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是高麗人正文

什麼是高麗人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什麼是高麗人
 
高麗人目錄
【概述】
【高麗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北方少數民族浚流】
【高氏高麗人政權】
【王氏高麗人政權】
【王氏高麗與高氏高麗的區別】
【中國史書對高麗混淆追源】
【韓國對兩高麗的惡意歪曲】


[編輯本段]【概述】
隋唐時期把今天的朝鮮/韓國稱為“高麗”。〔注:“高麗”和“高句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高麗人”的叫法卻延續至今。
今天的“高麗人”,指的是朝鮮人、韓國人、以及海外韓裔的總體,他們同屬“三韓後裔”〔簡稱“韓裔”〕。
高麗人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稱呼:
中國大陸、朝鮮的官方中文/韓文稱謂:朝鮮族(???)
歐美、南洋、港台、韓國、日本的官方中文/韓文/日文稱謂:韓民族(???korean)
〔因為華人在西方國家有一定數量,所以西方國家對於很多事物也會有自己一套規范的官方中文稱謂〕
[編輯本段]【高麗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大韓民國:48,970,969〔當地稱呼:韓民族〕詳見:韓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21,687,550〔當地稱呼:朝鮮族〕詳見:朝鮮
美國:2,057,546〔當地稱呼:韓裔〕詳見:韓裔美國人
中國:2,043,578〔當地稱呼:朝鮮族〕
日本:660,214〔當地稱呼:韓裔〕
俄羅斯及其他前蘇聯共和國:486,857〔當地稱呼:高麗人〕
加拿大:110,000〔當地稱呼:韓裔〕
拉丁美洲(主要在巴西):100,000〔當地稱呼:韓裔〕
總計:74,616,714
[編輯本段]【北方少數民族浚流】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是以漢藏語系(漢人、羌人)和阿爾泰語系的人種構成(匈奴、鐵勒、突厥、回纥、維吾爾、沙陀、鮮卑、烏桓、契丹、蒙古、奚、肅慎、夫余、高麗、女貞、滿洲等)。對阿爾泰語系民族可以以根據地域和語族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可分為肅慎系統、濊貊系統、東胡系統、匈奴系統、突厥系統。此外還有部分北方民族屬於非漢藏語系或阿爾泰語系的其他系統。這些北方民族與中原的漢族以及周邊其他民族一起交往融合,不斷的有新的面貌出現,可以說北方民族在過去幾千年的時間裡也在演繹著一種進化,而這種進化往往向往於中原華夏文明的形式,也就是在這樣的變遷中,實現了對同一文化的認同。
盡管在今天可以通過一些分類法對北方各民族的種族劃屬進行歸納,但是實際上在過去的歲月中,各民族不斷的融合中,很多差異懸殊的民族會構成新型的民族。如所謂“鐵弗”,意為匈奴父、鮮卑母之裔,即匈奴與鮮卑兩民族的融合體;元代則對中原北方的漢人、女真人、奚人、契丹人、渤海人、漢兒統稱為“漢人”,原來南宋統轄下的人民對稱為“南人”;清代女真人建立八旗制度,還融合了一部分的蒙古人、漢人、索倫人、高麗人,形成的“滿洲人”。
有些北方民族則在其統一的過程中將其他民族歸納於自身使之形成一體,比較突出的是柔然、突厥、回纥、黨項、蒙古等,在其興起征服期間,大多將原先一些部族融合於自身。而更多的民族則在一過程中融入到比較先進文化的民族中,突出體現的是融入到中原的華夏民族中去。如前所述,元代以後的中原北方漢人實際上有漢人、女真人、奚人、契丹人、渤海人、漢兒等;再如南北朝之後,北方的鮮卑族等也與漢人無異。
[編輯本段]【高氏高麗人政權】
“高句(gōu)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骊”,簡稱“句麗”“句骊”,現又叫“高氏高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地方政權。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朝鮮,韓國,雙方都聲稱高句麗是屬於他們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王族姓高氏,有多種說法。《晉書》載“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後,姓高氏”;《三國遺事》載“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韻記》載“朱蒙初誕,舉國高之,故姓高氏”。不過三條記載都不大可信。
[編輯本段]【王氏高麗人政權】
高麗(??),簡稱麗,是亞洲中世紀時一個位於東亞朝鮮半島的王國(西元918年-1392年),由王建所建立。1287年起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回復獨立。13世紀至14世紀時曾向元朝稱臣,被元朝劃為行省之一,全稱為“征東行中書省”,直到元朝滅亡為止。為免與高句麗混淆,在中國大陸又稱之為王氏高麗。歷史
918年後高句麗國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推翻弓裔,定都於遷都至自己的家鄉松岳,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高麗王朝成立後,采用了中土國家的皇室制度,直到1275年向元朝稱臣為止。這與後來朝鮮王朝采用比中國低一級的名稱的諸侯制度區別很大。例如:首都被稱為“皇都”;
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
國王的命令稱為“诏”;
國王的繼任人被稱為“太子”,而不是“王世子”或“元子”;
國王的母親被稱為“太後”,而不是朝鮮王朝的“大妃”。
官制與中原相同,尚書省、中書省、六部、樞密院等。
993年,高麗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北宋的關系,向遼國稱臣。此後為防入侵,高麗在北方修築了千裡長城。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1135年西京平壤發生“妙清之亂”,引發全國范圍內的農民暴動。在抵御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國王和王室貴族遷都江華島,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元朝軍隊至1273年。1275年,元朝命令高麗更改官職爵號,尚書省和中書省改為佥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台改為檢察司,吏部和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朕改為孤,奏改為呈等等。同時廢止了高麗的廟號制度。之後的李氏朝鮮亦繼承了高麗向中原稱臣之後的官職及習慣。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沈陽設置征東行省,干涉高麗國政。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再設征東行省,這以後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屬國,1356年恭愍王時回復獨立。1359年紅巾軍侵入高麗。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北元,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高麗滅亡。
[編輯本段]【王氏高麗與高氏高麗的區別】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歷史上,曾出現過兩個名為高麗的政權。一是立國於公元前37年,在我國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出現的名為“高句麗”的地方政權,我國史書也稱之為“高麗”。另一個立國於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名為“高麗”。為將其區分,學界一般以“高氏高麗”稱呼前者,因為其統治者姓高;以“王氏高麗”稱呼後者,因為其統治者姓王。因為兩個政權都名為高麗,後人或以為二者有前後相繼的關系,或將其混為一體,致使人們對高句麗歷史的認識產生極度混亂,而實際上二者是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政權,主要體現在:
一、兩個政權立國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
高氏高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未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後,因其不遵從隋唐兩朝诏令,不斷擴張,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結果導致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氏高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些轄境為我國歷史上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國占據,一些劃歸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新羅,一些仍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中國內地,後和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其王族後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氏高麗最終消失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而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其疆土發展為現在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和韓國,人民發展為現在的朝鮮族和韓族。
二、統轄區域不同
高氏高麗初立國於我國境內的鴨綠江支流渾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區,後擴展到鴨綠江以東以南地區和圖們江附近,統治中心最初在今遼寧桓仁縣,後遷至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遷至平壤。高氏高麗在我國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最強盛時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東至日本海,西以遼河為界,北達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帶,南到北漢江以北。據《高麗史·地理志》載,王氏高麗在建國110年後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龍興江一線,其北是我國歷史上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的轄境,渤海滅亡後是我國的邊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動地域。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轄境基本上是繼承了新羅的疆域,其北部地區雖然有一部分與高氏高麗的轄境重合,但在高氏高麗滅亡初期即已經歸新羅所有。由此看,王氏高麗統轄的區域並非高氏高麗的舊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麗占據平壤以北是後來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島鴨綠江以東和圖們江以南地區則是14世紀末葉,但此時王氏高麗已經為李朝取代,因而在統治區域上兩個高麗也難以構成繼承關系。
三、轄境內民族構成不同
高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人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本即是新羅國民所建政權,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氏高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氏舊”的。這些源於半島南部的民族成員,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四、王氏高麗非高氏高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氏高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阙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不僅未言自己是高氏高麗的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並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推之,如果王建是高氏高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證王氏不是高氏的後裔。
總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王氏高麗都難以和高氏高麗構成繼承關系。
1.高句麗民族是古代東北地區夫余人所建立的。其領土主要部分處於漢朝的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轄區內建立政權,國都為纥升骨。
2.高句麗歷史上,對中國時叛時附。高句麗帝國的擴張

[1] [2] [3] 下一页

如何做,我的胃病會好一點~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