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蒼子油、棕片、竹麻等林副產品行銷省內外。境內不僅有莽莽林海,而且有茫茫草山。草山草場有114.04萬畝,連片分布10萬畝以上的有城步南山、十萬古田和新寧黃金3處,1^-10萬畝的有56處。城步苗族自治縣西南境是江南有名的山地草原區,其中八十裡大南山,總面積23萬畝,已建設成為中國南方最大的現代化山地牧場,是全省的種畜牧草良種繁育基地和奶肉牛商品基地。
境內礦產資源較為富足,已發現的礦藏有煤、鐵、錳、鎢、銻、金、銀、鉛、鋅、硫鐵、石膏、大理石、輝綠巖、優質石灰巖等74種。礦藏地有644處,其中大型礦床23處,中型礦床33處,小型礦床61處。非金屬礦藏蘊藏量大,品位高。石膏礦遠景儲量4.4億噸,工業儲量1.229億噸,儲量、產量均居全省各地州市前列,邵東縣是全國八大石膏礦產地之一。優質石灰巖礦、大理石礦為省內優勢礦種;硫鐵礦、冰洲石礦、優質白雲巖礦在省內享有盛名。煤礦工業儲量1.417億噸,遠景儲量1.447億噸。金屬礦藏比較集中地分布於隆回、新邵、邵東、新寧等縣。
境內河川水系發育,水域面積為111.9萬畝,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68.3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157.44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2749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44.7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68.77萬千瓦。水能資源集中分布於西南部城步、綏寧等山區縣。
邵陽河山毓秀,風光旖旎,自然景觀和人文勝跡散布各地。歷史上的“寶慶十二景”,多點綴於資江兩岸,環布市區。由雙清公園、水府廟小游園和東塔公園連綴而成的城區風景區,兼有人工之美和自然之秀。水府廟前,雙江匯流;資江南北,兩塔並峙;江流蜿轉,四橋飛虹;近水遙山,綠意蔥籠。市郊附近的溶洞亦為奇觀。境內辟有新寧莨山、城步南山、武岡雲山、新邵白水洞等風景區,60多個旅游景點。武岡雲山為全國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歷來香火鼎盛。有兩華聳翠、一瀑飛濤、仙橋橫漢、杏塢藏春等10景,野生動植物品種繁多,被辟為國家森林公園。城步南山象一塊碧綠的翡翠鑲嵌在湘西南邊睡,芳草如茵,牛羊成群,既具北國草原的雄渾,又不失江南草山的靈秀,為回歸綠色旅游的最佳生態環境。新寧莨山系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集奇峰、幽谷、碧水、丹崖於一體,方圓達100平方公裡,紫霞洞曲徑通幽,駱駝峰高聳入雲,牛鼻寨的“天下第一巷”鬼斧神工,堪稱“亞洲第一”的仙人橋渾然天成。登八角寨遠眺,群峰幽谷,丹崖秀水,盡收眼底;泛舟扶夷水上,澄江如練蜿蜒於百裡畫廊。全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至此油然感慨:“一線天梯驚煞人,幽谷深處淨無塵;新寧別有奇峰在,不讓武陵獨占春。”
境內交通稱便。明清之際,寶慶府城依資江黃金水道和數條釋道而成為水陸要沖,湘中重鎮;民國時期,湘黔公路干線貫穿境內,邵陽縣城成為東南與西南商品物資轉運樞紐。而今,婁邵鐵路連接湘黔鐵路干線,經婁底、株洲、長沙而達全國各地。公路有320國道橫貫東西,207國道縱連南北,省道、縣道、鄉道及專用公路在境內經緯交織,通車裡程達5839公裡 邵陽市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美,景色宜人,旅游資源豐富。有被譽為“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莨山風景名勝區;有八十裡南山的江南草原風光;有全國七十二佛地之一的武岡雲山;有原始次生林綏寧黃桑自然保護區。市區有“雙清秋月”、“龍橋鐵犀”、“六嶺春色”、“佘湖雪霁”、“神灘晚渡”、“山寺曉鐘”、“洛陽仙洞”、“白雲樵隱”、“岳平雲頂”、“桃洞流香”等景觀。其中如雙清亭,地處資江砥矶上,與北塔夾江對峙,大有雲帶鐘聲穿林去,月移塔影過江來之神韻;桃花洞庭湖和無底洞,構造奇特,兼有地下暗流,風趣萬千。近幾年,來邵陽旅游、考察的中外客商和游人與日俱增。<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56/40/35/1259564035.9246352.gif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56/40/35/1259564035.9246352.gif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邵陽竹簧雕刻.寶慶玉蘭片.邵東三刀.武岡豆腐.寶慶豬血丸子 下面的是在百度裡找到的. 高平鎮:竹席、斗笠。 羅白鄉:寶慶辣椒。 中團鄉:望雲蜜橘、雲霧仙茶。 黃金井鄉:白馬毛尖茶。 羅洪鄉:糯米甜酒。 城步苗族自治縣:松脂、玉蘭片、猕猴桃、板栗。 長安營鄉:“香米”曾為貢品,蟲茶、龍頭竹、龜魚。 蘭蓉鄉:苡米。 西區:手工竹雕、羽毛畫。 郊區面鋪鄉:大理石。 郊區蔣河橋鄉:羽絨玩具。 武岡市 武岡銅鵝:因其喙、蹼色橙黃似銅,故名。當地名廚利用鵝肉及其內髒,烹制佳肴,號稱鵝席,別具風味。早在500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間,該鵝即被譽為“世之名鵝”。 邵東縣 邵東黃花菜:主要品種為茶子花、荊州花,采用無性繁殖,分兜栽培。 刀、剪。 仙槎橋鎮:菜刀、剪刀、剃刀、小五金。 槎江鄉:紫雲峰雲霧茶。 刀龍嶺鄉:“三刀”(菜刀、剪刀、剃刀)。 洞口縣 羽絨制品、蜜柑罐頭、冬筍罐頭、猕猴桃罐頭。 洞口墨晶石雕:為石雕工藝美術品,原料墨晶石原產洞口縣,當地原稱子石作算盤子)或紫石,50年代後改今名。以後在新化、澧縣、桑植等地均有發現。澧縣稱豬屎巖,桑植稱馬屎巖,保靖稱玉石巖,新化稱灰石子。以新化產最佳。品種有動物、玩具、人物、文具、花瓶、仿古器皿、秦兵馬俑等,達1200余個花色品種,產品純黑光亮,渾厚古樸,頗具地方特色,可隨身攜帶,或案頭陳設。 古樓鄉:古樓碎茶。 橫溪鄉:雪峰蜜柑。 新邵縣 西坪煙草、寶慶辣椒、北路生姜、龍牙百合、新邵山羊。 小塘鄉:小塘鴕鴨。 綏寧縣 武陽鎮:武陽鼎鍋。 黃桑坪苗族鄉:松脂、香菇、木耳。 新寧縣 新寧臍橙:甜酸適度,有香氣,耐貯藏,為鮮食良種。11月中下旬采收。30年代從日本引進苗木栽培,先試種於邵陽、懷化地區,後推廣,永州、郴州等地亦有。 白沙鎮:雪峰蜜橘。 堡口鄉:“堡口豆腐”。 邵陽縣 河邊鄉雙井村:麻子窯陶器。 隆回縣 五色紙、香粉紙。 呵呵,百度裡找的,不要介意啊.
http://www.0739.ccoo.cn/tec/( 邵陽特產頻道) 這個網址真的很好.呵呵.我看了 希望你滿意!豬血丸子又便宜又好吃,不過我覺得武岡的豆腐好 駱駝的駝峰裡儲存著大量脂肪。由於駱駝在沙漠生活,那裡的條件十分艱苦,有時候好多天找不到食物和水,所以用駝峰裡儲存的養料來維持生命。</p> 經解剖證實,駝峰中貯存的是沉積脂肪,不是一個水袋。而脂肪被氧化後產生的代謝水可供駱駝生命活動的需要。因此有人認為,駝峰實際存貯的是“固態水”。經測定,1g脂肪氧化後產生1.1g的代謝水,一個45kg的駝峰就相當於50kg的代謝水。但事實上脂肪的代謝不能缺少氧氣的參與,而在攝入氧氣的呼吸過程中,從肺部失水與脂肪代謝水不相上下。這一事實說明,駱峰根本就起不到固態水貯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個巨大的能量貯存庫,它為駱駝在沙漠中長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質保障。<br><br>駱駝的瘤胃被肌肉塊分割成若干個盲囊即所謂的“水囊”。有人認為駱駝一次性飲水後胃中貯存了許多水才不會感到口渴。而實際上那些水囊,只能保存5~6l水,而且其中混雜著發酵飼料,呈一種粘稠的綠色汁液。這些綠汁中含鹽分的濃度和血液大致相同,駱駝很難利用其胃裡的水。而且水囊並不能有效地與瘤胃中的其他部分分開,也因為太小不能構成確有實效的貯水器。從解剖觀察,除了駝峰和胃以外,再沒有可供貯水的專門器官。因此可斷定,駱駝沒有貯水器。<br><br>2、失水條件下駱駝生命活動的水分來源<br><br>施密特-尼爾遜(k.schmidt—nielsen)的研究結果表明,駱駝在得到水的時候並不過量飲水,或者說,它們飲進的水只是用於滿足和緩解當時的脫水,把體液恢復到正常的容量水平。由此看來,駱駝在不進水的條件下,維持生命活動所需水分是來自於體液的減少。正常體液的容量減去最大限度脫水時的體液容量,就是駱駝的體液系統所能提供的水分最大量。駱駝在夏季沙漠中可以忍受體重損失25%~30%的脫水,對一個體重為500kg的駱駝來說,就意味著125~150kg的水分損失,反過來講,也就是一個500kg駱駝有125~150kg的水分“貯備”。這顯然要比人們想象中的駝峰和水囊的貯水功能要大的多,具有真正“貯水器”的應該是駱駝的體液系統,而不是駱峰或水囊。<br><br>與駱駝的高度耐脫水相適應,在駱駝的血液中有一種特殊的高濃縮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具有很強的保水能力,在駱駝極度失水的情況下,這種血漿蛋白仍能維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證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保證體核向體表的熱擴散,增加了高溫脫水狀態下的存活力。<br><br>3、解決水矛盾的結構和生理機制<br><br>得水與失水是生物水分代謝的兩個方面,在極端缺水的沙漠中,水是生物生存所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因此,對於生活在沙漠中生物而言,保障得水和減少水分損失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駱駝已經逐步形成了與減少失水相適應的從結構到生理上的一整套適應機制。<br><br>3.1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br><br>駱駝體溫范圍很廣,適應於晝夜溫差大的沙漠環境和減少水分損失的需要。在白天,駱駝的體溫隨環境溫度的升高而升高,最高可達到41℃,到夜間又隨環境溫度的下降而下降,最低可達到34℃,體溫波動范圍為7℃,而且這種體溫的波動越是在脫水的條件下越明顯。但它並不能表明駱駝恆溫機制的原始性,而是建立在恆溫基礎上的更為精巧的體溫調節方式。<br><br>高溫環境中,提高體溫可縮小動物體與環境間的溫差幅度,減少外界熱量的流入。同時駱駝體溫的升高也起到了貯存熱量的作用,而這部分貯存的熱量又可以在夜間通過傳導、幅射擴散到周圍的環境中以代替蒸發,其結果是減少了維持體溫恆定可能導致的蒸發失水。一只500kg的駱駝比熱為3.35kj/kg·k,體溫升高7℃就相當於貯存了1.26×107j的熱量,如果是通過水分蒸發散失這部分熱量就要損失5l水。<br><br>3.2有效的隔熱屏障<br><br>駱駝長而蓬松的駝毛,在其體表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隔熱屏障,駝毛間不流動的空氣層影響傳導和對流,降低了低溫條件下體熱的散失和高溫條件下外熱的流入。有實驗表明,一只毛厚不到1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平均失水3l,而毛長3~14cm的駱駝,每天每100kg體重失水只有2l。駝毛的有效隔熱,間接減少了水分蒸發。<br><br>除此以外,駱駝的鼻粘膜面積大,增加了呼出氣體中水分的再吸收,減少了呼吸失水;濃縮的尿液減少了排洩廢物中水分的消耗;干燥的糞便也為減少水分起了一定的作用。<br><br>駱駝在長期進化中,適應了沙漠這一極端缺水環境,形成了獨特的適應性特征,既保證了體內“貯存”大量的水,又保證了體內水分不致於過度散失,從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