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松溪縣的歷史最早可到什麼時間? 松溪縣是福建省北部山區一個頗具特色的小縣,位於閩浙交界處,武夷山麓東南側,古時沿河兩岸多喬松,有“百裡松蔭碧長溪”之稱,松溪因此而得名。全縣區域面積1043平方公裡,現轄3鎮6鄉,人口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6萬人,屬傳統農業縣。
氣候宜人是松溪縣特點之一。松溪地處東經118度33分至118度55分,北緯27度24分至27度51分之間,屬亞熱帶海洋性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日照1900小時以上,無霜期270天左右,全年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秋長,夏冬短。夏天最高氣溫為36℃,且只有一周左右,冬天最低氣溫零下3°,一般不超過1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且雨熱同期,光、溫、水地域差異明顯。非常適合動植物棲息與繁衍。據科考調查統計,縣境內有維管束植物150科903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4種,其中ⅰ級3種、ⅱ級11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8種。
山清水秀是松溪縣第二個特點。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造就了松溪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的生態農業試點縣。松溪是全國最早實行“均山到戶”縣之一,林業改革極大激發林農造林養林護林的積極性。全縣林業用地1286217畝,其中天然林134401畝、人工林677265畝、竹林210000畝,森林覆蓋率75.4%,綠化程度93.3%,木材積蓄積量310萬立方米,是我國南方重點林區之一。地帶性植被主要有常綠闊葉林、杉松針葉林、常綠闊葉落葉混交林、毛竹林和落葉闊葉灌叢五大類。豐沛的降雨,孕育了松溪境內發達的水系,流域面積占全縣總面積95.5%。現有集飲用、澆灌、發電、旅游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小ⅱ型水庫17座。同時,地表、地下水質較好,適宜開發為景區生活飲用和其它旅游項目用水。松溪西南方向160公裡處是世界雙遺產地武夷山。縣境內距城12公裡的湛盧山和距城20公裡的白馬山皆是松溪旅游業的品牌和後勁所在。城東來龍山,九崙十三崗,綿綿5000多畝馬尾松青翠誘人,為縣城構築了一幅美麗的背景,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東南方向90公裡處是屏南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鴛鴦溪、白水洋以及政和洞宮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東北面42公裡處是浙江龍泉、慶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鳳陽山與百山祖。相對密集的周邊頂級、次頂級的著名旅游風景區(自然保護區)與松溪以劍瓷文化為核心,生態文化為亮點,民俗民間文化為鋪墊的游線相結合,展示了開發地方旅游業的廣闊前景。
地靈人傑也是松溪縣一大特點。松溪歷史悠久,建置於三國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文化沉積豐厚。城南湛盧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相傳春秋時期,著名鑄劍大師歐冶子受越王之命,於湛盧山鑄成名揚天下的“湛盧寶劍”,其劍列中國古代五大名劍之首。城西的九龍窯,是宋代燒制貢瓷的遺址,其古瓷已被省博物館收存。松溪歷代文風昌盛,人才輩出。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及元代學者楊纓等人曾先後在湛盧山建造“吟室”講學授徒。歷代共有28人考取進士,湧現了眾多仁人志士,宋代有剛正廉明的名臣吳執中,南宋有抗金護駕名臣陳戬,明代有政績卓著的真憲時,抗倭獻身的義士張德、陳椿,有被譽為“百粵文宗”的魏濬,著述十一部,其中研究《易》學巨著《易義古象通》,被收入《四庫全書》。北宋神宗宰相王安石的父親王益和南宋高宗宰相李綱的父親李夔均在松溪任縣尉。新中國成立,尤其改革開放後,松溪更是人才輩出。恢復高考以來,全縣先後有6000多人考入全國各大專院校,其中獲得博士學位的有18人、碩士學位的有39人。從1998年起,松溪連續9年高考萬人上線率位居南平市第一名。松溪文化產業繁榮,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相繼復原生產的湛盧寶劍、九龍窯瓷品和民間版畫被譽為“松溪三絕”。
生態立縣又是松溪的一個特點。松溪縣是福建省商品糧基地縣、重點林業縣和生態經濟縣。圍繞生態立縣,松溪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先後榮獲福建“茶葉狀元縣”、“中國食用菌之鄉”、“福建省靈芝城”等美稱。煙、茶、竹、菜“四大產業”初具規模效益。其中,烤煙生產被列為中美技術合作優質煙生產基地和廈門卷煙廠廠辦基地;毛竹林和小徑竹面積22萬畝,年加工清水筍罐頭1.2萬噸、竹材500多萬根;茶園面積6.3萬畝,年產茶葉2400噸,是全省最大的蒸青綠茶生產基地;蔬菜年復種面積5.7萬畝,年產蔬菜80087噸。松溪還是福建中藥材重點基地縣,現有厚樸、杜仲、辛夷花、茯苓等珍貴中藥材種植面積18600多畝,其中厚樸就達1萬畝。立足資源發展起來的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產業已成為當地支柱工業。有1家獲“省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3家獲“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稱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