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的命令,出爾反爾,采取無賴、訛詐、欺騙、撒謊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義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則徐的對手,3月28日,向林則徐呈送了《義律遵谕呈單繳煙二萬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從林則徐1839年3月10日到達廣州,到義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繳出全部鴉片,總共18天,這充分說明了林則徐收繳鴉片第一回合的勝利。 林則徐與鄧廷桢等人會商後,就收繳的地點、驗收、押運、存儲、看管、守衛等各個環節做了無懈可擊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則徐、鄧廷桢鄧親赴虎門檢查收繳前各項准備工作。 4月11日開始收繳,林則徐親自監督收繳全過程。 5月18日,實用了34天,共收繳煙土19187箱,又2119袋,總重量1188127公斤。 收繳的這段日子,林則徐一刻不怠的監督這一龐雜的過程。日夜操勞,一絲不苟,無一纰漏。繳煙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但如此巨量的鴉片如何處置,外國人推測中國可能對鴉片實行專賣,從而使鴉片買賣合法化,但他們想錯了。林則徐報告道光皇帝,要求驗明實物數量,然後焚毀。道光對林則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讓林則徐和鄧廷桢、怡良等人將收繳的鴉片就地銷毀。 6月3日,歷時23天的虎門銷煙,在林則徐的指揮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華民族決不屈服於侵略的決心。虎門銷煙,是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虎門銷煙,展示出中華民族無以倫比的偉大形象,是抗擊外來侵略的勝利。林則徐,理所當然地是這一事件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完成者。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已毫無愧色地成為歷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他不斷的在世界各地瘋狂的掠奪殖民地,還企圖用鴉片打開中國的大門。 廣州市外國煙販子的販毒中心。1838年廣州地方政府處決一個中國的鴉片販子,英國煙商竟然出來阻撓,激起了廣州人民的義憤。1839年2月,一萬多名群眾到外國人民居住的旅館前示威,聲討外國煙販干涉中國內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則徐到了廣州,禁煙運動迅速展開。他一面加緊整頓海防,嚴拿煙販;一面限令外國煙商交出鴉片。林則徐在給外國煙商的通知中說:“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由於林則徐堅定的態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國煙商被迫交出鴉片2萬多箱。 林則徐下令在虎門將鴉片公開銷毀,並帶領大、小官員親自監督。他令人將鴉片放入挖好的兩個大池子裡,池中放入鹵水,鴉片浸泡半日後,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將生水煮沸,就把鴉片銷毀了。經過22天,才把繳獲的鴉片全部銷毀。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虎門銷煙”。 銷煙的正義行動,取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虎門海灘每天都有上萬人觀看,人們無不拍手稱快。外國人看到這情形,也對林則徐禁煙的果斷表示欽佩。 虎門銷煙是我國近代史上反帝斗爭中的光輝一頁,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的勝利,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史上第一個偉大勝利,這一壯舉,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增長了中國人民的斗志。 林則徐在廣州查鴉片的過程中,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戰勝敵人,需要知己知被。他經過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變敵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即魏源歸納闡述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於是林則徐親自主持,組織翻譯班子,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一種“參考消息”;為了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歷史、政治,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志》,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介紹西方地理的書;還翻譯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其中一條規定:“各國有禁止外國貨物不准進口的權利。”說明中國禁煙完全合乎《國際法》。在軍事方面,著手加強和改善沿海一帶防御力量。林則徐專門從外國買來200多門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為了改進軍事技術,又搜集並組織了大炮瞄准法,戰船圖書等資料。林則徐敢於學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精神,受到人們高度贊揚,被稱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個人。”雖然林則徐對西方認識比較膚淺,接觸西學的目的是出於外交、軍事需要,但畢竟開創了中國近代學習和研究西方的風氣,對中國近代維新思想起到啟蒙作用。 英國殖民者不肯放棄罪惡的鴉片貿易,而且蓄謀要用武力侵略中國。林則徐在廣東一邊禁煙,“邊積極備戰,修建炮台,拉攔江木排鐵鏈,相信“民心可用”,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屢敗英軍的挑釁。在1839年下半年,取得九龍之役、川鼻官湧之役等反擊戰的勝利。道光帝盲目驕傲,下旨停止英國貿易。於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初一日(1840年1月5日),清廷授林則徐任兩廣總督。鴉片戰爭爆發後,定海失陷,琦善到廣州,與林則徐反其道而行之。在英侵略者威脅利誘下,擅自簽定割讓香港,賠償煙價六百萬元的《穿鼻草約》。但他卻把這一切都歸罪於林則徐。 林則徐抗英有功,卻遭投降派誣陷,被道光帝革職,“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他忍辱負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踏上戌途。在赴戌途中,仍憂國憂民,並不為個人的坎坷而唏噓,當與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別時,在滿腔憤怒下寫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激勵詩句。這是他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寫照。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林則徐不顧年高體衰,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裡”,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林則徐所譯資料中發現沙俄對中國的威脅,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於是他明確向伊犁將軍布彥泰提出“屯田耕戰”,有備無患。他還領導群眾興修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人們為紀念他的業績,稱為“林公井”“林公車”。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指出沙俄威脅的嚴重性,臨終時尚告誡“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林則徐的遠見卓識,已被後來的歷史所證實。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開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奉召回京候補,十一月以三品頂戴署理陝甘總督。二十六年(1846)四月,授陝西巡撫,七月初九(8月30日)抵陝上任。這時的陝西,各種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鴉片戰爭時,清廷為解決軍費困難,除調撥陝西征收的鹽稅外,還強令陝西捐銀一百多萬兩。鴉片戰爭後給外國侵略者的賠款也攤派到陝西,僅西安府鹹寧、長安兩縣的賠款銀,年征收就在二萬兩以上,相當於上繳正銀數的三分之一;加上各地接連發生災荒,勞苦群眾生活異常艱難;渭南、富平、三原、大荔、蒲城等地的“刀客”與當地回民聯合起來,反抗官府的斗爭此起彼伏。 林到任後下令對“刀客”嚴加鎮壓,並申明對地方官中鎮壓得力者將奏請朝廷予以嘉獎;同時,又采取了一系列赈災措施。一方面,把西安府等地的一百多萬石存糧向貧民平粜,對於無力購糧的極貧戶與老弱病殘者,由官方收養,省城西安即收養極貧百姓三四千人;勸紳商富戶出錢出糧救濟其所在村寨的貧困戶,並令地方官與各地富戶收買、質押耕牛,以免影響耕種;另一方面,向清廷連上《被旱各屬分別緩征折》《鹹寧等十二州縣應征糧石展限奏銷折》,請求朝廷緩征錢、糧。為從根本上免除災荒,他籌議興修關中水利,命陝西督糧道張集馨對《關中勝跡圖志》一書加以研究,提出方案。這一計劃終因費用太大,未能實現。林通過上述多種辦法,使陝西局勢得到暫時的穩定,但他卻因勞累成疾,只好奏請朝廷准假三個月,開缺醫治。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清廷命林則徐為雲貴總督。到任後,以維護雲南邊境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賞戴花翎。二十九年(1849)秋,因病重奏請開缺回鄉調治,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為欽差大臣,去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的反清武裝起義。他抱病從侯官起程,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逝於潮州普寧行館。在報喪奏折到京前,清廷於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還命他暫署廣西巡撫。 在任滇都時,他提出整頓雲南礦政,鼓勵私人開采,提倡商辦等主張。這反映出他的思想中包含著萌芽中的資本主義思想。於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因病辭歸。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為進剿太平軍,再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理廣西軍務。在赴任途中,1850年11月22日暴卒於潮州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死後晉贈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恤,歷任一切處分悉行開復,谥文忠。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