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燈的制作? 各民族、不同地區的人民都有不同的膳食特點,而西藏人民的膳食更具有其獨特的民族特 色,他們的食品包括糌粑、酥油、酥油茶、甜茶、牛肉、奶渣、青稞酒、豌豆、蠶豆、圓根等。特別是糌粑、酥油茶、甜茶、青稞酒更具有民族飲食文化特點。一千多年前,乃至更長的時期,這些食品就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物。 西藏高原按它的緯度位置,絕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和暖風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著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西藏與我國同緯度地區相比,海拔高、空氣稀薄、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風速大。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構成了西藏藏族人民獨特的膳食習慣,在廣袤的西藏高原糌粑、酥油茶、甜茶、奶渣、青稞酒、牛羊肉等歷來是藏族人民的傳統食品。下面概要談談西藏藏族人民傳統食品的營養特點及文化特性。
青稞:青稞又稱稞大麥、元麥、米麥,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青稞炒後磨成面用酥油茶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制做糌粑,青稞的營養是比較豐富的,從有關資料對比來看藏族人民的主食糌粑,營養價值不低於其它谷類的營養,有的營養素還高於其它谷類食物,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人民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在拉薩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外賓的重要食品。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在舉行盛大煨桑時,人們不但要往火裡灑點水,還要投入糌粑等。藏族民歌唱道:你點燃雪笆,我燒起糌粑……這種糌粑文化的魅力是其他民族少見的。
肉類:藏族人民主要以牛、羊肉、奶類制品為主,而牧區群眾的牛羊肉每人每月食用量達60斤以上,酥油量也較大,糌粑不多,偶爾也食用些面粉做成的團,藏語叫“土巴”。在冬季主要以肉類為主,夏天卻食用大量的酸奶、鮮奶,加以少量的糌粑。但牧區群眾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在西藏的一些城鎮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及酥油熱量很高,這對於生活在高海拔而寒冷區的人們來說有利於人體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都會看到掛在屋內或帳篷內的風干牛羊肉,不少人就以生食這種風干的牛羊肉為樂趣,然後再喝上些醇香的酥油茶。若你去家中作客,好客的主人也會拿出風干牛羊肉叫客人品嘗,這特有的風味只有在西藏高原才能品味到。
酥油:是藏族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一種粗制的奶油,與內地黃油相似,是從牛奶中提制的奶油制品,含脂肪約80%-90%,還有不少維生素a,每兩酥油約可供給熱能400多卡、維生素a200國際單位。藏族人民對酥油的食用法主要是打成酥油茶,逢年過節也用其炸制食品等。在西藏大小寺廟內長年不熄的燈也是用酥油來作燃料的。另外,酥油可使精液增多,潤澤氣色,精力充沛,增加熱量,使皮膚不至粗裂。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的古老傳統。無論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者到好友家拜訪,主人總是打好芳香熱乎的酥油茶請客人品嘗。藏胞出門遠行,親友前來送別總是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又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順風。另外,逢年過節、結婚嫁娶藏族人民更離不開酥油,特別是用酥油制成的各種點心,既好看,又香脆;而青海塔爾寺的酥油花更別具一格,充分體現出藏民族飲食文化的特點。在每年的十月二十五日,是藏族的“噶登阿曲”節(燃燈節),為祭奠黃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人們要燃放酥油燈,以示祭奠。
牛奶:牛奶也是藏族群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牛奶除制成酥油、酸奶、奶渣食用外,人們也食用鮮奶。每兩鮮奶含蛋白質1.8克,脂肪1.8克,乳糖2.4克,熱能33卡,維生素a90國際單位,維生素d0.2-2國際單位,及其它一些礦物質與維生素,故牛奶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藏醫學認為牛奶在消化過程中屬苦味,含油脂,它使人活力增加,使面色紅潤,皮膚有光澤,增加粘液,治療膽汁及氣類疾病。特別是奶牛的奶是一種活力素,它興奮人的腦力,刺激並使奶水增多,可消除疲勞,治療眩暈、中毒、咳嗽、過度口渴、饑餓等。所以在藏族人民飲食中,特別是牧區人民的膳食中除食用大量牛奶外,還食用羊奶等。有趣的是,藏族人民在雪頓節上,邊吃酸奶,邊看藏戲,所以,俗稱酸奶節。這種食文化的特性是其他民族少有的。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一般來說藏族人民主要的飲料有酥油茶、清茶、甜茶、鮮奶和青稞酒等。而其中的酥油茶、清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制成,由此可見,酥油茶與甜茶都是一種具有茶功能的營養品,從營養學角度講酥油可補充熱能與維生素a,而甜茶還可補充蛋白質和其它一些營養素。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後釀成的酒,在西藏男女老少大多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制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的和非傳統的節日,宗教的和非宗教的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林卡內綠茵茵的草地上,人們三五成群,搭起各種顏色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彈著六弦琴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西藏人除飲用大量酥油茶、青稞酒外,飲用甜茶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拉薩城內的甜茶館之多,這恐怕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在甜茶館的顧客99.99%是男人,可以說甜茶館是男人的世界,這裡還是“綜合信息”中心,也是男人們的重要社交基地。
總之,藏族人民世代生活在雪域高原,他們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自古以來,形成了他們獨特的、具有藏民族特點的膳食。隨著西藏科學文化水平提高,改革開放的深入,西藏會更加繁榮發展,藏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將日益提高,鄉村大多數地區膳食將從單一向多樣化發展,從而保持西藏膳食的傳統文化特色,以更好地促進藏族人民的身體健康。 前幾天在網上發現一個挺好的游戲下載站 http://www.htogame8.cn?ty (裡面的游戲有,任天堂系列,psp游戲,nds游戲,還有好多的網頁游戲),保證所發信息的真實性(無掛馬,我試過)。 見過煤油燈吧?和那個差不多,不同的是酥油燈盛油用的是銅碗,煤油燈用的是玻璃瓶一類的東西,酥油燈的燈蕊直接放到酥油裡,而煤油燈的燈蕊要通過一根空心鐵皮管連接(主要是因為兩種油的燃點和揮發性不同),燈蕊就是一根棉繩,它長時間不滅的原因,一是經常添油,二是做好防風. 這樣說,清楚了嗎?簡單說就是用銅碗盛上酥油,插根棉繩做燈蕊,然後點燃. 藏歷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傳統節日,寺僧和俗人一樣也歡慶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不過藏歷年的推算法與農歷春節有些差異。
相傳,西藏的歷法約始於公元前一百年左右,由前藏雅隆地方的一個名叫噶莫帕瑪的人,根據月亮的圓缺,初步推算出了日、月、年。後來人們把它稱為《噶莫帕瑪歷算法》。後來雅隆地區家業逐漸發展,每當莊稼成熟並收獲一次後,農民們便要舉行一次聚會慶祝豐收,年復一年,這種活動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慶祝,後被定為“以麥熟為歲首”的物候歷。直到現在西藏林芝地區秋後麥子豐收以後人們歡慶節日,還可以看到這種物候歷的延續和影響。
公元624年,雪域又有了藏語稱為“美、喀、加措”(意即火、空、海)的歷法紀元。這種歷法以猴、雞等十二動物生肖紀年,排列次序與十二地支相同,每12年為一周期,每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到9世紀初期,由藏族天文學家桑傑益西、堅贊貝桑等人,以內地的夏歷和印度的時輪歷法及古老的《噶莫帕瑪》歷法為基礎,創制出藏族的傳統歷法。它是采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十二動物生肖來計算年、月、日的。這種與十天干相同的推算法就形成了每60年為一周。公元1027年印度的時輪經被譯成藏文傳入西藏。這年天上好是陰火兔年,藏族歷史上遂把這一年定為第一個60年周期紀元的第一年,也就是說所稱藏歷新年即從此年開始,藏族語中對1027年雅稱為第一繞迥,意為勝生年。
所謂“勝生”是指時輪經中說的香拔拉的難勝法王傳法的最後一年——1026年,故將次年定為“勝生年”。
藏歷年距今已有970多年的歷史,它和春節基本都在同一月中,就差那麼幾天。所以塔爾寺的僧伽歡度藏歷年的同時也歡度春節。從藏歷十二月中旬清掃殿堂和自己的僧捨,准備禮佛供品,做自己食用油炸果、嘉婁瑪(又稱席辮)、花卷等。二十四日晚祭灶神。藏歷同漢歷一樣也把元月定為孟春,把元月一日定為新年之始。
從三十日開始在寺院、活佛府邸及各僧人家中擺設制作好的“卓索切瑪”。
卓索切瑪就是用麥子、酥油、糌粑等制做的供物,簡稱“切瑪”,是藏族人民象征祥瑞的一種吉祥物。卓索是藏族語,意為麥子、麥粒、麥穗。豐收的麥子大穗、雙穗,古人多以為祥瑞之兆。“切瑪”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瑪的做法,首先用木板制作一個長方形的木斗,大小不等,有的在斗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龍鳳,油漆一新,極為精致,一般人家用一個斗或升即可。專門做的木斗裡面從中間隔開,一隔中裝滿麥子,一隔中裝滿酥糕。沒有隔的下面裝滿麥子,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顏料染成的麥穗,也有不著色的麥穗、雞穗花(又稱瑞聖花)和孜卓。孜卓形似令牌,兩面頂端各貼上用彩色染制的酥油塑造的太陽、月亮及八瑞相。卓索切瑪做成後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兩邊擺上油炸餅,中間點燃酥油燈。為了新生民族風俗習慣,現在一些人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單位也開始用卓索切瑪,進行藏歷年團拜活動。據說卓索切瑪中的日、月是最後來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內容;八瑞相是藏傳佛教興起後的佛教烙印,麥穗和雞穗花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爾寺大拉讓吉祥新宮殿頂吹奏吉祥右旋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後,燒酥油茶,首先沾一點向空中遍灑三下,敬獻天地神佛,而後自己喝幾口以示分享祥瑞,隨後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經堂誦經禮佛。兩位執事僧請措欽夏俄大僧官和大會引經師來主持禮佛的祈禱活動。僧眾唪誦大威德金剛、護法神母、放生等經典後,全體祈禱者拜見大法台。與此同時,在大經堂頂層和三大學院中也誦經祈禱。祈禱新的一年裡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谷豐登。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攜帶賀年禮品去拜見大法台。對三大堪豈有此理和襄佐只作新年祝賀而不送禮品。祈禱禮佛儀式結束後,接著舉行新年齋茶會,大僧官、總管、祭供師等人到吉祥新宮來請大法台赴齋茶會。大法台從僧眾中間走到上首鋪設的紅氈上轉身向僧眾拱手作揖,祝賀新春佳節,然後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兩排就坐。這時密宗學院拉讓的炊事員手捧木盤,醫明和時輪學院的行茶僧從大法台開始依次獻茶,拉讓吉祥新宮供應油炸果、八寶米飯、果品等。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誦一段茶前經文,開始用茶,歡聚一堂。茶畢,大拉讓請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時,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准備好的哈達,依次獻給大法台表現祝賀,之後去大吉哇赴宴。所說僧宴,並非是什麼豐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卷等素馍、糖果、茶山、米飯、手抓羊肉。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只有一份,大法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幾份。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准備茶食宴請。這天在大護法神殿(小金瓦殿)內舉行護法神降神儀式,大法台到護法神殿時,兩大喇吉、護法神師給大法台獻典加(盛一盤糖果、食品、葡萄、紅棗等稱典加)和哈達,僧眾念《羅桑加哇瑪》經。誦經畢,執事僧手執點燃的一撮線香在殿內巡香。兩大喇吉給護法神敬獻供品,大拉讓吉祥新宮給護法神殿獻以一套馬鞍為主的賀年敬神禮品13種,大吉哇獻以一匹緞子為主的禮品11種,六小喇吉獻禮各5種,各執事僧官獻哈達1條。獻禮畢,僧眾齊聲諷誦生死輪回和涅磐寂靜經及《丹巴瑪經》。之後開始降神,護法神師發神占卜新的一年中佛教諸事及其他有關事宜。這時拉讓吉祥新宮擊鼓[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