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卷子怎麼做 著名的北京小吃有: ·面食類: 艾窩窩、炸醬面、褡裢火燒、驢打滾等 ·火鍋類: 豆汁、炒肝、爆肚、鹵煮火燒等 ·油煎類: 油條、炸糕、灌腸、焦圈等 ·飲品類: 酸梅湯、蓮子粥等 去哪裡吃正宗的北京小吃呢? ·東華門夜市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鹹的,要什麼就有什麼!涼粉、扒糕、蓮子粥、酸梅湯、紅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龍蝦、烤鱿魚、炸螞蚱、炸蠍子、炸蠶蛹,又多又全又衛生。從新東安市場到東華門大街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護國寺小吃店 從廟會中的“碰頭食”傳下來的北京小吃,經過改良得精細起來,沒了過去的“個兒大、經吃、一個就飽”的粗糙;墩兒饽饽、棗卷果都小巧可愛;姜汁兒排叉、糖耳朵可謂是百般玲珑。 ·錦芳小吃 從民國創始至今的小吃店,有麻團、杏仁茶、艾窩窩、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為有名,有山楂、青梅、掛花、豆沙、什錦、奶油、椰蓉等十幾種陷兒。 ·著名的小吃一條街還有: 王府井小吃街、什剎海小吃一條街(原前門小吃遷來)等老北京小吃
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制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清代《都門竹枝詞》雲:“三大錢兒賣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炸糕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饽饽;燒麥馄饨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些小吃都在廟會或沿街集市上叫賣,人們無意中就會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稱之為“碰頭食”。 北京小吃之面食類 我們經常吃的馄饨、燒賣等,很多都是從北京流傳過來的,北京小吃中不乏正宗又很有特色的食品 馄饨: 據說馄饨侯的馄饨其皮兒“薄如紙”,其陷兒三肥七瘦。一碗馄饨為二兩:一兩皮兒,一兩陷兒,分毫不差 炸醬面: 炸醬面講究的是醬的味道和面的筋道。面條除了有手擀、機器壓的之分外,還有過水、鍋撈的冷熱之別。醬一般是將精選的五花肉和黃醬用小火熬制而成,吃時加上新鮮的綠豆芽、黃瓜絲、青豆等菜碼,與現煮好的面一起拌著吃,味道非常鮮美。吃炸醬面講究個菜碼,拌面時七八個調料碟被小伙計噼裡啪啦一陣鼓搗,全都磕進碗裡,好不熱鬧。 紅白蜂糕: 這類點心掰開後,中間有很多蜂窩狀的小孔,所以叫蜂糕。在發好的面上均勻地兌上鹼揉勻,上面放上小棗、桂花、松仁、葡萄干等點綴,再刷一層油。蒸面時用筷子在面上捅幾個出氣孔,紅蜂糕加紅糖,白蜂糕加白糖,松軟利口。
驢打滾: 豆面糕又稱驢打滾,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制作時將蒸熟的黃米面外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皮,然後抹上赤豆沙餡卷起來,撒上白糖就行了。被叫做“驢打滾”是一種形象的比喻,點心做好後放在黃豆粉面中滾一下,就像驢在地上打滾,揚起灰塵一樣,因此得名。 北京小吃之火鍋篇 這些小吃最好趁熱吃,在賣的時候離不開火爐,因此稱它們為火鍋類。 豆汁: 梁實秋先生引胡金铨的話說“不能喝豆汁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北平人”。不少人是知道這句名言的,於是壯志滿懷,但一口下去,又沒有不龇牙咧嘴的。北京人愛喝豆汁,並當成是一種享受。剛入口,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真的難以下咽,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了。豆汁講究的是燙口時候喝,要喝完滿頭大汗才好,而且還要配上焦圈、鹹菜,缺一 樣都失色。 想喝純正地道的豆汁兒,還得錦馨豆汁兒。豆汁兒也不是每個人都喝得了的,不過錦馨的豆汁兒大可一試,再叫上一個燒餅,加上個焦圈、糖耳朵,這才是老北京的生活! 炒肝: 早晨起來,熱熱地喝碗炒肝,吃上二兩包子,是不少北京人美美的一餐早點。 將切成頂針段的熟腸子放入開水中,再放入炒好的蒜醬、蔥花、姜末和口蘑湯,下生肝片後勾芡,起鍋前加蒜泥就可以了。盛炒肝一般用高樁小瓷碗,轉著圈喝,濃濃的是芡汁,嫩嫩的是肝尖,滑滑的是肥腸。再要上二兩包子,有干有稀,越吃越美。
爆肚兒: 爆肚兒是“食不厭精、脍不厭細”的代表,一個羊肚可分為肚板兒、肚領兒、葫蘆、大草芽兒、散丹、蘑菇、蘑菇頭兒等部位,區區數斤的一個肚被分為十幾個部位,分爆分食,算是天下獨有。“入湯頃刻便微溫,作料齊全酒一樽”,說的是白酒是爆肚兒的好搭檔,就著白酒,吃上盤脆嫩的散丹,那是至高的享受。 金生隆爆肚馮的招牌語是:“爆肚共有十三種,您嘗過幾種?”這不僅是對自己的肯定,也是對食客們的誘惑。更不是誇張更是自信,這自信來源於這一百多年的手藝。爆肚是講究火候的,要嫩要脆才是最好的!調料也很重要,尤其為北派調料,同時還有現烤現賣的燒餅。 鹵煮火燒: 據說鹵煮二字的意思就是與多種香料同煮,火燒二字則說明了其主料。鹵煮火燒是從宮廷的蘇造肉演變而來,把處理好的豬小腸和豬肺投入用多種香料、調料配制的鹵湯煮,快好時放入死面火燒、炸豆腐片,待到腸、肺爛熟,火燒煮透又不脫形的時候撈出,小腸切段,肺、火燒、炸豆腐切塊,澆鹵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醋、辣椒油根據口味自行添加。 鶴立在北京大大小小的鹵煮火燒店之中的小腸陳,不僅僅是守著傳統的鹵煮火燒不變,不斷地推陳出新更是小腸陳的精神。一陣刀飛勺舞之後,井字火燒、三角豆腐、花段小腸、無筋肺頭規矩的碼在碗中,再澆上不多不少的那麼一勺濃香的鹵汁,從上至下層層滲透,著湯汁少了,入不了味;多了,又嫌太膩! 北京小吃之油煎篇 顧名思義,這些小吃的制作過程需要過油,但是要又酥又脆,油而不膩 灌腸: 灌腸分兩種,一種是大灌腸,把豬肥腸洗淨,以面粉、紅曲水、丁香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制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 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再吃。 正宗的灌腸是將真正的豬肥腸灌上碎肉、澱粉和其他香料,煮得不軟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裡嫩,澆上鹽水、蒜汁兒,吃起來別有風味。早在清朝就有贊美灌腸的詩句:“灌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汁說美鮮”。可見北京人對灌腸有多鐘愛。豐年灌腸外焦裡嫩,吃時要澆上蒜汁,鮮美可口。
焦圈: 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北京有一個“焦圈俊王”,他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 北京人講究成龍配套,例如豆汁必配焦圈、辣鹹菜絲,白湯雜碎、涮鍋子配芝麻燒餅,炒麻豆腐配米飯。
東華門夜市 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鹹的,要什麼就有什麼!涼粉、扒糕、蓮子粥、酸梅湯、紅果酪、杏仁豆腐、烤肉串、烤龍蝦、烤鱿魚、炸螞蚱、炸蠍子、炸蠶蛹,又多又全又衛生。從新東安市場到東華門大街燈火通明、熱鬧非凡。 護國寺小吃店 從廟會中的“碰頭食”傳下來的北京小吃,經過改良得精細起來,沒了過去的“個兒大、經吃、一個就飽”的粗糙;墩兒饽饽、棗卷果都小巧可愛;姜汁兒排叉、糖耳朵可謂是百般玲珑。
錦芳小吃 從民國創始至今的小吃店,有麻團、杏仁茶、艾窩窩、奶油炸糕、炒疙瘩等等,以元宵最為有名,有山楂、青梅、掛花、豆沙、什錦、奶油、椰蓉等十幾種陷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