一次割草時,要留茬8~10厘米。北方干旱地區冬前割後培土,有利翌年再生。
紫花苜蓿根量多,入土深,固氮能力強,2~4年生的植株每公頃每年可固氮150~450千克。根系腐爛後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中國北方低產地區實行糧食作物與紫花苜蓿輪作,有利於提高糧食產量。鮮草含氮0.54~0.57%,磷0.10~0.14%,氧化鉀0.31~0.46%。翻壓作綠肥,肥效顯著。紫花苜蓋枝葉繁茂,覆蓋地面能減少蒸發、保蓄水分,減輕地表沖刷,是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物。如中國西北地區種紫花苜蓿的地塊,雨水流失僅為種其他作物時的1/16,土壤沖刷量僅為1/9。在年降水量346毫米的地區,每公頃紫花苜蓿地每年沖走的土壤為93千克,而其他田塊或休閒地的沖刷量可[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