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否有香椿 椿chūn (形聲。從木,春聲。本義:木名。指大椿。古代傳說大椿長壽,後因以喻父。如:椿年) 同本義[along-livingtree] 上古有大椿者。——《莊子·逍遙游》。司馬注:“椿木一名橓。” 因其長壽,後用來形容高齡。亦用以指父親。如:椿年(椿樹的年齡。比喻長壽);椿齡(祝人壽考之詞);椿壽(大椿的壽命。比喻長壽,高齡) 香椿[chinesetoon],一種楝科落葉喬木。葉有特殊氣味,花芳香,嫩芽可作菜食,木材通直,是造船、建築材料,種子橢圓形,一端有膜質長翅,可搾油,根、皮及果可入藥。如:椿芽(香椿的嫩芽,甘美可食);椿皮(香椿的樹皮) 臭椿,又叫樗(chu),落葉喬木,夏天開花,白色。葉子有臭味,木材不堅固。 椿庭chūntíng [respectfuladdressofotherpeople'sfather]指父親。以椿有壽考之征,庭即趨庭的庭,所以世稱父為椿庭“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椿萱chūnxuān [parents]比喻父母 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滿頭。——牟融《送徐浩》 椿萱並茂(比喻父母都健在) 植物名稱:椿樹 拉丁文名: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 別名:臭椿、樗樹。 科屬:苦木科simaroubaceae、臭椿屬。 形態特征:落葉喬木,高達30米,干皮灰色,平滑或微縱裂,樹冠扁球形。鱗芽,小枝褐黃或紅褐色,有疏生點狀皮孔,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3-25枚,卵狀披針形,全緣或近波狀,葉基兩角各具1-2個圓形腺體。雜性同株,頂生直立圓錐花序,花雜性或單性,花色淡黃或黃白,翅果扁平,紡錘形,初黃綠,後轉紅,熟時灰黃褐色。種子扁平圓形,花期5-6月,果離9-10月。 識別要點:干皮灰色光滑,小葉葉基兩角各具1-2個圓錐腺體,葉片揉碎後有惡臭,因復葉與香椿相似,故名臭椿。這也是香椿與臭椿的最易識別之處。 產地分布:為中國原產種,栽培分布極為廣泛,北自遼寧南部,南至江西、福建,西至甘肅,東至山東、江蘇、浙江等省均有栽培。 椿樹生長習性:喜光性樹種,喜溫暖濕潤的氣候,稍耐寒,耐干旱,抗瘠薄,根系發達,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無論砂質、鈣質或輕鹽鹼土壤皆可生長,在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中生長最佳。為速生性樹種,在適宜的條件下,10年生幼樹可達9米,胸徑15厘米。不耐水濕,長期積水即會爛根死亡。萌蘖力、抗煙塵能力均強。對有毒氣體特別對氯氣的抗性最強。 園林用途:樹干挺直,樹皮光滑,冠如傘蓋,葉大蔭濃,夏季黃花,初秋果紅,是一個良好的園林綠化樹種。在荒旱、輕鹽鹼地區和廠礦附近作為行道樹種最為適宜。 繁育栽培:以播種繁育為主,播前先將種子除去種翅再用40℃水浸泡一晝夜,播後即可發芽整齊,椿樹雖耐瘠薄,但苗期卻應加強肥水管理。 品種: ①白椿(cv.baichun):樹體高大通直,樹冠近球形,干皮灰白平滑,葉基腺齒小而不夠明顯,速生樹種,超過椿樹且木材良好。 ②千頭椿(cv.qiantouchun):樹冠扁球形,分枝多而密,開張角度小,葉形較小。 ③紅葉椿(cv.hongyechun):樹冠扁圓形,春季葉片紫紅色,夏季葉片轉綠但葉柄依然呈現淡紅色澤,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同屬常見種:刺椿(a.vilmorinianadode):枝干、復葉葉柄、葉脈上均有稀疏短直棘刺,小葉11-17枚,葉背常有白粉及短柔毛,葉基兩角腺齒不夠明顯,花的發育不良,極少結實。 日本女歌手:椿 電車男sp的主題曲《seaoflove是俱》樂部系女歌手椿的第6張單曲專輯,是一張盡顯她的魅力和特色的敘事性歌曲專輯。椿從2002年在各種比賽和演出活動中露面,開始被樂迷們所熟知,2003年發行了她的第一張單曲《像河水一樣流動》。這張專輯請到了同上一張專輯相同的知名制作人操刀制作。標題歌曲收錄了兩個版本,一個是日文版一個是英文版。這首歌是一首抒情r&b風格,椿的嗓音和幸田來未得比較接近。專輯中的另一首歌則是一首動感舞曲風格的勁曲! 古城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贛州古城牆從西津門沿章江至八境台,再沿貢江至東河大橋頭(原百勝門),共3600米,是全國惟一保存的宋代磚城,是中國宋代文化古跡中的一件孤品。贛州古城牆是五代後梁時盧光稠擴城後奠定的基礎。因江水歲歲環城,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開始使用磚石修築城牆,後經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形成了一道環贛州城長6.5公裡的磚城牆,牆垛、敵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鎮南、百勝、建春、湧金5座大城門,前3座城門還建有二重或三重甕城。1949年後,因拓展市區,將南段城牆拆除,現存部分是古城牆的東、北、西臨江部分。尤為珍貴的是,古城牆上保留有數以萬計的銘文磚。據統計,共有各種不同內容的銘文磚506種,年代最早的是北宋熙寧二年(1069),最晚的是民國4年(1915)。
通天巖石窟
【通天巖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西北12公裡處水西鄉境內。巖深谷邃,樹木參天,丹崖絕壁,風景秀麗,是一處發育較好的丹霞地貌景區。該景區分東西巖兩大部分。大量的古代摩崖造像和題刻均集中在東巖的忘歸、觀心、龍虎、通天、翠微等5處巖穴與峭壁之上,唐朝末年便開創為石窟寺,共有唐宋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國的題刻128品,是著名的石窟藝術寶庫。通天巖石窟的摩崖造像共分為三大類型:一是位於通天巖的4尊唐代圓雕觀音;二是從忘歸巖起,沿龍虎巖、翠微巖一線300余米布局的十八羅漢造像,造像略大於真人,采用高浮雕的手法,完成時間在北宋早期,是通天巖摩崖造像的精華所在;三是以通天巖華嚴三聖造像為中心而展開的五百羅漢浮雕造像,完成於北宋中期。通天巖石窟的摩崖題刻,以北宋熙寧年間莆陽陳進之的題刻年代最早,後歷南宋、元、明、清、民國900多年未曾間斷。其中以宋代胡榘,明代王陽明、唐邦佐的題刻為上品。通天巖景區還有一滴泉、玉水池、陽孝本墓、普同塔、仙人井等古跡,以及山門半山亭、玉巖亭、惜春亭、群玉閣等現代園林景觀建築。其中群玉閣位於景區最高峰,登臨可遠眺贛江,俗稱望江亭。
文廟
【文廟】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內厚德路東段。文廟在唐代為紫極宮,宋代改為大中祥符宮,後屢經興廢。明永樂四年(1406),祥符宮擴建完工,道士劉淵然特捐大銅鐘一口,現仍存。清乾隆元年(1736),知縣張照乘將縣學遷於此,現存建築為乾隆年間所建。因縣學又為祭孔場所,故又稱文廟。文廟建築群整體布局和主要建築均保存完好,現有大成門、廂房、大成殿、崇聖祠、節孝祠、尊經閣及廣場,占地7000多平方米。整個文廟建築受嶺南建築風格影響較大,山牆起伏變化多采用曲線。文廟大成殿采用重檐歇山頂,覆以黃綠相間的剪邊琉璃瓦,並飾以青花瓷的屋脊和吻獸,加上彩瓷寶頂,顯得富麗堂皇。木構件中采用異形雕花拱,廊柱采用紅石柱,體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格。大成殿高13米,占地700多平方米,是贛南古建築中空間體量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也是江西省現存的形制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學建築。
贛州古瓷窯遺址
【贛州古瓷窯遺址】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市東郊七裡鎮,故又稱七裡鎮窯。窯址沿貢江北岸一線分布,東西長約2公裡,南北寬約0.5公裡,在1平方公裡多的地底下,均為古代的窯址,同時還保存有高出地面的大型窯址堆積16處。贛州窯始燒於唐末五代,盛燒於兩宋,終燒於元代,是江西省境內宋代的四大窯場之一。贛州窯的產品主要為民間日用品,器形有枕、瓶、杯、壺、罐、碗、盞、盤、碟、缽、盂、爐、硯等。產品的胎質以陶胎為多,瓷胎較少。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褐釉、黑釉、窯變釉等多種,近年來還發現有少量的白釉開片瓷產品。贛州窯的青白釉瓷器可與同時代景德鎮窯的同類產品相媲美,仿漆器赭黑色釉則是贛州窯獨具風格的產品。產品中有一種劃胎柳斗紋點釉鼓釘罐,是贛州窯獨特的產品,在宋元時期遠銷日本、朝鮮一帶。贛州窯產品的裝飾工藝以刻劃為主,還采用印、雕、捏塑等工藝,常見的裝飾圖案為花鳥走獸。裝燒工藝在唐末五代采用墊柱支釘迭燒,宋代以後則采用墊餅匣缽裝燒,窯型以龍窯為主。1986年,曾清理出2座並列的宋代龍窯,各長30多米,為古代窯址中所罕見。
捨利塔
【捨利塔】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東南,是慈雲寺的附屬建築,故又名慈雲塔。塔身六面九級,高42米,用青磚砌成。是一座穿腹繞平座而上的樓閣式塔,磚疊澀出檐,飾斗拱。此塔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塔身有"天聖元年"、"捨利塔磚僧"、"天聖二年女弟子陶一娘捨錢二十吊"等帶有紀年銘文的塔磚。此塔原有木檐回廊,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遭雷擊焚毀,現僅存磚塔身,是一座保存較好的珍貴宋塔。
八境台
【八境台】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東北隅古城牆上。始建於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章江與貢江在八境台下匯合成贛江,登上此台,贛州八景一覽無余,故取名八境台。此台建成時,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將登台所見繪成《虔州八境圖》,請蘇東坡按圖題詩8首。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貶官嶺南路經贛州時,曾親臨八境台,在遍覽贛州的旖旎風光之後,深感原詩"未能道其萬一",遂補作後續一篇。宋代的贛州八景是:石樓、章貢台、白鵲樓、皂蓋樓、郁孤台、馬祖巖、塵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於景觀發生變化,在八境台上所見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環流、玉巖夜月、寶蓋朝雲、儲潭曉鏡、天竺晴岚、馬崖禅影、雁塔文峰。八境台建成後曾屢遭火災。1984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仿古結構。新台於1987年落成,共3層,高28米,斗拱飛檐,畫梁朱柱,並采用琉璃瓦蓋面,內部裝修有天花、藻井、彩繪,整個建築溢彩流金,巍然壯觀,憑江而立,氣勢挺拔。登上此台,城外的山水田園之美、城內的亭台樓宇之秀盡收眼底,其風光之秀,為贛州城之最。1955年以八境台為主體辟建八境公園,占地7.6公頃,其中水面5.5公頃。
郁孤台
【郁孤台】贛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贛州城西北的賀蘭山上,是古城區的制高點。取其地樹木蔥郁、山勢孤獨而名郁孤台。郁孤台在唐代宗時就有記載,距今已有1200多年。南宋淳熙初年(1174),著名詞人辛棄疾在贛州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時,曾留有名作《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詞,郁孤台從此名揚海內。郁孤台在1982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其形制外觀均未改動,仍為3層,高17米。登上郁孤台,可俯瞰贛州城全景。
浮橋
【浮橋】為了溝通城鄉交通,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知州劉瑾在章江上架設了第一座浮橋--西津橋;南宋乾道年間(1165~1173),知州洪邁在貢江上架設了東津橋(即現今的建春門浮橋);淳熙年間(1174~1189),知州周必正在鎮南門外的章江上架設了南河浮橋(即南橋)。贛州3座浮橋,從宋代開始建造,其架橋方法一直沿用到現代,對溝通城鄉之間的交通發揮了巨大作用。1985年和1990年西河人行橋、南河大橋建成後,先後拆除了西津浮橋和南河浮橋,目前仍保存[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