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錄豆面做漿面條用的漿 面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川粵紅案廚師大舉進軍河南之勢,河南面點師推陳出新,銳意變革,展開了一場“領土”保衛戰。從省內的星級酒店入手,從川、粵面點師手中搶回了半壁江山,他們為豫菜的崛起和振興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為豫菜的未來點亮了一盞明燈……
前不久,記者在某星級飯店見到幾位日本客人。他們吃著飯店出售的糊塗面,伸出大拇指。翻譯告訴我們:“他們說,連著吃了三天糊塗面,好香。”這幾位日本客人一定要見見做糊塗面的師傅,於是飯店經理領來了該飯店的面點主管。兩位日本客人見了大吃一驚,原來這位面點主管是一位二十四五歲的姑娘。
其實,如果你了解一下市場,就會知道:目前在河南三十多家星級飯店賓館及一些知名酒店,面點主管都是由河南本地的青年面點師擔綱,這與紅案主管由川粵廚師一統天下的格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近幾年,河南面點師立足本地,在傳統河南面點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借鑒豫外面點的精華,創出了一系列有河南本地特色的豫式面點,同時他們固守家門,從省內的星級酒店入手,從川、粵面點師手中搶回了半壁江山,為豫菜的崛起和振興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循著河南面點發展的蹤跡,我們或許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撷取傳統豫點精華
中原大地物華天寶,豫式菜點源遠流長。翻開豫菜宗譜,在北宋年間,已經形成了宮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民間菜等菜系格局。在民間菜中,羅列著眾多的河南民間面點,如麻花、馓子、煎餅、烙馍、鍋貼等。豫式面點經歷代面點師不斷創新發展,早已自成體系。從技法上講,豫式面點可分為蒸、炸、烙、烤、煎諸類;從面團制作上可分為油酥、水調、發酵三大種類;從口味上分則有鹹、甜、復合諸味。豫式面點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植根於中原,能准確把握中原人的生活習性和口味,從而最大程度地滿足中原食客的口腹之欲。那麼,如何撷取傳統豫式面點的精華推陳出新?河南的面點師們作了大量的嘗試。
說創新就不能一味地照搬,也不能捨本逐末。河南面點師們的創新常常是在細枝末節上。比如豫南名點汝南馓子,原來的個兒很大,像一張烙餅,面點師們經過改進,將重量縮小到一錢一個,一兩十個。成本降低了,利潤也提高了,而且頗受食客歡迎。河南洛陽地方小吃糊塗面,以前從未登過大雅之堂,原來的做法是先熬糊塗再下面條,面中的花生是煮熟後放入的。這種做法的不足之處是面條不易熟,花生不香。面點師們將糊塗面的程序做了改進:先下面條再和入黃面糊,然後把炒熟的花生、芝麻、蔥、姜、蒜末等放入面中,芳香撲鼻,沁人肺腑。如此種種,面點師們撷取了傳統豫式面點的精華,創出了一個又一個新型的豫式面點。面點大師劉新生用玉米面制作的“玉米花籃”和用糖粉制作的“招財進寶”等兩個作品,還獲得了第三屆全國烹饪技術大賽銀牌,結束了河南面點在全國歷屆烹饪技術大賽中未能獲獎的歷史。借得東風好乘船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川粵紅案廚師大舉進入河南,搶占了河南眾多的“地盤”。那麼,我們能不能從川粵面點中“拿”點什麼?粵式面點的精華之處是面點精致,花樣誘人,色彩艷麗。相對而言,豫式面點的外形有些傻大粗。怎麼辦呢?拿來主義。於是,河南面點師們從南方面點注重造型和北方面點注重風味中汲取營養,烹制出造型美觀、營養豐富,口味適中的新一代豫式面點系列。比如他們推出的面點拼盤就是借鑒粵點的拼盤造型,將各式面點(6~8個品種)拼在一個大盤子裡,中間放入果雕或者八寶飯之類,不僅造型美觀,而且花樣多,能滿足同桌客人不同的口味。為了改進顏色,河南的面點師們將用於面點的顏色全部改用從蔬菜中提取。比如紅色用的是紅谷米湯,咖啡色用的是可可粉,綠色用的是菠菜汁等。他們將這些色彩用於面點中後,還根據色彩的不同取不同寓意的面點名稱,如紅色叫紅運當頭,綠色叫春色滿園。改進後的面點五彩缤紛,極易引起人們的食欲,而且增加了營養成分,同時提高了面點的檔次。向星級酒店進軍 洛陽燕菜
洛陽燕菜,是洛陽獨具風格的風味菜。相傳,武則天居洛陽時,東關一塊菜地裡,長出一個幾十斤的大蘿卜,菜農認為是神奇之物,獻給女皇武則天,御廚師把它切成絲、拌粉清蒸,配以鮮味湯汁,女皇吃後,其味異常鮮美,大有燕窩風味,贊不絕口,賜名“燕菜”。後傳入民間,日久天長,大家都叫做“洛陽燕菜”,流傳至今。
鯉魚躍龍門
鯉魚為黃河名魚,自古就有“洛鯉伊鲂,貴似牛羊”之說。肉嫩味美,營養豐富,聞名中外。鯉魚跳龍門,造型優美,寓意吉祥。只見烹制好的鯉魚,昂首盤中,栩栩如生,仿佛欲躍而起。加之有青山襯托、狀如門阙,頗富山野情趣。食之味美無窮,深受國內外游客歡迎。
清蒸鲂魚
鲂魚產於伊水,故有“伊鲂”之說。以其制作簡單,香淡味純而聞名。漢唐時期常以此魚招待貴賓。相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九老會”的詩人們,在飲酒賦詩時,常食此魚。
長壽魚
長壽魚,是具有藥用價值的一道菜。其特點是紅味鮮,甜鹹酸三味俱全,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一年春天外出游獵,過邙山,來到黃河之濱。故地重游,神氣清爽。突然一條赤色鯉魚,躍出水面,在陽光下,金光耀眼。劉秀大喜,遂命人捉回宮去,御廚別出新裁,與枸杞子同燒,名曰長壽魚。劉秀食後,頓覺精神倍加,疲倦消失,常食之,身體卻健康起來。爾後,傳入民間,成為洛陽的一道名菜。
洛陽水席
洛陽水席,歷史悠久,古今馳名。千年以來,久傳不敗。紅白大事,宴請賓客,率先用之。所謂“水席”,有二層含義。一是以湯水見長,二是吃一道換一道,一道道上,像流水一般。故名“水席”。
洛陽水席,由24件組成,簡稱“三八席”。先上6個冷盤下酒,冷盤為4葷4素。繼上16個熱菜,熱菜用不同型號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個壓桌菜。其它12個菜,每3個味道相近的為一組,每組各有一道大菜領頭。叫“帶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雲流水。
洛陽水席,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葷有素,有冷有熱;二是有湯有水,北方南方均為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規定,搭配合理、選料認真、火候恰當。洛陽水席,又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可據情而定,故深受城鄉人民的普遍歡迎,長盛不衰。
漿面條
漿面條,既經濟、又可口,是洛陽人普遍喜食的一種風味小吃。它是將豆漿置於適當的溫度下,發酵變酸,然後放入鍋內加熱到80攝氏度左右,液面便有一種蘑菇狀的漿沐。這時加入少許的香油,反復攪拌,待滾沸,將面條下入,最好是雜面條。拌面糊使之呈湖狀。然後,將調制好的鹽、蔥花、青豆、芹菜、韭菜、辣椒加入。
洛陽漿面條,制作簡單,成本低、味道美、易於消化,因而自古以來流傳不衰,成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新安燙面餃
新安燙面餃,已有70多年的歷史,在千裡隴海線上聞名。
新安燙面餃,用精白粉做皮,豬前胛後臀肉做主餡,配適量大蔥、韭黃、白菜心、生姜,佐以白糖、料酒、小磨油、食鹽、味精等。把面燙好,擀成薄皮,包成如新月型的面餃,上籠清蒸,10分鐘即可。
特點:皮薄如紙,色澤如玉,五味俱全,鮮香不膩。
張家馄饨
張家馄饨,又稱“馬蹄街馄饨”。創始人為張須,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1920年,張家馄饨第二代傳人張坤對配料和品種加以創新和改進,以白面雞肉、雞血、薄雞蛋餅、蝦仁、水粉絲、搾菜等為主料;而以大油、胡椒、醬油、雞湯、豬肉湯、陳醋等為輔料,冬天配韭黃、大蔥,春天配嫩韭、香椿。從而使張家馄饨具有制作精細、味道鮮美、噴香適口、酸辣具全的特點。
潘金和燒雞
潘金和燒雞在洛陽久享盛名。創始人潘根生,1941年其子潘金和開始營業,以其風味獨特,經營靈活,故生意興隆,遠近馳名。如今經營潘金和燒雞的是金和之子栓柱。配料有丁香、草果、豆蔻、大回、小回、花椒等。潘金和燒雞制作精細,味道純正、皮色黃中透紅。肉質外焦裡嫩,食後滿口余香。
張記燒雞
榆樹園張記燒雞,為洛陽經營燒雞的後起之秀。創始人張新忠。其子張鐵林於1962年承其父志,經營燒雞。張記燒雞現為洛陽名牌燒雞。1982年《河南日報》、《市場報》、《洛陽日報》均有報導。 主料:丁香、大茴、小茴、草果、芘(艹加不)、桂子、涼姜、當參、掛皮、肉蔻、陳皮、沙仁、花椒、草蔻。輔料:鹽、糖、食品油。 特點:爛、嫩、香。不腥、不硬、不膩、一抖,肉就會掉下來,離骨異常。
胡辣湯
胡辣湯是洛陽別具風味的小吃,已有百年歷史。精烹細作、味道鮮美、經濟實惠、方便群眾、聞名城鄉。始於老城,現遍及大街小巷。主料有精粉面、粉條、肥豬肉。配料有花生仁、芋頭、山藥、金針、木耳、蔥花、蒜片、面筋泡。
閻家羊肉湯
閻家羊肉湯,已傳四代人,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第二代人閻順生,對羊肉湯進行了創新,使調料配置適當,湯味更加鮮美,從此,閻家羊肉湯聞名豫西城鄉。 閻家羊肉湯的特點是:用鮮羊肉,當天用肉,當天宰羊;香料齊全、量大。用胡椒粉而不用辣椒,鹹淡適口,湯味鮮美。
尚記牛肉湯
尚記牛肉湯,迄今40多年。牛肉湯有甜鹹兩種,其特點:肉肥湯鮮,煮湯輔料全,用油炸過的辣椒和大蒜,滲一起搗碎,味道尤鮮。洛陽人早晨愛吃牛肉泡馍。拿馍去泡,或將湯買回泡,吃牛肉泡馍的人甚多,今日,不管早中晚均有吃牛肉泡馍的
丸子湯
丸子湯是葷素搭配的,丸子有牛羊肉丸、豬肉丸、豆腐丸、豆面丸、焦炸丸和魚丸等等。光豆面丸還分黃豆芽的、羅卜的、粉條的、香菜的好幾種。丸子還分油炸的和水煮的。論個頭,大的如核桃一般,小的就像寧波的湯元一樣,光看看都眼花缭亂。待用滾熱的骨頭湯一澆,香氣四溢。吃起來有葷有素、有焦有軟、有脆有綿,別有風味香可口。
不翻湯
洛陽不翻湯,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劉振生。現已傳三代人,名劉呼欄,年70多歲。配料“綠豆粉、胡椒、味精、醬油、醋、木耳、粉絲、海帶、蝦皮、紫菜、韭菜、錦珍、食鹽。特點:味道純正、酸辣利口、油而不膩,別具特色。 黃河鯉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