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冬天能釣什麼海魚 青島釣魚愛好者出行指南薛家島
薛家島與青島隔海相望(統稱南山)位於島城的西南,膠州灣的東南,與青島遙相對峙,是黃海進入膠州灣的必經之地,也是由市區去竹岔島一帶的必經之路。
薛家島分布許多自然村,均距沿海很近,當地居民 以漁業為主,以農業為副。乘船遠望薛家島猶如一座巧奪天工的巨大盆景,島上綠樹蔥蔥,沿海有大小奇石異峰,自然形成的小海灣及金色的沙灘,使人流連忘返。近年來薛家島已開發成旅游區,更為垂釣的理想去處。這裡的釣場很多,均以盛產鲈魚、真鲷、黑鲷、鳗鱗、六線魚、黑鲪等魚種吸引著島城無數的垂釣者前往矶釣、船釣(船釣為宜),膠州灣內的魚種這裡均有,島周圍的大橋、小橋(海中的航標燈塔)三號浮、中沙也是船釣的極佳釣場,去該區域垂釣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釣獲。
這裡周邊海域水深一般在5-10米左右,個別地方達15米左右,海底多以暗礁、礫石、泥沙不一,由於水質較好,多種海生藻類、浮游生物及各種魚類均在此繁衍生息,近年來由於治理海水污染已初見成效,多年不見的鲅魚開始在該海域集結,這無疑是對垂釣者來說是個好消息。下面將薛家島主要釣場簡單介紹如下:
一)南姜頭
南姜頭位於薛家島南莊東南,它是一個島陸相連的小半島,呈圓形突出於海岸線,面積約2000㎡,環半島均可矶釣,以東南方向最好,距岸邊50m以內多石礁,盛產真鲷、黑鲷、鲈魚,其個體較大,但掛底較重,50米外海底多為礫石與沙底,是船釣的理想釣場,因環半島地形決定,該處潮流有時很急,該掌握潮汐,以落潮八分至回漲兩分最宜,這裡又是秋季黃姑魚回游必經之地,上魚最早。如掌握好時機,往往每次滿載而歸。
二)後岔灣
位於薛家島西側,這裡距輪渡碼頭較近,也是我市垂釣者多來光顧的釣場之一,沿後岔(地名)往東的海岸線,蜿蜒曲折,很適合矶釣,多用拋竿,此地以盛產黑鲷聞名,秋後來此總能滿載而歸。周邊近海海域,更是船釣的理想去處,水深約10米以上,常釣得真鲷及鲈魚,掛底情況不重。
三)小橋
小橋位於薛家島東端近海,是一燈塔樣的航運"標志",塔周圍均為暗礁,落潮時裸露,漲潮時僅見部分塔尖,這裡多年來為專業漁民的釣場,盛產鲈魚而聞名周圍,是青島去竹岔島的半程,島周圍水深2-10m,這裡的六線魚、黑鲷一般個體較大,船釣獲魚較多。秋後季節有專業漁民在此拉流(一種船釣鲈魚的方法)釣獲量相當大。
四)甘水灣
位於薛家島東端,流溫村位於沿海海岸,自然形成半月狀海灣,沙灘潔淨,水質清澈,自然環境優美,海灣兩側為裸露礁石,適合矶釣,灣內魚種較多,秋季盛產石蝶(比目魚的一種)。灣外水深約10m左右,為礫石泥沙底,是船釣的好釣場,有多種魚類可釣,如真鲷、鲈魚、六線魚、黑鲷等。
五)紅房子
位於薛家島北岸中部,原因該處南岸邊小山坡上蓋有小紅房而命名。近年因封山育林,已很難看到,該處岸釣、船釣均宜,近海海域潮流緩慢,是多種魚類的棲息之處,由於南側為薛家島,所以南風、東南風這裡仍風平浪靜,最適合船釣,北風不宜。
大公島小公島
大公島位於青島的東南,屬崂山區中韓鎮一無居民島,島形酷似金字塔,一般晴天可隔海相望,距大陸最近點為14.8km,是青島第二高島(海拔120m),面積0.1555k㎡,由於島上人跡稀少,草木繁茂,島周圍懸崖高聳,巖礁洞穴密布,海中有魚、貝、藻類等動植物,因而鳥類繁多,使大公島成為鳥島,盤山有公路直上島頂,島西側有小碼頭兩座。大公島周圍水域魚類資源極為豐富,是青島近海漁場。主要魚類有鲈魚、鲅魚、比目魚、真鲷等,它臨近青島市區,自然環境獨特,已成為海上旅游開發區、釣魚場和海洋科研基地。
小公島為崂山區沙子口鎮一無居民島,面積0.0208k㎡,海拔34m,距大陸最近點1.5km,因其島頂圓如車輪,也稱車輪島。該島周圍海域水深清澈,各種魚類繁多,是春秋兩季回游魚類進退的必經之地,去這一帶垂釣者多去此處,該小島西南有"王頂礁"盛產多種魚類,為專業漁民的漁場,春夏季節多以六線魚、黑鲷、花鲷為主要垂釣對象。
這裡因是海中孤島,潮流必須清楚掌握,每遇大風潮,島周圍多為環島海流,必須使用重墜(300克以上),因小公島周圍為懸崖峭壁不適合矶釣,是船釣的理想釣場,舉辦大型的釣魚比賽有組織難度,島上因無居民,更無釣船可用。
黃島
黃島隸屬青島市黃島區,位於膠州灣口西岸,黃島區的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6°02′36〃,東經120°12′54〃。東北與青島老市區後海相望,直距4500米,西距大陸最近點小石頭村2公裡,東南沿海與薛家島相對,黃島因過去島上荒蕪,土石赤黃,遠眺整島黃色,故稱"黃島"。改革開放以來,黃島已成為開發區,各方面發展很快。
黃島的氣候特點是夏涼多雨,頻霧;空氣濕潤,秋後涼爽,空氣干燥,冬季較長,黃島周圍水域水溫變化以2月份最低,約2.5℃-3.0℃,春季為13.5℃--13.0℃。潮汐時間間隔小於落潮時間間隔,潮流基本為往復型,漲潮時左旋的規律明顯,落潮時流向極亂。最大流速方向與海岸平行,夜間的潮流大於白天。黃島海域溶解氧合物豐富,鹽度和ph值適中,且變化極小,浮游生物、辰棲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都比較多,另此海域的游浮動物也較多,主要有各種魚蝦、蟹類,屬於經濟類型的有牙鲆、舌鳎、吉鱗魚、梭魚、黃古魚、黑鲷、真鲷、中四對蝦、鷹爪蝦、蝦蛄、三疣、梭子蟹、日本鲟等。
由於黃島近年來開發區發展很快,新建的海壩是良好的垂釣場所,每逢雙休日,海壩上釣竿林立,釣獲魚較豐,由於黃島海域距市區很近,來此垂釣者多用釣魚船直達釣點,下面介紹幾處有代表性的漁場:
一)中沙礁
中沙礁位於黃島東南側,是膠州灣內最大的侵蝕平台,兩側水深40余米,西平台頂部水深只有6-10米,頂部比較平坦,除有少量砂礫外,均為基巖。於市區前、後海前往均較方便,直達僅需半小時。這裡是青島海域常年可垂釣的釣場之一,魚類資源豐富,特別是秋後,這裡的真鲷、黑鲷、鲈魚、六線魚、黑鲪、鳗魚等都釣獲量大。特點是釣落不釣漲,習慣用餌多為沙蠶,船釣用海竿2-3支,底鉤可一只,浮鉤最大(301),如單釣鲈魚可用浮鉤1只,餌料為活立蝦,浮鉤腦線60-120厘米,根據潮位可調整長度,十拿九穩地能釣到鲈魚。
二)青島第二海水養殖場
青島市第二海水養殖場(簡稱二養),位於青島後海膠州灣畔的海水養殖區,屬於青島市市北區,這裡由於多年來養殖多種海產品(海帶、扇貝、海虹等),形成了一個多種魚類,回游覓食的良好環境,魚的密度大、個體大,是青島釣魚人心目中的良好場所,是青島市舉辦釣魚比賽的定點場所,又因這裡各種魚類的回游覓食有規律,前往垂釣僅限於船釣,主要魚種為梭魚、鲈魚、黑鲷魚等,魚體較大,其他如六線魚、黑鲪魚,每年5-6月份鲈魚開始覓食,此時可釣獲到4-5公斤個體較大的鲈魚不足為奇,垂釣黃魚季節為每年秋季至冬季。
二養位於老市區,交通極為方便,可租用釣魚船。距海岸400米左右,本海域由地理位置決定,東南風、南風為最佳風向,灣內平靜如湖,北風、西北風不超過5級為宜。
三)三號浮
三號浮是海中的一個塔浮標,位於薛家島西北,黃島西南,三號浮下為礁石,落潮時可見約3000㎡的形狀怪異的巖礁,巖礁環周多為泥沙海底,伴有礫石,水深4-10米。該釣場是近幾年才發現的盛產梭魚、鲈魚、黑鲷等,其個體均大,是青島周圍海島海釣很有發展前途的釣場之一。自養殖開始,這裡的六線魚、鳗林、黑鲪就很多。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梭魚釣獲頻豐,其個體為2-8市斤一條.梭魚其形體為梭狀,此魚原為覓食海洋藻類等,近年來可能為生物進化的原因,秋季吞食活餌,喜集結成群。為此,如去一處釣得能連連上鉤,由於梭魚覓食狂凶,其體大力強,具有特殊的手感,往往提魚撥困難,必須靠抄網協助,很"刺激"。
秋後的梭魚肥美鮮嫩,絕無異味,可謂上等海鮮魚類。船釣梭魚獨特釣法,一般為2-3只海竿,主線為0.45-0.55,釣把線長60-100公分即可,魚餌以大沙蠶為主,其他魚餌不行。2000年11月13日(農歷十月十八日)青島市釣協有一人創獨釣200余斤的紀錄,該釣場水淺基本不掛底,上魚時均在回潮開始,必須嚴格掌握潮汐,魚一但咬鉤往往連連釣獲。
小青島
小青島又名琴島,是青島市的象征,隸屬市南區,位於青島灣南部,青島棧橋東南側。德國侵占膠東後,於1900年建燈塔於其上,故著名於世。此島雖小(0.0247km2)但山巖聳翠,林木青翠,故又名小青島,青島市也因此島而名之。
小青島的形狀像一把飄在海島上的琴,故又名琴島,島的北部高,南部較平峻,島四周巖石裸露,潮間帶礁石向外延展較遠,周圍海域水深1-5米。小青島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風景秀麗,獨具特色,島上的燈塔高15.5米,呈八角形,潔白如玉,亭亭玉立,在綠色青山之間,為進出膠州灣的船只導航,每當夜幕降臨,燈塔紅光閃亮,倒映在萬頃碧海之上,與棧橋的燈光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這就是青島十景之一的"琴島飄燈"。
青島解放後,該島一直駐軍,為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式,現已移交地方,並還有地下餐廳,卡拉ok娛樂場所等多種旅游設施,同時進行了綠化、美化、亮化,小青島以嶄新的面貌和更加嬌媚動人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
自魯迅公園進入小青島步行約15分鐘,游人至此島多為觀山看水,專程來此垂釣者僅近年來可見。此海域常常有駕船光顧此地的垂釣者,每每收獲不少。秋季可在此海域釣到1.5公斤以上的真鲷,其他魚種如黃魚、黑頭較多。這裡周圍海域的礁石向外伸展較遠,很適合各種魚類棲息,回游魚種也常短期逗留該海面,此島雖小但近海域地形復雜。
團島鼻、團島
團島鼻又名"下安山","南山"隸屬於青島市南區,位於北緯36°02′39.8〃,東經120°17′23.2〃,面積0.0165k㎡,最高海拔10.0m。團島鼻於隔海相望的薛家島腳子石連線以西為一半封閉型海灣,即著名的膠州灣。該島由團島向東延伸而成,周圍同鼻狀,故名團島鼻。團島四周巖石裸露,巖礁向外伸展50-100m,到頂較平坦,呈現丘陵形隆起。周圍山深1-5m,東南方向流急浪大。膠州灣口深水槽即在島南側,最大水深達64m。
該島是青島市釣魚人常去釣魚的釣場之一,因在市區,往返非常方便,船釣、岸釣的釣場之一。島周圍海藻海洋生物繁多,又因這裡海底多為礁石,海水受環島海流影響水質較混,?quot;臥虎藏龍"之地,魚種繁多,以鲈魚、真鲷、黑鲷等聞名,其他如六線魚、黑鲪可常年釣獲。每年秋後這裡多有釣魚船垂釣,往往收獲頻豐。
團島隸屬於青島市市南區,位於北緯36°02′55.4〃,東經120°17′13.0〃,面積1.182k㎡,最高點海拔24m。該島離陸地很近,是我市多處公交車起終點站,交通十分方便,於團島鼻相同,也是釣魚人常顧之地。團島的地質地貌屬海平台,山頂寬闊平坦,山坡極平緩,沿岸有礁石出露。島東測巖礁外側海底為泥粉沙質沙,島西側巖礁外側海地為粉沙-泥質沙,適合岸釣和船釣。
這裡重點要提的是團島周圍近海海域的船釣,由友誼國際游艇俱樂部碼頭出發約20分鐘即可到達,其主要釣點均距岸較近,僅100-300m左右,順風時能聽到岸上人講話的聲音。這一帶最大的特點是一年四季均能垂釣,六線魚、黑鲷等魚密度較大,其他魚種如真鲷、黑鲪等也常能釣獲,秋後是鲈魚回游必經之地,常能釣獲個體較大的。本海域宜"釣落不釣漲"魚餌以巖蟲或沙蠶為好,如專釣鲈魚,則用活立蝦最為理想,用小六線魚就地取[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