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45公分以上的一號半紅龍什麼價位正文

45公分以上的一號半紅龍什麼價位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45公分以上的一號半紅龍什麼價位
 
純正血統的黃尾龍;反而只是常拿它來和超級紅配種,以便繁殖出一號半紅龍。...超級紅或者一號紅龍是養殖者和養魚愛好者這些行家們通用的術語,包括了辣椒紅...橙紅龍一般可長至九十公分,此魚的鰓蓋為橙紅色鱗片通常也只是橙色的。...它和過背金還有另一價差別,就是尾鳍上端三分之一的部分和背鳍都是深綠色的
 
lian:你好!
感謝你的提問
你才剛入門,又是騎長途。我推薦你騎公路。
以下是關於自行車尺寸的選擇的轉貼,合適的尺寸是很重要的。
買自行車就像買衣服一樣,要適應場合身材與功能上的需求。要從事自行車運動,首先須要選購一台足以讓您「運動」的自行車。這裡所謂「運動」是在自行車騎乘的速度上、在距離上構成運動的條件。因此一台運動用的自行車應該是一台騎得快的自行車,騎得快就不能太重,騎得快零件的精准度、耐久度就不能太差,騎得快整車的傳動感車架的鋼性零件的傳動性潤滑性也必須是高水平,有了一台省力、跑得快的自行車當然相對的騎乘距離必然也越遠。從以上對運動自行車的要求來看,難怪一台好的運動或競賽級的自行車會叫價好幾萬甚至是幾十萬了。



一、車架尺寸
選購一台用來運動的自行車,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車架的大小是否適合騎乘者的身材。車架大小的測量,一般是以車架立管的長短作為標准,立管長的車架車身長度也越長;也可以坐在座墊上雙腳踏在踏板一上一下放置,在下的腿可以自然垂下擺直,如此的高度可使腳在踩踏時能有余裕空間伸展。一般公路車的車架尺寸,以量產車架品牌多為每二公分一個尺寸,而高級純手工車架品牌則為每一公分一個尺寸。以(大齒盤)中軸心至上管立管接頭處中心,可從最小47公分逐漸大至62公分共8或16個尺寸。我們可以用:
跨下長×0.65=車架立管長度



上述公式來選擇適合自己身高的公路車架尺寸。



就登山越野車而言,是以(大齒盤)中軸心至上管立管接頭中心,每二英寸一個尺寸,作為車架尺寸的大小間隔,可從14英寸逐漸大至22英寸共5個尺寸。由於登山越野車的尺寸間距較大,也就無法以精確的公式計算來測得適合騎乘者的車架尺寸,只能就身高來選用大致合適的車架騎乘。台灣通常以14、16、18英寸為主,適合騎乘者以身高為准,約為14英寸為155公分以下、16英寸者為155-170公分、18英寸為170以上,至於180公分以上的朋友就要盡量尋找20英寸以上的單車了。



二、龍頭把手的尺寸
選擇自行車除了應注意車架尺寸是否適合身裁以外,另兩項必須注意選擇的就是龍頭與把手的尺寸。龍頭長度的測量一般是以手上臂與下臂成90度,手肘頂住坐墊前緣(坐墊桿應調至坐墊中央位置),此時中指尖距離把手後緣應為三指幅至三指幅半的距離,如果車架的尺寸適合身裁的話,通長所使用的龍頭長度多半在11至13公分(每一公分一個尺寸)。



以公路車而言把手寬度的選擇則是將把手頂住肩膀,把手的兩端應位於上臂與肩膀連接處的手臂中央。把手的尺寸一般國人男性多使用把手外緣42至45公分(每一公分一個尺寸)。若是經測量的適當尺寸為42公分,建議可采用大一號43公分的把手,如此可以增加平路沖刺或上坡時站立擺車加速的力量,同時又可兼顧姿勢的低風阻特性。登山越野車為了增加騎乘的操控性能把手寬度遠寬於公路車,寬度多以56公分及58公分兩種尺寸為主,用在下坡賽專用的把手則寬度在63公分以上。



三、車架材質
車架是自行車的靈魂,好的自行車架必須符合重量輕、強度夠、剛性高三個條件。作為自行車運動的車種當然是重量越輕越好,如此才越省力騎得越快;強度夠是指車架在高強度的騎乘之下不會有斷裂彎曲的安全顧慮;剛性高是指車架要夠硬,有時候一台剛性差的車架也許沒有安全顧慮,但是騎起來車架力量傳導過差,使得騎乘者踩踏起來有車子拖重的感覺,即使是夠輕、夠強的車架但剛性過差這仍究是一台不合格的運動自行車。在市售的車種中,能符合上述好車架標准的車架材質有:鋁合金、碳纖維、钛合金及合金鋼材四種。



鋁合金:
鋁合金的騎乘質感屬於靈敏輕巧、高剛性,但同時也傳達了地面每一丁點的振動反應,而略為犧牲了舒適性。



碳纖維:
碳纖維的特性是較具彈性、騎乘感穩定、長途巡航持續感佳、舒適性高。



钛合金:
钛合金的特性很類似鋁合金與碳纖維的綜合,它可以有類似碳纖維的彈性也可以享有鋁合金般的輕巧與剛性,但是這些好處都得以遠高於其它材質的價格才能達到。



合金鋼材:
鋼材是自行車最傳統的車架材質,現代的多種合金鋼材可以在剛性、彈性、傳動性、穩定性上得到很好的效果,唯一的缺點是在重量上鋼材是幾種材質中較重的。
---------------------------------------------------------
以下是關於自行車騎行基本技術的轉貼

第一節騎行姿勢

一個自行車運動員要創造良好的運動成績。首先要掌握正確的騎行姿勢。輕松踏蹬,自如操車,可避免不必要的肌肉緊張,降低能量消耗,保證力量和技術得到充分發揮。

正確的騎行姿勢是:上體較低,頭部稍傾斜前伸;雙臂自然彎屈,以作上體的良好支點,便於腰部弓屈,降低身體重心,同時防止由於車子顛簸而產生的沖擊力傳到全身;雙手輕輕而有力地握把,臀部坐穩車座位,使人和車子成“流線型”體。

正確的騎行姿勢,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於車輛的尺寸、車座和車把的位置,運動員的身材大小及身體各部份的結構。因此,要正確處理車和人的關系。影響騎行姿勢的因素中,車的因素有車架大小、車座高低與前後、車把傾斜角度和把立管長度等五個方面;人的因素涉及到腿長、臂長和軀干長度。腿的長度決定車架的高低;軀干長度和臂長的總和決定車架的長度,曲柄的長度則與訓練、競賽場地有關。坡度大、彎道多的路面需要曲柄短些,反之,曲柄可長些。

人體各部位的測量(見圖):

上肢長度:從肩峰端到手握拳後第三手指關節凸隆處的距離。

軀干長度:從胸骨頂端到恥骨聯合下端。

下肢長度:從股骨頭大轉子到足跟底部。

腳長:從腳趾前端到腳跟後。

自行車各部位的測量車身長度:由把立管中心點到車座管中心點。

車架高度:由車座處三通中心點到中軸的中心點。

曲柄長度:由中軸中心到腳蹬軸中心點。

腳套長度:由腳蹬軸中心點到腳套前端內邊沿。

為了保證正確的騎行姿勢,運動員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車輛的選擇、車座的選擇、車座的調整和車把的調整。

車座的選擇:

自行車運動員能平穩地騎行前進,是依靠車把兩端和車座三個支撐點形成一個平面,來維持平衡的。在這三個點中,車座是主要支撐點,它承受著大部份身體的重量。為了充分發揮踏蹬技術,運動員的座骨結節需要支在車座上,所以,必須根據個人骨盆解剖構造來選用適合的車座。座骨結節間距離寬的可選用寬車座,坐骨結節間距離窄的可選用窄車座。如果坐骨間距離黨選用了窄車座,車座就會嵌人坐骨之間,使座骨神經和肌肉過度緊張,破壞騎行姿勢和正確的踏蹬動作,影響運動成績的提高。

車座的選擇還要考慮到騎行距離長短和運動強度大小。賽車場距離短,強度大,騎行時肌肉、神經高度緊張,可選用窄車座。公路訓練和競賽,騎行時間長,可選擇與坐骨接觸面較寬的車座。女運動員由於生理特點,不論公路與場地,都應選擇較寬而柔軟的車座。無論男女運動員選用的車座平面都要繃緊,不能有明顯凸凹現象,以免影響正確的騎行姿勢。

車座的調整:

車座前後的調整。先將車座固定在水平線上,然後再調整車座前後。根據運動員大腿長度,把座子前端調整到中軸垂直線後2~5公分處。大腿長,車座應多向後移動,大腿短,車座稍向前移動,但車座前端一般不超過中軸垂直線後2公分。

車座高低的調整。運動員坐穩車座後,用腳跟蹬住腳蹬,當腳蹬到最低點時,腿應正好伸直,既不感到過分伸腳,也不使膝關節有彎曲。

調整好的車座,應使運動員在踏蹬中,踏蹬到曲柄與地面平行的位置時,膝關節垂直線能正好通過腳蹬軸的中心。踏蹬到最低點時,膝關節能稍有彎屈。以利肌肉在緊張之後可得到暫時休息。經過幾次騎行檢驗,如感到用力合適,就可固定下來。車座固定後,要把有關的測量數字記錄下來,做為以後更換車座或車輛時的依據。

車把的調整:

車把的調整對調整騎行姿勢很有意義。調整車把的寬度應與運動員的肩寬大體相同,一般為38~41公分。如果寬於肩,會增加風的阻力,窄於肩,胸腔會受到擠壓,影響正常呼吸功能。車把的高度,應根據運動員上體尺寸和臂長來決定,並注意專項的特點。公路運動員用的車把可略高些,場地運動員用的車把可稍低一些。合理的車把高度是使公路運動員的上體角度(即通過髋關節的水平線和髋關節中心至頸椎中心連線)保持在35度~45度之間;場地運動員的上體角度保持在20~30度之間。

把立管的長度,最好是當運動員踏蹬到曲柄與地面平行的位置時,肘關節與膝關節能稍稍相碰。

車於各部分間距離調好後,不要輕易改變,特別是在比賽前不宜變動,否則,會破壞已形成的動力定型,影響運動員在比賽史發揮正常水平。

正確騎行姿勢的形成,要通過專門訓練,每次訓練課都要嚴格要求,不論高速騎行或是終點沖刺,都要保持正確的騎行姿勢,萬不可忽視。

第二節踏蹬技術

踏蹬動作是自行車運動中關鍵的技術動作,也是最復雜、最難掌握的動作。良好的踏蹬技術可使運動員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得到盡可能大的功率,達到高速度。為此,自行車運動員一定要在改進踏雕技術上狠下功夫。

一、踏蹬動作的用力分析

踏蹬動作是周期性運動,即在一個固定范圍內,以中軸為圓心,以曲柄為半徑,重復地進行運動。我們以一周為例,來進行受為分析:

當腳踏蹬到與地面垂直的a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通過中軸(支點),它的力臂等於零,力距也就等於零,因此不做功,也就無法使自行車前進。我們稱它為上死點(上臨界點)。

當腳踏到b點時與水平面成45度,作用力f的方向如圖所示。根據平行四邊形法則,作用力f可分為f1(與腳蹬桿垂直)與f2(沿腳蹬桿)兩個分力。分力f2的作用方向通過支點(中軸),力矩等於零,只有f1才能作功。這時,產生動力矩m=f1xd。因此,我們應設法加大分力f1,減少分力f2。因為f1=f·cos0,所以,0減小,f1越大,當0角為零時,cos0=1,f1最大,此時f1=f。由此可知腳的用力方向應盡量與腳蹬桿成垂直。其踏蹬方法應該是,腳跟下垂,腳尖稍稍抬起。

當作用力f與腳蹬桿處於垂直部位時,動力矩m=f·d,力矩最大,這是運動員踏蹬用力的最重要階段。

當腳蹬轉到d點時與圖8所示的b點相似,只是方向有所變化,所以腳的用力也應隨之改變。這時腳跟應向上抬起,腳尖下垂一些。

當腳蹬轉到e點時作用力f的方向又通過支點(中軸),動力矩為零。我們稱它下死點(下臨界點)。

通過以上各點的受力分析可見,每踏蹬一周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臨界區(上死點)。

第二階段:工作階段(用力階段)。

第三階段:下臨界區(下死點)。

第四階段:回轉階段(放松階段)。

沿著圓周進行踏蹬的力量都是通過切線來傳遞的踏蹬到每個階段時,肌肉用力各不相同,兩只腳交替進行踏蹬,當一只腳處於回轉階段時,另一只腳已進入用力階

[1] [2] 下一页

雪天使bx02貪睡功能如何使用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