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與“輕軌”的區別?各自特征.造價.實用區域.客流量等有何不同? 地鐵"與"輕軌"的區別 前面看了大家討論地鐵與輕軌的區別,其實大家說得都有道理,我來說說我得看法吧。凡是以地上地下區分肯定是錯的,地上地下只是從實施條件來考慮的,包括用地條件,環境要求,開發強度等等,但如果有可能地上的話,我想沒有一個市長會選擇讓軌道交通下地的,造價相差的是倍數關系! 其實歸根結底的區別,或者說本質的區別還是運量,運量的大小決定了編組數,決定了車輛,決定了軸重,決定了站台長度(很重要,牽涉到預留用地,而土地對城市而言就是錢,地下車站的直接牽涉到造價,因此客流預測很重要!)。由於車型的區別,使得地鐵和輕軌在車輛上很容易區分,一般輕軌車輛全都是動車,而地鐵則是動車、拖車混合的。
軌道交通中采用中等載客量車廂,能適應遠期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1.5~3.0萬人次的稱為輕軌鐵路。若采用大載客量車廂,能適應遠期單向高峰小時客流量為3.0~6.0萬人次的統稱為地鐵。當然,地鐵有建於地下的、地面的、高架的(如建於地面上的高架地鐵也可稱之為軌道交通);而輕軌鐵路同樣有建於地下、地面、高架的。有人認為地鐵肯定是建在地下的,而在地面行駛的則認為是輕軌;更有人認為輕軌鐵路的鋼軌重量要比地鐵為輕,這些理解均是錯誤的。兩者區分主要視其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中等載客量的輕軌鐵路車廂,一般的額定載客量是202人/輛(超員為224人/輛),編組采用每列2~4輛,如規劃中擬建的莘莊~闵行輕軌鐵路即是。而大載客量的地鐵車廂,一般的額定載客量為310人/輛(超員為410人/輛),編組采用每列6輛,如上海地鐵1號線及已建的地鐵2號線即是。 目前,即將通車的本世紀申城最大的公共交通設施———軌道交通明珠線的客流量為:建成期的日客流量為72.9萬人次,即高峰階段每小時單向客流為2.04萬人次;遠期(至2020年)的日客流量為91.4萬人次,即高峰階段每小時單向客流量為5.15萬人次。列車編組為6輛,列車運行間隔時間,初期為5.5分鐘,遠期為2.1分鐘。因此,軌道交通明珠線嚴格地說,不應稱為輕軌鐵路,而應屬於地鐵制式軌道交通。 城市軌道交通
1863年英國建成第一條地鐵線路,1888年美國建成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標志城市交通進入軌道交通時代。經過誕生和初始發展階段(1863年—1924年)、萎縮階段(1924—1949年)、再發展階段(1949—1969年)、高速發展階段(1970年—至今),當今世界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都確立了公交優先、軌道交通是公交骨干的政策。
軌道交通優點多多
建設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是珠三角綜合運輸系統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快速軌道交通以其輸送能力大、快速准時、全天候、節省能源和土地、污染少等特點,開拓珠三角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
占地是公路的1/8
用地省,運能大。一條復線軌道交通線路與一條16車道的公路具有大體相同的運輸能力。規劃中的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鋪設方式以高架和地面為主,其占地僅為同等運量高速公路的1/8.珠三角人口密度大,人均用地少,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將為珠三角節省大量的土地。
造價是地鐵的1/3速度是地鐵的2倍
速度高,造價低。城際快速軌道的運行時速將達到160公裡—200公裡/小時,是地鐵時速的2倍。以廣州為中心,到珠三角的各城市均在60分鐘以內。而地鐵的造價高達4億—6億元/公裡,輕軌的造價只是1.5億元/公裡,僅為地鐵造價的1/3.作為珠三角城際間的快速軌道聯絡方式,采用地面或高架敷設,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比利時當年在城市軌道建設中,也沒有首先去投資建設高昂的地鐵,而是堅定地在舊的軌道交通的基礎上逐步建設新型軌道交通。目前在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和夏羅瓦等五個城市建設了輕軌鐵路,同時還建設了一條瀕臨大西洋北海的沿海輕軌線路,成為比利時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和主體。
能耗是公共汽車的3/5
節約能源,減少大氣污染。每一單位運輸量能源消費量,軌道交通系統僅為公共汽車的3/5,私人用車的1/6.輕軌列車使用的電能是一種清潔的能源,不像燃氣機車那樣有廢油廢渣產生。
噪音低於大卡車
減少噪音。軌道交通所產生的噪音易於治理,通過采取技術措施,如采用超長無縫鋼軌,可以減少列車運行中的沖擊噪音,采用彈性輪,可以減少磨擦噪音,通過城市規劃和必要的隔音遮擋也可降低噪音。據監測,公路上大卡車的噪音達到94分貝,而輕軌列車能將運行噪音減低至70分貝左右。此外,城際快速軌道交通除了示警等特殊情況,一般不用鳴笛。
安全事故極為罕見
由於軌道交通采用了更高的技術標准和更嚴格的管理措施,比公路交通的安全性高得多,世界各國發生城市軌道交通的事故均極為罕見。 參考資料:上海凱泉泵業 地鐵"與"輕軌"的區別 前面看了大家討論地鐵與輕軌的區別,其實大家說得都有道理,我來說說我得看法吧。凡是以地上地下區分肯定是錯的,地上地下只是從實施條件來考慮的,包括用地條件,環境要求,開發強度等等,但如果有可能地上的話,我想沒有一個市長會選擇讓軌道交通下地的,造價相差的是倍數關系! 其實歸根結底的區別,或者說本質的區別還是運量,運量的大小決定了編組數,決定了車輛,決定了軸重,決定了站台長度(很重要,牽涉到預留用地,而土地對城市而言就是錢,地下車站的直接牽涉到造價,因此客流預測很重要!)。由於車型的區別,使得地鐵和輕軌在車輛上很容易區分,一般輕軌車輛全都是動車,而地鐵則是動車、拖車混合的。
軌道交通中采用中等載客量車廂,能適應遠期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1.5~3.0萬人次的稱為輕軌鐵路。若采用大載客量車廂,能適應遠期單向高峰小時客流量為3.0~6.0萬人次的統稱為地鐵。當然,地鐵有建於地下的、地面的、高架的(如建於地面上的高架地鐵也可稱之為軌道交通);而輕軌鐵路同樣有建於地下、地面、高架的。有人認為地鐵肯定是建在地下的,而在地面行駛的則認為是輕軌;更有人認為輕軌鐵路的鋼軌重量要比地鐵為輕,這些理解均是錯誤的。兩者區分主要視其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中等載客量的輕軌鐵路車廂,一般的額定載客量是202人/輛(超員為224人/輛),編組采用每列2~4輛,如規劃中擬建的莘莊~闵行輕軌鐵路即是。而大載客量的地鐵車廂,一般的額定載客量為310人/輛(超員為410人/輛),編組采用每列6輛,如上海地鐵1號線及已建的地鐵2號線即是。 目前,即將通車的本世紀申城最大的公共交通設施———軌道交通明珠線的客流量為:建成期的日客流量為72.9萬人次,即高峰階段每小時單向客流為2.04萬人次;遠期(至2020年)的日客流量為91.4萬人次,即高峰階段每小時單向客流量為5.15萬人次。列車編組為6輛,列車運行間隔時間,初期為5.5分鐘,遠期為2.1分鐘。因此,軌道交通明珠線嚴格地說,不應稱為輕軌鐵路,而應屬於地鐵制式軌道交通。 城市軌道交通
1863年英國建成第一條地鐵線路,1888年美國建成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標志城市交通進入軌道交通時代。經過誕生和初始發展階段(1863年—1924年)、萎縮階段(1924—1949年)、再發展階段(1949—1969年)、高速發展階段(1970年—至今),當今世界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都確立了公交優先、軌道交通是公交骨干的政策。
軌道交通優點多多
建設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是珠三角綜合運輸系統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快速軌道交通以其輸送能力大、快速准時、全天候、節省能源和土地、污染少等特點,開拓珠三角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空間。
占地是公路的1/8
用地省,運能大。一條復線軌道交通線路與一條16車道的公路具有大體相同的運輸能力。規劃中的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網,鋪設方式以高架和地面為主,其占地僅為同等運量高速公路的1/8.珠三角人口密度大,人均用地少,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系統將為珠三角節省大量的土地。
造價是地鐵的1/3速度是地鐵的2倍
速度高,造價低。城際快速軌道的運行時速將達到160公裡—200公裡/小時,是地鐵時速的2倍。以廣州為中心,到珠三角的各城市均在60分鐘以內。而地鐵的造價高達4億—6億元/公裡,輕軌的造價只是1.5億元/公裡,僅為地鐵造價的1/3.作為珠三角城際間的快速軌道聯絡方式,采用地面或高架敷設,是最經濟實惠的選擇。比利時當年在城市軌道建設中,也沒有首先去投資建設高昂的地鐵,而是堅定地在舊的軌道交通的基礎上逐步建設新型軌道交通。目前在布魯塞爾、安特衛普和夏羅瓦等五個城市建設了輕軌鐵路,同時還建設了一條瀕臨大西洋北海的沿海輕軌線路,成為比利時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和主體。
能耗是公共汽車的3/5
節約能源,減少大氣污染。每一單位運輸量能源消費量,軌道交通系統僅為公共汽車的3/5,私人用車的1/6.輕軌列車使用的電能是一種清潔的能源,不像燃氣機車那樣有廢油廢渣產生。
噪音低於大卡車
減少噪音。軌道交通所產生的噪音易於治理,通過采取技術措施,如采用超長無縫鋼軌,可以減少列車運行中的沖擊噪音,采用彈性輪,可以減少磨擦噪音,通過城市規劃和必要的隔音遮擋也可降低噪音。據監測,公路上大卡車的噪音達到94分貝,而輕軌列車能將運行噪音減低至70分貝左右。此外,城際快速軌道交通除了示警等特殊情況,一般不用鳴笛。
安全事故極為罕見
由於軌道交通采用了更高的技術標准和更嚴格的管理措施,比公路交通的安全性高得多,世界各國發生城市軌道交通的事故均極為罕見。 參考資料:上海凱泉泵業 輕便鐵路,簡稱輕鐵,又稱輕軌,是鐵路的一種,泛指所有在道路、街道上面或旁邊行走的電車以至多節火車。 就是說電車也是輕軌的一種
城市軌道交通可分為地鐵、輕軌兩種制式。對於兩者的區別,有人認為,地面下的軌道交通叫地鐵,反之就是輕軌;也有人認為,鋼軌輕的就是輕軌,重的就是地鐵。這兩種劃分方式都是不科學的。那麼地鐵和輕軌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無論是輕軌還是地鐵,都可以建在地下、地面或高架橋上;雖然地鐵的軌重一般要大於輕軌,但為了增強軌道的穩定性,減少養護和維修的工作量,增大回流斷面和減少雜散電流,地鐵和輕軌都趨向選用重型鋼軌。劃分兩者的依據應是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的大小。地鐵能適應的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為3-6萬人次,輕軌能適應的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為1-3萬人次。由此設計的地鐵和輕軌,它們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地鐵的軸重普遍大於13噸,而輕軌要小於13噸,其次,一般情況下,地鐵的平面曲線半徑不小於300米,而輕軌一般在100米到200米之間,另外,地鐵每列車的編組數也要多於輕軌,車輛定員亦多。
國際隧道協會將地鐵定義為軸重相對較重,單方向輸送能力在3萬人次/h以上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一般線路全封閉、運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時,但建設成本較高。
輕軌是在有軌電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軸重相對較輕,輸送能力1.5~3.0萬人次/h。必要時線路可與其他交通及行人共享。運量較大、速度快、安全、准時,建設成本比地鐵低。
其實,“輕軌”與“地鐵”都是電氣化鐵路系統的一種形式,如果要問你“輕軌”與“地鐵”的區別,你一定可以不假思索的說:它們的差別不就是地上與地下之分嗎,如果這麼認為,你可就是大錯特錯了。其實,地鐵和輕軌同樣都有修建於地下、地面、高架的。它們的最大區別就在於其載客量的多少,主要指標為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輕軌鐵路交通中會采用中等載客量車廂,[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