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的層次怎樣制作 酥火燒
酥火燒的做法歷史悠久,在制作過程中您也能感受到這些特色美食的魅力。酥火燒是很有特色的山西特色小吃,酥火燒以面粉為主要材料,烹饪的做法烘焙為主,口味屬於甜味,你也一起跟著美食傑網站為您提供菜譜一起做特色小吃吧!
制作原料:
富強粉500克、溫水300克、安佳黃油100克、芝麻醬400克、紅糖400克、色拉油50克、酵母10克、泡打粉10克。
制作方法:
(1)面粉倒在案板上用手砌成粉牆;
(2)粉牆中央放入室溫軟化的黃油與面粉混合揉搓;
(3)邊揉搓邊加溫水用刮板混合揉搓成團;
(4)揉好後的面團蓋濕布醒發30分鐘;
(5)紅糖中含有大量顆粒,需用擀面杖將其趕碎;
(6)紅糖,麻醬,色拉油混合攪拌成糊備用;
(7)在醒好的面團外均勻的抹上一層色拉油;
(8)用手將面團按成方形薄片;
(9)在面片上抹上一層麻醬糊;
(10)將面片折疊3層,按實封口處;
(11)將疊好三的面片翻面後用手按開成方形;
(12)再均勻抹上剩下的麻醬糊;
(13)從面片一端慢慢卷起;
(14)卷成一個長的面卷如圖;
(15)揪好劑子松弛5分鐘;
(16)劑子放在手中四角朝上將它包起;
(17)用手掌的虎口位置慢慢搓轉捏實;
(18)收口朝下成包制完成;
(19)包好的面團四周不要有麻醬糖漏出;
(20)用手輕按面團將其按開;
(21)用擀面杖擀成圓餅後松弛15分鐘;
(22)松弛好後刷油烙制完成。
http://www.bjstb.gov.cn/images/bjganlan/mstx/czbj/xc/new_page_225.htm
----------------------------------------------------------------- 北京特色小吃--褡裢火燒
原料:
[豬肉][花生油][面粉][芝麻油][醬油][黃醬蔥][味精][精鹽姜]
門框胡同瑞賓樓,
褡裢火燒是珍馐,
外焦裡嫩色味美,
京都風味譽九州。
掌故說明:
褡裢火燒皮薄油亮,餡嫩鮮香無比,表皮焦脆可口,熱食最佳。
褡裢火燒最早出現在1876年的東安市場裡,順義姚春宣夫婦制作的。吃褡裢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制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並收入口,余味無窮。火燒因為制作成型後很象當時的腰帶上的褡裢而得名。姚氏經營到二代就倒閉了。店內的伙計羅虎祥和郝家瑞在門框胡同內開設了祥瑞飯館,1934年開業,現改名為瑞賓樓,專做褡裢火燒。
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饪協會授予瑞賓樓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制作方法:
將豬肉末、姜末與黃醬、醬油、精鹽、味精和涼水攪成稠糊狀,再放入蔥末、芝麻油攪拌成餡。將面粉用涼水和成面團,揉光潤後,饧10分鐘,將面團放在塗有花生油的案板上,揪下一塊按扁,擀成長三寸,寬二寸半的面皮,再將面皮一端的兩角抻寬一點,放上餡料,推成一寸寬的餡條,然後將窄端的底邊卷起,寬端的兩邊掀起,蓋上開口,即成褡裢火燒。
餅铛用旺火燒熱,淋上花生油,放入褡裢火燒,烙三分鐘後翻個身,淋上其余的花生油,再烙兩分鐘,將兩面都烙成焦黃色時即成。
北京的燒餅與火燒 1.燒餅2.肉末燒餅3.螺蛳轉與干迸兒4.缸爐燒餅5.馬蹄燒餅與馬蹄火燒6.鹹、甜酥燒餅7.豆餡燒餅(蛤蟆吐蜜)8.五連燒餅9.油酥芝麻燒餅10.叉子火燒 11.片絲火燒12.褡裢火燒13.糖火燒14.炸回頭、炸肉火燒15.牛舌餅16.蒸餅17.鍋餅18.煎餅19.春餅、春卷20.墩饽饽21.硬面饽饽22.餡餅23.水晶門釘
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年糕 1.切糕2.年糕3.豆面糕(驢打滾)4.愛窩窩5.炸年糕坨 6.紅白蜂糕、碗蜂糕、米面蜂糕7.盆兒糕8.豆渣兒糕9.甑兒糕 10.芝麻涼糕、涼糕11.元宵12.粽子13.水晶糕14.棗糕15.花糕
馓子麻花說古今 1.馓子麻花2.脆麻花3.蜜麻花4.姜絲排叉5.油條、油餅6.薄脆 7.焦圈、半焦果子8.炸荷包蛋(炸布袋)9.江豆干10.茶菜11.炸三角 12.奶油炸糕、炸糕、燙面炸糕13.開口笑14.炸饹馇盒兒15.酥盒子
經久不衰的雜糧、豆果類為原料的北京小吃 1.豆汁2.炒麻豆腐3.糖卷果4.炸卷果5.栗子糕6.蓮子糕7.山藥糕、山藥卷、山藥餅8.豆腐腦9.老豆腐10.豆漿11.煮芸豆餅、大麥米粥 12.茶湯13.涼粉(漏魚、刮條)14.臘八粥15.粳米粥16.小豆粥、小豆米粥 17.綠豆粥18.豌豆粥19.杏仁茶20.面茶21.扒糕22.江米藕23.杏仁豆腐 24.豌豆糕25.芸豆糕26.豌豆糕27.炸丸子28.油茶29.小窩頭30.煮豌豆 31.冰碗32.荷葉粥、八寶蓮子粥33.果子干34.玻璃粉35.酸梅湯 36.酸棗湯37.烤白薯38.冰糖葫蘆
北京小吃中的漢民風味小吃及其它小吃 1.炒肝2.蘇造肉3.鹵煮小腸4.豬頭肉5.煎灌腸6.羊雙腸 7.包子8.馄饨9.燒麥(稍麥)10.門釘肉餅11.白水羊肉(白羊頭肉) 12.炒疙瘩13.炮糊14.炮羊肉15.燒牛羊肉16.爆肚17.燒羊肉 18.白湯雜碎19.水烏他20.奶酪21.湯羊肉
北京小吃宴 1.玫瑰棗2.芥茉墩3.涮羊肉鍋 褡裢火燒 提起褡裢火燒,“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風味獨特,因而一直是人們愛吃的小吃之一,也常被人們作為早點。褡裢火燒因制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裢”,因而得名。它是一種油煎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
2灌腸 灌腸是北京人愛吃的小吃,也是一種大眾街頭小吃。 灌腸在明朝開始流傳。《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已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老北京街頭常有挑擔小販經營此食品。有記載:“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 灌腸分兩種:一種為大灌腸,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面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制成糊,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汁,口味香脆鹹辣。另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蒸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鹽水蒜汁食用。灌腸外焦裡嫩,用竹簽扎著吃,頗顯特色。
3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北京比較有名的有天橋的爆肚石,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後門的爆肚張,其他還有爆肚楊、爆肚馮、爆肚滿等。 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近來由於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象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倒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
4炸醬面 炸醬面: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純是以半肥瘦豬肉丁加蔥、姜、蒜等在油鍋炸炒,加黃稀醬,蓋上鍋蓋小火咕嘟10分鐘。這時,肉丁被黃醬咕嘟透了,肉皮紅亮,香味四講究的則是裡脊丁炸醬三鮮(蝦仁、裡脊、玉蘭片)炸醬等,還有木樨(雞蛋)炸醬、炸豆腐丁醬、燒茄子丁醬等素品,油而不膩。 面條寓意“長壽”,俗語“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長壽面”、“接三面”。老北京人吃炸醬面,冷天講究吃熱的,謂之“鍋兒挑”(完全不過水),熱天吃過水面,但湯要篦盡。根據季節佐以各種時鮮小菜,謂之“全面碼兒”。 初春,用掐頭去尾的豆芽菜(稱掐菜)、只有兩片子葉的小水蘿卜纓,並澆上過年剩下的臘八醋。春深,在醬裡放上鮮花椒蕊兒,稱花椒醬,面碼兒則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蘿卜纓和絲(條)。初夏則以新蒜、焯過的鮮豌豆、黃瓜絲、扁豆絲、韭菜段等為面碼兒。
5驢打滾 驢打滾,驢打滾又稱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制作時將蒸熟的黃米面外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皮,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卷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面糕以黃豆面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面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制得後放在黃豆粉面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06/10/xinsrc_2906011011337282281545.jpg> 6豆汁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瓯。”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豆汁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干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
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7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受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钏之形,油煎食之。" 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8愛窩窩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歷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淨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歷年間稱之為窩窩的食品。但為什麼後來又成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