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火燒的層次怎樣制作正文

火燒的層次怎樣制作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 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愛窩窩.
愛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還注說:“愛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面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愛窩窩"在元代即已有之,名"不落夾"。因明代帝、後喜食,就成了明宮小吃,稱"御愛窩窩"。後來傳入民間,衍化為"愛窩窩",亦作"艾窩窩"。

9豌豆黃  
年糕、切糕,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官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莊所制最有名。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宮,"小棗糙豌豆黃兒"便是時令鮮品,小販們一聲"嗳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好象是給人們報出了春訊,帶來了暖意。

10油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面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沖成漿糊狀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面茶,干姜麻醬總須加。”喝面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為什麼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嘗面茶的風味有關

11涼粉
涼粉要用綠豆制的澱粉為原料。先將綠豆澱粉用水化開攪勻,鍋內盛水燒開,待將要開時將化勻的綠豆澱粉倒入,邊倒邊攪,攪均勻後,盛入大瓷盤中晾涼,放入涼水浸泡,即成涼粉。吃時用刮撓(一種刨涼粉的工具)沿著凝結的涼粉刨出條,放入碗內,澆上好醬油、醋、蒜泥和胡蘿卜絲、芝麻醬、辣椒油拌和,這種涼粉叫刮條。還有用刀切成小長條塊的,也是澆上面的佐料食用。
另有一種涼粉叫漏魚,它用開水攪拌後和綠豆澱粉成糊狀,倒入架在缸上漏盆中,缸內放半缸涼水,澱粉從漏盆的洞內漏出,像蛤蟆骨朵兒,一頭圓一頭尖。食用時用漏勺將涼粉撈出盛在碗裡,澆上佐料即可。
但因涼粉全是澱粉,不易消化,老北京流傳這樣一首歌謠:“粉有撥魚與刮條,潔明歷歷水中漂。讓君選擇讓君飽,只管酸辣不管消。”

12春餅、春卷都是立春之日吃的小吃。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晉朝,興於唐朝。《關中記》中道: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詩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用荠菜迎春耕做的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代宮廷春餅以“薄如蟬翼”而馳名。這裡說的是用荠菜為餡的春卷。
春餅和春卷都是古人心目中春的象徵,但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卷菜吃。春卷是薄面皮包菜油炸而成。據考證,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的春盤演變而來。晉代有“元旦造五辛盤”之說,而用大蒜、小蒜、韭、芸苔、胡荽五種辛葷蔬菜;到唐代春盤內容有了變化,改為:萊菔、春餅、生菜;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方法。
立春季節,春回大地,大蔥已出嫩芽稱羊角蔥,鮮嫩香濃,吃春餅抹甜面醬,卷羊角蔥,稱為“咬春”。但北京人吃春餅更講究炒菜,它要韭黃、粉絲、菠菜切絲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稱為和菜,卷春餅吃。另外還有春餅夾醬肘絲、雞絲、肚絲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講究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

13墩饽饽
饽饽是北京人對面制點心等食品的一種叫法。有客人來家要擺饽饽招待,因此老北京糕點店也稱饽饽鋪。饽饽一詞明代楊慎的《升庵外集》中說:“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訛為磨磨。”波同饽音,可見饽饽在明代就有。清代以後的宮廷御膳房專門設有饽饽局,專為皇室做點心,北京城內的饽饽鋪專營滿族糕點。
墩饽饽是面食制品的一種,但它不屬饽饽的糕點,而是北京小吃的一個品種。除墩饽饽外,稱饽饽的種類很多,如硬面饽饽。

14窩頭
窩頭一詞,在舊中國是北京人意為“貧窮”的代名詞。過年北京人講究吃餃子,但貧窮人家吃不起,只有吃窩頭過年。過去有一副對聯寫道:“人過新年,二上八下;我辭舊歲,九外一中”。上聯指包餃子,兩個大拇指在上邊,其它八個指頭在下托著;下聯則是捏窩頭的動作,一個指頭在窩頭眼內。
傳說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慈禧在倉惶出逃的路上餓了,走到一個叫貫世裡的地方,有人給了她一個窩頭吃。她在饑不擇食時吃了這個窩頭,覺得十分好吃。回到北京後,仍念念不忘,便讓御膳房給她蒸窩頭。廚師們深知她吃慣山珍海味,怎能吃得了貧窮人家的玉米面粗糧制成的窩頭?於是絞盡腦汁,用玉米粉加黃豆粉、白糖,制成形狀極小、一口能吃一個的小窩頭。加白糖和硷面是為了蒸出的窩頭松軟甜味,慈禧果然愛吃,於是小窩頭就成了宮廷御膳,後來傳入民間
15芸豆卷
芸豆卷原是民間小吃,後成為宮廷小吃品種。傳說是慈禧太後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品嘗,覺得很好吃,於是命令御膳房專門制作,芸豆卷成了慈禧的御前御點。
北京特色小吃--褡裢火燒(圖)
原料:
[豬肉][花生油][面粉][芝麻油][醬油][黃醬蔥][味精][精鹽姜]
門框胡同瑞賓樓,
褡裢火燒是珍馐,
外焦裡嫩色味美,
京都風味譽九州。
掌故說明:
褡裢火燒皮薄油亮,餡嫩鮮香無比,表皮焦脆可口,熱食最佳。
褡裢火燒最早出現在1876年的東安市場裡,順義姚春宣夫婦制作的。吃褡裢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制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並收入口,余味無窮。火燒因為制作成型後很象當時的腰帶上的褡裢而得名。姚氏經營到二代就倒閉了。店內的伙計羅虎祥和郝家瑞在門框胡同內開設了祥瑞飯館,1934年開業,現改名為瑞賓樓,專做褡裢火燒。
1997年12月被中國烹饪協會授予瑞賓樓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
制作方法:
將豬肉末、姜末與黃醬、醬油、精鹽、味精和涼水攪成稠糊狀,再放入蔥末、芝麻油攪拌成餡。將面粉用涼水和成面團,揉光潤後,饧10分鐘,將面團放在塗有花生油的案板上,揪下一塊按扁,擀成長三寸,寬二寸半的面皮,再將面皮一端的兩角抻寬一點,放上餡料,推成一寸寬的餡條,然後將窄端的底邊卷起,寬端的兩邊掀起,蓋上開口,即成褡裢火燒。
餅铛用旺火燒熱,淋上花生油,放入褡裢火燒,烙三分鐘後翻個身,淋上其余的花生油,再烙兩分鐘,將兩面都烙成焦黃色時即成。
<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98/23/41/1088982341.349538.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98/23/41/1088982341.349538.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
 

上一页  [1] [2] 

酸兒辣女信得過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