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冬至時有什麼飲食方面的講究?正文

冬至時有什麼飲食方面的講究?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冬至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諸如馄饨、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數十種。經過數千年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冬至節,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

吃馄饨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風俗。據《燕京歲時記》載:“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馄饨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風俗。

吃湯圓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吃“捏凍耳朵”“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吃荞麥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荞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荞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吃赤豆糯米飯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菜包菜包則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爛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棲,做成半月形,裡面包筍絲、豆干、菜脯等,是自古以來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環餅(晉代時叫做寒具)。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婦必須早起“浮圓仔”(用糖水煮湯圓)、“炊菜包”(蒸菜包)並准備祭拜神明、祖先,並且享用“冬至圓”,吃了“冬至圓”,帶有象征團圓及添歲之意;在從前,祭拜之後還以“冬至圓”粘在門戶、器具上,稱為“饷耗”。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祖先,在台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飲食習俗】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至習俗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正因如此,使冬至食文化豐富多彩,諸如馄饨、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數十種。經過數千年發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
冬至節,大部分地區習慣吃餃子,山區傳統是吃糕,晉南地區興盛熬油菜根米湯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說法。
[吃湯圓]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圓,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吃馄饨]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馄饨的風俗。據《燕京歲時記》載:“冬至馄饨夏至面。”,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馄饨。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馄饨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馄饨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馄饨祭祖的風俗。
[吃“捏凍耳朵”]“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吃赤豆糯米飯]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荞麥面]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荞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荞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吃菜包]菜包則是用糯米磨成粉和熟爛的鼠曲蓬篙等物,揉合做成棲,做成半月形,裡面包筍絲、豆干、菜脯等,是自古以來祭冬的祭物,古人叫做環餅(晉代時叫做寒具)。冬至的清早,家庭主婦必須早起“浮圓仔”(用糖水煮湯圓)、“炊菜包”(蒸菜包)並准備祭拜神明、祖先,並且享用“冬至圓”,吃了“冬至圓”,帶有象征團圓及添歲之意;在從前,祭拜之後還以“冬至圓”粘在門戶、器具上,稱為“饷耗”。
[吃年糕]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


參考文獻:摘自中華節日

 

上一页  [1] [2] 

為什麼有潔癖是缺點?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