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圓珠篳跡如何清洗正文

圓珠篳跡如何清洗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圓珠篳跡如何清洗
 
1.用一下陳醋來洗一下被染的地方
2.試試叫彩漂的化學用品,如白貓漂彩
3.用84消毒液稀釋以後,稍微泡一下試試,不過一定要掌握好稀釋的比例和浸泡的時間,這個和被染的衣服之地和被染程度有關系,最好多漂幾次,寧可麻煩點,也不要漂過頭了。
4.用安利洗
5.高錳酸鉀和醋酸,做法是先將少許高錳酸鉀溶於水,再將要漂洗的衣服放進去,要充分浸透,浸10至20分鐘後,衣服會呈暗紅色,將衣服拿起,洗一下清水;再將少許醋酸溶於水,把浸過高錳酸鉀的衣服放入醋酸溶液中,衣服就會由暗紅色慢慢轉變為原來的顏色,並且染了色的地方也一並褪掉而不會損壞衣服原有的顏色.有時穿到發黃的衣服也可以用這個辦法.
6.用含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多的洗衣粉和洗潔精1:1加入溫水中,把被染的地方放入溫水中浸泡半個小時以上,再用手去搓洗。如果還是去不干淨,就把全部的衣服都放進50度以上水中,加入少量的洗衣粉搓洗,利用該衣服的褪色來減小被染色的色差。
7.被染色的地方畫成,或者繡上一朵花,一花遮百丑!哈哈^-^
8.將被染色處用水打濕.再將食用鹽塗滿.再用手反復輕搓.被染之色便沒了.再用清水清洗即可.
9.把染了色的衣物放入盛有熱水的盆中,每升水加10匙小蘇打。用月桂樹葉覆蓋衣物,就這樣放一夜,次日早上,清洗一下,你會發現它們又重現白.
 
,擦一點汽油飛一下再洗特管用,或者用羽絨服專洗劑,或者可以用洗潔精試試
 
維吾爾族樂器——熱瓦普



我國的維吾爾族有595萬余人(1982年統計),主要居住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此外在湖南省桃源縣和常德市尚有3千人。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歷史上曾使用過古代突厥文、古回鹘文、察合台文和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
維吾爾族人民能歌善舞,其居住的天山南北各地區,素以“歌舞之鄉”著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作並積累了豐富多采的民歌和歌舞音樂,如被稱為“維吾爾音樂之母”的大型套曲木卡姆,則集維吾爾古典音樂之大成,是維吾爾族人民珍貴的音樂遺產,祖國音樂文化中的瑰寶。
維吾爾族民間樂器種類繁多,制作精良並具有較高的演奏技藝和藝術水平。吹管樂器有卡奈依、巴利曼、括詩奈依、蘇爾奈;拉弦樂器有薩它爾、多蘭艾介克、哈密艾介克、艾介克、胡西它爾。彈撥樂器有喀什熱瓦普、都它爾、多蘭熱瓦普、彈布爾、改良熱瓦普、卡龍;打擊樂器有達普、納格拉、薩帕依、恰克恰克、括朔克等。
維吾爾民間樂隊根據演奏場合與地區的不同,有多種組合形式。如“麥西熱甫”民間歌舞聚會的場合,樂隊由彈布爾(北疆伊犁地區常用樂器,南疆多用熱瓦普)、都它爾、艾介克組成,亦有加笛和揚琴者,但達普必不可少;喀什、莎車地區的木卡姆樂隊由卡龍、多蘭艾介克、多蘭熱瓦普和達普組成;哈密的木卡姆樂隊則以當地特有的哈密艾介克為主,還有卡龍、多蘭熱瓦普和達普;在室外演奏的納格拉、唢吶樂隊,常用三隊納格拉、一個大納格拉和兩支唢吶組成,多用於歡慶、迎賓或節日歌舞伴奏。
  彈撥樂器熱瓦普主要有喀什熱瓦普和多蘭熱瓦普兩種。喀什熱瓦普曾為清代宮廷“回部樂”樂器之一。琴身長130厘米,指板上纏有28個絲弦品,音箱呈半球形,蒙羊皮、驢皮或蟒皮。音箱與琴桿連接處兩側各設一彎角,琴桿、音箱上鑲有駱駝、骨、貝殼等裝飾。張一根金屬主奏弦,四至七根共鳴弦。演奏時,樂器橫置胸前,左手扶琴頸,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右手腕部夾持音箱,拇指、食指執牛角片或塑料撥子彈奏。多蘭熱瓦普又譯稱“刀郎熱瓦普”,與塔吉克族熱布普屬同族樂器。音箱扁圓,體積較大,琴桿較粗,全長約76厘米。張三根金屬主奏弦,七至十根金屬共鳴弦。演奏時將琴置於右腿,琴桿斜置身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拇指、食指執撥子彈奏。
蒙古族拉弦樂器——馬頭琴



  我國的蒙古族有341萬余人(據1982年統計)。主要居住在內蒙古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其余散居河北、河南、四川、雲南、北京等地。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裡亞特三種方言。13世紀初,成吉司汗統一蒙古族,形成並發展了民族文化藝術,歷史、文學名著《蒙古秘史》,英雄史詩《江格爾》、《格色爾》等;口頭文學中的民間諺語、贊詞、說唱好來寶、烏力格爾;民間歌舞中的浩特格沁、安代、陶日古特舞、盅碗舞、筷子舞、單鼓舞等;民歌中的長調、短調和漫瀚調;傳統器樂曲《阿斯爾》、《阿其圖》、《八音》、《三八音》、《牌子曲》、《絞弄》(馬步樂)等,均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
蒙古族的吹管樂器有龍笛、林比、胡笳、甘令、楚兀兒、凍思、畢利、管子等;拉弦樂器有奚胡、潮爾、馬頭琴、耶克勒、四胡、高音四胡、中音四胡等;彈撥樂器有二弦、托甫秀爾、三弦、大三弦、火不思、四弦琴、雅托噶等;打擊樂器有撥愣鼓、霸王鞭、拍板、響鈴、碰盅、銅鏡、查瑪鼓、太平鼓、薩滿鼓等。

  馬頭琴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又稱莫林胡兀兒、胡兀兒、胡琴、馬尾胡琴、弓弦胡琴。從唐、宋時期拉弦樂器胡琴發展演變而來,成吉思汗時已流傳民間,明清時已廣泛流傳,亦用於宮廷樂隊。琴身和弓桿用硬木制作,音箱有倒梯形、長方形等多種。規格不一,張兩縷馬尾為弦,音箱兩面蒙繪有圖案的馬皮或羊皮。20世紀50年代以來,演奏家桑都仍、樂器制作技師張純華對傳統馬頭琴進行了改良,又經齊·寶力高等人的不斷改進,改良的馬頭琴音量有所增大,低音區音色渾厚、中音區純淨柔和、高音區清脆結實。

  馬頭琴定弦法有正四度定弦、反四度定弦、西部地區五度定弦等多種。演奏時,席地坐奏,音箱斜置身前,左手持琴桿,琴頭斜向左肩,音箱左下角挾於兩腿,右手持弓演奏。演奏時,左手有顫音、打音、滑音、泛音、雙音、彈撥等技法;右手有長、短、快、慢、頓、跳、連、連跳、打、彈、擊弓等技法。
朝鮮族吹奏樂器——筚篥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最大的聚居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我國經濟和文化較發達的民族之一。人口總數2600余萬(據1998年統計)。朝鮮族屬阿爾泰語系,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其文學遺產十分豐富。如民間文學中的《春香傳》,民間故事中的《武斌溝》等,以及不少優秀的諺語和謎語,深受人們的喜愛。朝鮮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音樂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朝鮮族吹管樂器有橫笛、高音橫笛、中音橫笛、低音橫笛、筒箫、段箫、筚篥、朝鮮族雙筚篥、朝鮮族唢吶。拉弦樂器有奚琴、改良奚琴、牙筝。彈撥樂器有伽倻琴。打擊樂器有杖鼓、手鼓、圓鼓、民鼓、架鼓、朝鮮族打鑼、小金、大金等。在民族樂隊中,杖鼓、圓鼓和鑼等打擊樂器具有重要的作用。
  筚篥歷史悠久,源於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開鑿於北魏時期的雲崗石窟第二期雕塑中已有大量吹筚篥的形象。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載“觱篥者,本龜茲國樂也,亦曰悲篥,有類於笳。”宋代陳旸《樂書》載:“筚篥一名悲篥,一名笳管,羌胡龜茲之樂也。以竹為管,以蘆為首。”自唐至清,它一直是宮廷燕樂中的重要樂器,亦廣泛流傳民間。
  朝鮮族稱筚篥為“草匹力”,又稱管子。竹制,雙簧。有高音、中音兩種。高音筚篥長20厘米,管徑0.6厘米,哨長4.5厘米,哨嘴寬1.4厘米,設八個按孔(前七後一),只吹一個調,轉調時更換樂器。演奏時豎吹,左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上三孔,右手按下四孔。音色高亢,用於獨奏、合奏。
朝鮮族雙筚篥又稱雙管。用兩支音高、孔距、長短相同的朝鮮族筚篥並列捆綁而成。演奏時,口含兩管簧哨,指按並列的兩孔,奏出同度雙音,不僅增大了音量,也使音樂富於特殊韻味。
少數民族樂器介紹:滿族彈奏樂器——莫尼庫



  滿族有429萬余人口(據1982年統計)大部分居住在遼寧、吉林、黑龍江,其余散居在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山東、北京、四川、陝西、廣東等省、區。滿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近代,大多數人通用漢語,部分地區仍使用滿語。
  滿族的文化藝術對北方其他民族有較深的影響,滿族的民間歌舞藝術風富多采,民歌有搖籃曲、勞動號子、“家薩滿”和旗香祭祀調、哭喪調等。滿族吹管樂器有龍笛、貝;彈撥樂器有莫庫尼、二弦、滿族琵琶、大三弦;打擊樂器有節、薩曼鈴、轟勿、哈利馬力、嚓拉齊、腰鈴、腰鼓、響鈴、銅鏡、八角鼓、薩滿鼓、太平鼓、鑼、钹等。
  滿族彈撥樂器“莫尼庫”就是滿族民間婚禮、祝慶等民俗時,婦女、兒童結隊吹奏的金屬口簧,亦用於薩滿表演時伴奏。滿族的金屬口簧呈梨形,由銅、鐵或合金制作,長約20厘米,簧尾栓紅線穗子,演奏時,以左手食指和拇指緊握尾端,將框含兩齒間,右手食指中節自左至右橫向彈撥圓珠振簧發聲。同時運用口腔呼氣增強共鳴,帶有“铮铮”金屬聲,常用音域為大三度或五度。可奏傳統民歌和簡易樂曲。

琵琶的昨天與今天


琵琶早在2000年前就有了它的雛形。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樂器,在古代曾寫作“批把”或“枇杷”,後來人們從“琴”字頭才寫成“琵琶”:東漢年間(公元前25—220年)學者劉熙在《釋名》一書中寫道:“枇杷,推手前曰枇,引手後曰杷,像其鼓寸,因此為名。”但當時所稱的琵琶形狀與現在的樂器不一樣,形狀為直頸,圓形音箱,音位和弦數不固定,弦數為四、五、六條不等。在當時這種琵琶稱為“秦琵琶”或“秦漢子”。
  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國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強,西域人經絲綢之路從龜茲(qiuci)等地紛紛雲集中原獻藝,同時也帶來了由印度傳入的波斯樂器——曲項琵琶(源於古阿拉伯撥弦樂器“烏特”)當時稱作“胡琵琶”。其形狀為曲頸,梨形音箱,只有四弦四相,沒有品位,並且橫抱,用撥子演奏。
  到了唐代,對琵琶作了較大改革,保留了曲項琵琶梨形曲項的形制特點和發音特點,改撥子彈奏為用手彈奏,音位在四弦四相的基礎上又新設了十品,演奏姿勢也由橫彈改為豎彈,使琵琶的形制基本定形。此時的琵琶已成為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一種雅俗共賞的重要樂器。
  描寫琵琶及其演奏的詩篇數不勝數,其中不乏描繪琵琶演奏的種種形態、表情及演奏技法的絕妙詩句: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現珍藏在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曲譜》也是起源於這一時期。《敦煌曲譜》記譜所用的是現代人無法看懂的符號?曲譜共分為25段,每段前面都有標題,例如《品弄》《傾杯樂》等。
  唐代後期,琵琶的構造方面又有了提高,增設到四相十二品,同時將琴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使琵琶的形制基本定型,在演奏技法上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到了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為代表的文曲。
  琵琶樂曲傳統分類習慣不一,根據速度特點可分為慢板樂曲、快板樂曲;根據結構特點可分為琵琶小曲(多為六十八板)、琵琶套曲;根據表現上不同的手法特點和格調又可分為武曲,文曲。所謂武曲,其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所謂文曲,其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這兩首傳統武套曲每段都有標題性的批示,把戰斗的過程沿襲了傳統音樂的某些特征,比如注重旋律的表現功能、標題性和寫實性等等。另一部分琵琶作品,由於諸

[1] [2] 下一页

圓通快遞資費怎麼樣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