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作用是什麼?家庭怎樣用? 作用益氣養元,扶正祛邪,養心通脈,健脾利濕.用於心氣虛損,血脈瘀阻之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一及脾虛濕困之肝炎.如果不是孕婦及過敏體質者或各種低血壓患者是可以長期服用的.
黃芪是平常生活中的平常的補氣藥,作用有以下幾點:
一是補氣升陽。用於氣虛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崩漏、眩暈乏力等,並常與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斂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 三是托瘡排膿。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用於瘡瘍潰破後,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 四是利尿消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之。 綜上所述,人參與黃芪之功效,有同有異,故不可一見氣虛就混用之,否則,易弄巧成拙。 黃芪是名貴中藥材,根據藥典記載有補氣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而藥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個植株不再存活。黃芪的野生資源在大量采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厘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稜;被長毛。葉互生,奇數羽復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後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厘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有種子3-8粒。
黃芪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於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采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采收。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症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芪
(astragalusmembranaceus(fisch.)bunge)
黃芪是名貴中藥材,根據藥典記載有補氣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而藥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個植株不再存活。黃芪的野生資源在大量采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厘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稜;被長毛。葉互生,奇數羽復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後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厘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有種子3-8粒。
黃芪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於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采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采收。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症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愈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紅花巖黃芪
別名 紅黃芪、黃芪。
漢語拼音 honghuayanhuangqi
英文名 rootofmultijugatesweetvetch.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hedysarummultijugummaxim.
歸經 心;肺;脾;腎經
功效 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肌斂瘡
考證 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
科屬分類 豆科
主治 治氣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盜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體虛浮腫;慢性腎炎;癰疽難潰;或潰久不斂
生態環境 生於荒漠區河岸或砂礫質地。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根:味甘、性微溫。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生肌的功能。用於氣短心悸,乏力、虛脫、自汗盜汗,體虛浮腫、慢性腎炎、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癰疽難潰、瘡口不愈合。補氣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膿、生肌宜生用。
采收和儲藏 秋末挖取根,除去根頭部及支根,曬干打把。
資源分布 分布於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動植物形態 紅花巖黃芪半灌木,高可達1m。幼枝密被短柔毛。葉柄甚短,密被短柔毛;托葉卵狀披針形,長2-4mm,下部連合,外面有毛;奇數 羽狀復葉,小葉21-41;葉片卵形、橢圓形或倒卵形,長5-12mm,寬3-6mm,先端鈍或微凹,基部近圓形,上面無毛,密布小斑點,下面密被平伏短柔毛。總狀花序膠生,連花梗長10-35cm;花9-25朵,疏生;苞片早落;花梗長2-3mm,有毛;花萼鐘狀,長5-6mm,外面被短柔毛,萼齒5,三角狀,短於萼簡;蝶形花冠紫紅色,有黃色斑點,旗瓣和龍骨瓣近等長,翼瓣短。雄蕊10,二體,花柱絲狀,彎曲。莢果扁平,2-3節,節莢斜圓形,表面有橫肋紋和柔毛,中部常有l-3個極小針刺或邊緣有刺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功效分類 補益藥
性味 甘;溫
藥材基源 為豆科植物紅花巖黃芪的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大劑量要用至30g。補虛宜炙用;止汗、利尿、托瘡生肌宜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