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餃子皮擀面杖面在下木在上歷史上出過沒有正文

餃子皮擀面杖面在下木在上歷史上出過沒有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餃子皮擀面杖面在下木在上歷史上出過沒有
 
1、配方
主料:土豆澱粉1份、小麥澱粉2份
2、操作步驟
(1)將1份土豆澱粉和2份小麥澱粉放入盆內混合均勻;
(2)倒入開水,邊攪邊倒,然後將面團和勻,水與面粉的比例為3:2.5—2.8,然後用普通方法操作,即可做出水晶餃子皮。
用水晶餃子皮包好餡料後,按常規方法煮即可制成水晶餃子。二:水晶餃子的做法:
(1)原料:蔥100克,香油25克,味精。面粉500克,
豬油15o克,熟火腿150克。
(2)水晶餃子制作步驟:
1.將火腿切碎放入器皿內,蔥切末和香油、味精一起與火腿拌成餡。
2.將面粉250克倒在案板上,加豬油125克拌勻,揉成干油酥。。
3.將剩余的面粉倒在案板上,扒坑,加豬油25克、溫水150克,和成水油面團,稍暢。
4。把干油酥包入水油面團內,稍按扁,擀成長方形面片,從上至下卷成筒狀,每50克切出3個面劑,待用。
5.將面劑按成中間稍厚、邊緣稍薄的圓皮。之後,左手托皮、右手放餡,捏成餃子,再把邊捏成絞絲繩狀。
6.待鍋內油燒至五成熟時,逐個下鍋,用文火炸制,見餃子浮起,呈金黃色即熟。
 
起腳餃子落腳面

 


我女兒要動身到德州讀書去了,我媽打來電話,讓我到她那裡拿速凍水餃下給女兒吃,電話裡傳來老人家爽朗的笑聲:“哈哈……,俗話說‘起腳餃子落腳面’。讓我孫女出門前吃頓‘起腳餃子’,出門後交個好運。”
母命難違,我立刻騎車前往。滿頭銀發的母親打著哈欠,拉開冰箱,取出一大包速凍水餃遞到我的手中。看到母親一臉倦意,我想:看來老母親一定是一個人忙到半夜,包了這麼多水餃。我心裡有些愧疚:自己的女兒出遠門上學,還要年過七旬的老母親給做“出門餃子”吃,真不像話!
我是吃著母親做的“起腳餃子”和“落腳面”長大的。
四十多年前,我剛上初中,國慶節過後,我們學校師生到農村去和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臨行前母親給我包了兩碗水餃。我記得清清楚楚:那是用地瓜干面摻了一點白面做的餃子皮,是用韭菜、雞蛋和海蝦皮做的餃子餡,我感到又香又甜,直吃得滿嘴流油、滿頭冒汗。
到了農村,我果真交了好運,學校成立了一個宣傳隊,到師生們搞“三同”的村子裡巡回演出,我們班六十多人,就抽調去我自己。別看我一不會唱歌,二不會跳舞,但是咱會說山東快書、講故事,就憑這點小本事,每場演出,都獲得轟動效應。腰沒酸,腿沒疼,就獲得了和勞動積極分子等量的獎品。當時我想: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媽媽做的“出門餃子”。
下鄉“三同”結束後,回到家裡。母親又用地瓜干面摻了點白面,活成面團,一邊聽我匯報下鄉見聞,一邊在面板上用力地揉面團,再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面片,用刀切成韭菜葉子寬的面條,隨後在黑鐵鍋裡熟上點油,放上花椒、姜片、蔥末、鹽,炒出油,添水燒開,下上面條……。
那天的面條特香,我一連吃了三大碗,吃飽後一挺肚子,把褲腰帶都撐斷了。
母親說:“這叫落腳面,也叫寬心面,回到家裡吃寬心面,求得今後的日子順順利利、舒舒坦坦。”
後來,我下鄉、上師范、教書後出差等等,母親還是不厭其煩的為我做“起腳餃子”和“落腳面”吃,但我總覺得不如第一次吃的“起腳餃子”和“落腳面”香甜,盡管面粉換成了純小麥精粉,餃子餡換成了精牛羊肉餡。我把這種感覺說給母親,母親說:“那不過是你對童年的一種感情留戀罷了!”
再往後,我兄妹幾人的孩子漸漸地長大,目前已有五個孩子在外地讀書和工作,每年的寒暑假,這五個孩子總是一到棗莊就興致匆匆地到奶奶那裡匯報學習、工作情況,吃“落腳面”;離開棗莊以前,也總要先去奶奶那裡告別,吃上一頓“起腳餃子”,這似乎成了孩子們臨行前的一種儀式。
看著女兒吃完“起腳餃子”,打電話和奶奶道別,我猛然想到:幾十年來,敬愛的母親不正是用她辛勤的勞動給幾代人身上傾注了濃濃的親情和美好的祝福嗎?














冬至風俗探微·冬至餃子夏至面



冬至作為“大似年”的重要節日,天長日久,給人民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從觀念到行為、語言都與冬至深深結了緣,尤其在飲食方面,受冬至節日氣氛的重染,形成了流行廣泛而又獨具特色的豐富的飲食習俗,創造並傳承了一些應節食品和烹調、釀造等方法,至今為廣大人民所享用。

應節食品如餃子、馄饨,通行祖國南北,從台灣到黑龍江,到處都有“冬至餃子(馄饨)夏至面”的諺語流傳。

餃子和馄饨為我國各族人民都很喜愛的食品,不僅節日用以改善和款待客人,就是平時也多作為“家常便飯”;進入現代化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餃子、馄饨已經成為重所垂青的商品快餐,餃子店、馄饨館到處林立,獲得了“好吃不如餃子”的美譽。作為冬至主要應節食品的餃子,又不同於日常飲食和快餐,冬至吃餃子和馄饨,卻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蘊。如馄饨,四川人叫“抄手”,廣東人叫“雲吞”,至遲在三國時就通行了,因其煮熟後像荷包蛋,為混沌初開,故名“馄饨”。冬至日吃馄饨卻不是慶賀混沌初開,而是慶賀加之與混沌初開等同的“一陽出生”。吃水餃的歷史要追溯到漢末。當時河南南陽出土了個“醫神”張仲景。他原來在長沙局官,告老還鄉是,正逢臘月。張仲景見到整天為生活奔波而衣不遮體的窮人,面對寒風刺骨的冰天雪地,好多人的耳朵都凍爛了,心裡十分難受。冬至那天,他叫弟子們替他行醫,自己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盤起火灶,專門熬一種“去寒嬌耳湯”,捨給窮人們喝,以治療耳朵凍傷,這種藥湯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合煮而成的。人們和了湯,他又把剩下的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稱作“嬌耳”(有的寫作“矯耳”、“膠耳”),下鍋煮熟,分給人們每人兩只。喝湯吃“嬌耳”後,人們渾身發暖,兩耳起熱,治好並保住了凍壞的耳朵,當冬至這一年中最冷的時刻到來之際,人們的耳朵很容易凍傷,每到冬至日,人們就模仿張仲景做“嬌耳”煮食並和熱湯,積久成俗,“嬌耳”傳久生變,又有了“餃子”、“扁食”、“水餃子”、“水點心”等地方性名稱。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

圓子是在南方流傳著普遍的重要冬至食品之一,又稱團子,團圓子、丸子、湯圓、冬至圓等,用糯米粉做成,有的加陷兒。古詩有“家家搗米做團圓,如是明朝冬至天”句。因圓子是圓的,可相爭“陽圓”,所以,冬至吃圓子的主要用意是為了慶賀“陽生”,同時寄予祈求團圓喜慶之意。關於吃圓子的由來,在浙江南部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樵夫上山砍樵,不慎跌入深澗,不能脫險,就采摘狀如湯圓的野生之物“黃精姜”來充饑,才免餓死。十幾年後,樵夫遍體長了毛,身輕若燕,竟然飛回家裡,但已經不會說話了,給他米飯也不吃。家裡人就為他做了糯米湯圓,他一見湯圓,以為是黃精姜,就吃起來。後來慢慢恢復了本性,在冬至日竟開口與家人說話了。從此便有了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嶺南月令詩說:“長至家家酒翁開,鲥魚嘉鲙薦新來”。可知嶺南一代是重視冬至吃魚的,吃魚是為了“薦新”。魚、新皆屬陽。吃魚也,寓有“扶陽”之意。

在食品加工方面,人在冬至日也有不少創造和經驗積累。如浙江人多在冬至日舂米,稱作“冬舂米”,說是這天舂米可避免易碎和多粞,減少損耗;這天舂出的米久放不變質。紹興人在冬至日釀造的“冬釀酒”,如“紅釀酒”成乳白色,香氣撲鼻,特別誘人;更有用特種技法做成的“酒窩酒”、“蜜殷勤”是飨老人、送親有的佳品。湖南寧遠人在冬至日“多割雞宰豬,將肉陰干”,做成的“冬至肉”,“味甚香美”。為上等等,在現在仍有研究開發價值。(
 

冬天 手很冷 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