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叉燒肉粽用料:配制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叉燒肉丁250克冬菇或香菇丁25克豬油25克白糖1湯匙精制澱粉10克麻油5克馬啼丁50克蔥結、姜片適量。
制法:用豬油把蔥結、姜片炒香,除去蔥姜,依次放入叉燒肉丁、冬菇丁、馬蹄丁、白糖、適量腌叉燒肉的醬油,炒30秒鐘,勾芡,淋上訂油、即成粽餡。將兩片竹葉折成斗狀,填進糯米綠豆瓣,把餡夾在糯米綠豆瓣中,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上鍋碼緊,放冷水與粽齊,煮1小時後,再用文火煮30分鐘即可。若用高壓鍋,煮25分鐘,離火再焖5分鐘即好。
小蚝粽子用料:配制過的糯米綠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鮮嫩肥美的小蚝(淡菜)75克豬肉末100克嫩筍絲25克精制澱粉1湯匙蔥花、姜末、白胡椒粉少許豬油(或素油)、精鹽、白砂糖適量。
制法:用豬油煸炒豬肉末,出香味時放入小蚝、蔥花、姜末、白糖、精鹽、炒1分鐘,放白胡椒粉,炒勻後,勾芡,即成粽餡。
包法與煮制時間與叉燒肉粽相同。干小蚝須用冷水發3小時左右。
以上的9種鹹粽,吃時可蘸紅醬油。
澄沙粽子用料:泡制過的糯米1公斤綠豆沙或烏豆沙500克白砂糖250克豬油250克精鹽、糖桂花適量。
制法:將豆沙用豬油炒勻炒透,加糖(綠豆沙加白砂糖,烏豆沙加土制紅糖,亦叫板糖),出鍋後放點糖桂花。將兩片葦葉折成斗形,填進糯米,豆沙餡,上面再蓋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錐形,扎緊後,裝鍋,碼緊,放冷水,沒過粽子為宜。煮50分鐘,離火焖4分鐘即熟。
果仁桂花粽用料:糯米750克黑白芝麻仁各50克(破開2/3)生豬油100克白砂糖250克鹽少許糖桂花50克精制澱粉1湯匙竹葉、馬蓮。
制法:把白糖、鹽、黑白芝麻仁混合均勻,拌入生豬油中(撿出豬油中的絲狀物),邊拌邊倒濕澱粉,最後放入糖桂花,拌勻後即成餡。
包制與煮制時間同澄沙粽子。
百果粽子用料:糯米750克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25克西瓜子仁、核桃仁、葡萄干、紅絲各15克白砂糖300克。
制法:先將青梅、菠蘿肉、冬瓜條各用白糖水煮,瀝干水分,然後用白糖腌漬24小時,同以上各料包入糯米中。包法與煮制時間同果仁桂花粽。
四.與粽子有關的文章:
1.粽子食趣笑說廚娘藕復松
又快到端午節了,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了,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只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扎成,形成五彩缤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清代詩人吳曼雲,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篇:
“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
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由於我國各地風味不同,主要有甜、鹹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也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等;還有一頭甜一頭鹹、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異,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制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的吃粽子,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歡慶聖誕節,一邊吃粽子,甚至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天,也要趕回娘家,再來嘗嘗母親制作粽子的風味。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他們在端午節時,用糯米作主料,將熟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誘人,軟酥酥,甜滋滋,別具風味。
日本的端午節是陽歷的五月五日,他們的粽子主料是米粉,其粽子形狀酷似鐘形。
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其特點是個頭大、除鮮肉粽、火腿粽外,還有一種豆沙粽、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是長條形,風味與我國浙東的粽子相同,粽子還是菲律賓過聖誕節時必不可少的食品。(文/傅治宇)
2.喝茶吃粽子端午過得有滋味
粽子不是人人都愛吃,但端午吃粽子是一種感覺,是一種氣氛。今天告訴你就著粽子喝茶,配對了茶,粽子味道會更好呢。
超甜的粽子,如棗泥、豆沙等,相配的茶有薄荷茶、綠茶。超甜的粽子需要助消化的茶品,清淡的綠茶和薄荷能增進葡萄糖的代謝,不讓過多的糖分停留在體內。這兩種茶屬寒性,適合燥熱的甜膩粽。超油的粽子,如鮮肉、火腿、香腸等,相配的茶有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油膩的粽子適合重口味的茶水,去除口感上的油膩,普洱茶是上乘的選擇,因為它屬性甘冷,去脂效果好,菊花茶能降火氣。山楂茶則能促進胃酸分泌,幫助腸胃消化。鹹甜的粽子如椒鹽,蛋黃等可配烏龍茶,和超甜、超油的粽子比起來,鹹甜的口味比較清爽,喝烏龍茶是不錯的考慮。因為烏龍茶是半發酵茶,不如綠茶來得生澀,有溫潤的美感,能襯出鹹甜口味的思古幽情。清淡的粽子:如赤豆、白粽子等可搭配稍有味道的茶品。在一壺玫瑰花茶裡加一顆酸梅,就能襯出玫瑰的香氣,還能帶出淡淡的甜味,此時再咀嚼清淡不膩的粽子感覺特別好。玫瑰花茶還能調理血液循環,對女性尤佳,抹茶的兒茶素則具有抗癌抗老的效果,以上兩者都適合重視健康的養生族。以上綠茶、紅茶、花茶系列,在南京華聯商廈一樓食品櫃均有銷售,端午節期間,購各種茶葉均有一定幅度的折扣。(文/曉燕)
3.吃粽子與賽龍舟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麼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歎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桡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椒鹽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宋《東京夢華錄》記載“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汩羅之遺風也”。據梁朝吳鈞《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汩羅而死,楚哀之,每於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大眾化的節日食品了,唐明皇的詩曾寫道:“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人姚合的詩中也記載有當時的民俗民風:“渚鬧渙歌響,風和角粽香”。說明在古代,宮廷和民間在端午之時都食用粽子。
時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風俗遍及我國南北東西,甚至還流傳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泰國等。人們借古色古午的粽子發思古之幽情。粽子,實際上已溶入了中國文化的情趣。
我國各地的粽子異彩紛呈,歷史上就形成了許多風味獨特的品種,且各有名氣,如象北京的小棗粽子、山東的黃米粽子、山東的黃米粽子、上海的豬油夾沙粽子、嘉興的鮮肉粽、湖州豬油豆沙粽、陝西的蜂蜜涼粽子、廣東的鹼水粽、燒鴨粽、椰茸粽、四川的椒鹽粽子都是很有名氣的,歷來為美食家所稱道。
四川粽子的制作技術,在宋代已有相當水平。那時曾宦游四川的詩人陸游,在其詩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川味粽子。不僅有“白白粢筒美”的贊譽,在其《劍南詩稿》中也有“端午數日間,更約為解粽”之句。據清末的《成都通覽.成都之小兒咒語》裡就有:“肚皮痛,打鼓送,撿顆米,包個粽,吃了二回再痛”的記載,可見成都人很早就喜歡吃粽子。
成都的粽子品種較多,但尤以“椒鹽粽子”風味突出。成都市新津縣張月英,其空世代制作粽子、葉兒粑等小吃。她制作的椒鹽粽子工藝考察、滋潤爽口、軟糯清香、口感舒適、味道質樸而鮮美,為一方名食。1987年4月在成都市個體小食、名工藝、名產品評展會上,獲“名小吃”獎;1990年6月在成都市第二屆個體名小吃評展會上,獲“傳統獎”;同年9月,應邀到北京參加迎亞運美食節獻藝,受到中外顧客歡迎;1990年12月,張月英制作的椒鹽粽子、洗沙葉兒粑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成都名小吃”。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本地、中國、台灣、香港,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歷五月初五前准備各式粽子應節。
但你知道嗎,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棕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包粽子主要是要把粽角折好,防止煮時脹開 那就成了滿鍋烯飯了看了你們的做法,我真的學了少.謝謝你們! "[編輯本段]粽子的做法 蜜棗粽子 類別:甜品/點心自汗盜汗食譜補虛養身食譜夜尿多食譜 工藝:煮口味:清香味食用:早餐|中餐|晚餐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