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地鐵”與“輕軌”的區別?各自特征.造價.實用區域.客流量等有何不同?正文

“地鐵”與“輕軌”的區別?各自特征.造價.實用區域.客流量等有何不同?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它所能適應的遠期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為1.5~3.0萬人次,中等載客量的輕軌鐵路車廂,一般的額定載客量是202人/輛(超員為224人/輛),編組采用每列2~4輛,而地鐵則采用大載客量車廂,能適應遠期單向高峰小時客流量為3.0~6.0萬人次,大載客量的地鐵車廂,一般的額定載客量為3l0人/輛(超員為4l0人/輛),編組采用每列6輛,由於載重量大,所以地鐵列車的寬度也比輕軌列車大。從速度上看,地鐵列車時速為30到60公裡,輕軌列車時速為18到40公裡。同時,從靈活性角度來考慮,地鐵是無法與輕軌比擬的,對能量消耗和維修來說,輕軌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地鐵”系統每公裡線路一次性投資要比“輕軌”大的多,其程度取決於線路狀況(包括坡度、隧道斷面等)和所選車輛的寬度。

輕軌運輸,簡稱輕軌、lrt,香港稱輕鐵,為鐵路的一種。泛指所有在道路、街道上面或旁邊行走的電車以至多節鐵路列車。在這個層面上說,其他通勤鐵路以及所有運載貨物或長途的鐵路系統皆稱為重鐵。

輕軌運輸列車比重鐵列車更靈活,能行走更陡斜的坡道或一些設在路口的急彎。這些系統一般設在市區,以單節車廂或較小型的列車提供頻密的班次。

現時輕軌路權主要分為三種:

c級:路軌沿著道路鋪設、與一般道路混合行駛。
b級:同c級,但有優先通行權;通常利用號志先行通過。
a級:擁有自身的路線,且與一般道路分離;通常利用高架或地下化。
現時不少輕軌系統都是兩者的混合,但由於c、b級對交通影響較大,有減少的趨勢。而部份輕軌系統采動全自動操作,毋需司機。

輕軌系統基本上皆已電氣化,多數采用高架電纜,但亦有第三軌的案例。由於導電的第三軌直接建於地面,需要安全措施和警示牌防止乘客和公眾誤觸供電軌。

輕軌的造價比重鐵為低,因為它們需要的基礎建設程度有差別;加上輕軌的靈活性較高,故施工規模亦較小。

最初的輕鐵系統在19世紀中期出現,當時的車廂由馬匹拉動。到了1880年間,才開始有電動的輕鐵系統出現。當時興建系統一般只有單節的車輛,稱為電車。

其時道路網絡不及現在發達,而且道路的質素不太好,所以電車非常受歡迎。在公共汽車轉為由引擎發動前,電車是唯一的實用公共交通工具。

當時亦有較長途的輕鐵系統,北美洲地區便有一種叫跨市線的輕鐵系統。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這種系統稱為放射狀鐵路。

到了1950年代以後,道路交通開始普及,輕鐵系統陸續被拆卸。現在雖然仍有少量的傳統輕鐵系統(例如香港島的電車系統),但輕鐵這個名詞已被用來形容一種稍為不同的系統。由1980年代開始,一些城市開始重新引入輕鐵系統,但這些系統在運作上已經比較接近是在地面運行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這些新系統的設備較現代化,以及使用多節的列車。這些新系統在相距數幢建築物至約一英裡的地方停站。部份路段亦會以高架的形式興建。

現時輕鐵系統再次為世界多個城市喜用。無論是傳統還是新式的輕鐵系統,都比公共汽車干淨、安靜、舒適、容量大,甚至快捷。

大多數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城市中心的路段都會鋪在地下挖掘的隧道裡。這些系統亦可稱為地下鐵路,簡稱地下鐵或地鐵。在台灣、曼谷和新加坡則稱作“捷運”(massrapidtransit,mrt)。在中國大陸城市,修建於地上或高架橋上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通常被稱為“輕軌”。然而,在專業領域,“輕軌”與“地鐵”的區分方式在於運量的不同,“輕軌”指每小時單向運輸量小於20000人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而“地鐵”指每小時單向運輸量大於20000人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有軌電車由於與其他交通工具共同使用道路路面,因此通常不被算在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范圍之內。但是隨著現代公共交通技術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采用有軌電車和輕軌混合的方式,在場地寬松的地方單獨架軌,在場地緊張的地方則公用道路路面,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設站,兩者的分界也越來越含糊。
 
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可分為地鐵、輕軌兩種制式。對於兩者的區別,有人認為,地面下的軌道交通叫地鐵,反之就是輕軌;也有人認為,鋼軌輕的就是輕軌,重的就是地鐵。這兩種劃分方式都是不科學的。那麼地鐵和輕軌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無論是輕軌還是地鐵,都可以建在地下、地面或高架橋上;雖然地鐵的軌重一般要大於輕軌,但為了增強軌道的穩定性,減少養護和維修的工作量,增大回流斷面和減少雜散電流,地鐵和輕軌都趨向選用重型鋼軌。劃分兩者的依據應是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的大小。地鐵能適應的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為3-6萬人次,輕軌能適應的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為1-3萬人次。由此設計的地鐵和輕軌,它們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地鐵的軸重普遍大於13噸,而輕軌要小於13噸,其次,一般情況下,地鐵的平面曲線半徑不小於300米,而輕軌一般在100米到200米之間,另外,地鐵每列車的編組數也要多於輕軌,車輛定員亦多。

從運輸能力、車輛設計以及建設投資等方面來看,輕軌與地鐵均有所差別。其實歸根結底的區別,或者說本質的區別還是運量,地鐵線在高峰小時內,其單向運輸能力分別達到3萬至7萬人次,而輕軌的運力為0.6萬至2萬人次。運量的大小決定了編組數(地鐵列車編組可達4-10節,輕軌列車編組為2-4節),決定了車輛,決定了軸重,決定了站台長度(很重要,牽涉到預留用地,而土地對城市而言就是錢,地下車站的直接牽涉到造價,因此客流預測很重要)。

套用我們教材上寫的:“地鐵實際上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如今的地鐵已經不局限於運行線在地下隧道中的這種形式,而是泛指高峰小時單向運輸能力在3萬至7萬人的大容量軌道交通系統。運行線路多樣化,地下、地面、高架三者有機結合。而事實上在國外一些城市中,地鐵已經改名,比如紐約、舊金山、香港等地,已經稱之為‘大容量鐵路交通’(masstransitrail)或者‘快速交通系統’(rapidtransitsystem)。這種軌道交通系統通常的建造規律是在市中心為隧道線,市區以外為地面或高架線(廈門擬建的輕軌也是采用這種形式,但是就是差別在運量上,所以還是要稱為輕軌)。”

此外,對於地鐵和輕軌,從車輛上的認識還有一種誤區,是認為:地鐵車輛是采用第三軌供電而輕軌是采用接觸網。其實,現在供電方式已經不能成為區別的標志,現在新建的很多地鐵車輛也都采用了接觸網,畢竟這種方式從安全性等各個方面都有第三軌不可比擬的優勢。(距觀察,上海市所有軌道交通全部使用的是接觸網供電。)
 

上一页  [1] [2] 

用什麼簡單快速的方法可以鑒別蜂蜜的真和假?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