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有的蟲子對人體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這一天就有越來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攤煎餅等辦法,憑借煙氣熏死蟲子,這是一種講求衛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東、陝西等地還有吃炒豆的做法用來驅蟲。人們將黃豆浸在鹽水中一段時間,然後取出放在鍋中爆炒,很快黃豆在鍋中發出蹦響,以此驚動蟲蠍,將之驅趕。至於有的文章提到北京有“二月二接姑奶奶”等民俗,這裡就不用贅述了。
“二月二龍抬頭”的食俗
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馄饨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裡,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裡,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裡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裡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谕,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饑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籐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二月二龍抬頭作為古代民俗的一種節日,如今已經基本上從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過,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於“二月二龍抬頭”的一些文化內涵,例如古人對龍的崇拜、“龍抬頭”在古天文學上的唯物解釋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價值的。
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制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筝。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面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髒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謂之“啃龍骨。 貴州侗族在二月初二這一天要接龍,這一天全寨人要殺掉一條牛,每戶分一塊牛肉,名為“吃龍肉。除了吃豬頭, 據說二月二這天也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名曰“吃龍須”;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馄饨,名曰“吃龍眼”;吃餃子,名曰“吃龍耳”。其中最講究的是吃春餅,俗稱薄餅,這是北方民間特有的食品,是一種用白面烙成的雙層荷葉餅,可以揭開,塗上甜面醬,卷上“盒子菜”,也就是木須肉、豆芽拌粉絲、土豆絲、醬肘子等。 江南興吃“撐腰糕”即用糯米粉制作成扁狀、橢圓形,中間稍凹,如同人腰狀的塌餅。 天津吃煎焖子。 總之。二月二的吃食,東西南北中各地大相徑庭,吃什麼的都有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戶戶都吃炒豆。傳說武則天篡奪唐室江山以後,玉皇大帝命太白金星傳谕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以懲罰武周皇帝。這一下可苦了天下百姓。司管天河的玉龍不忍讓百姓遭難,喝足天河水,下了一場透墒雨。玉帝得知此事,將玉龍打下了凡界,壓在一座山下受罪,山下立一碑,上寫著:“玉龍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天下老百姓知道玉龍是為行雨觸犯了玉帝,就想法救它,讓它上天再降甘霖,可金豆怎麼會開花呢?有一年的二月二,人們突然醒悟到玉米和黃豆都是金黃金黃的,很像金豆,將這些豆一炒,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一傳十,十傳百,各家各戶都炒了許多玉米和黃豆。供到當院,有的還端到玉龍身邊,鎮壓玉龍的大山是太白金星的拂塵變的。這天,太白金星突然發現天下金黃一片,以為是金豆開花了,便收了拂塵。玉龍騰空而起,回到了天上。這正是“春雨貴似油”的季節,玉龍不顧禁令,又“嘩嘩”下起雨來。以後民間便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天,人們很早就起來炒王米、黃豆。有的人還邊炒邊唱道:“二月二,吃炒豆,大倉滿,小倉流。”實際上,人們二月二吃炒豆是一種簡樸的春祭形式,其目的是為了祈求全年風調雨順。吃炒豆俗稱吃“蠍子肚”,其意也在免災去禍。 除吃炒豆以外,民間還有在二月二攤煎餅吃的習俗。煎餅,是將面粉摻水攪成稀糊,再將菜葉(過去是以野菜為主)切碎,拌以調料,對入面粉糊中攪勻。將鏊子或鍋刷油後加熱,將面糊倒上一些,攤開烙熟。攤熟的煎餅,又黃又薄,又軟又香。這種做法類似往鍋上糊泥巴,據說和女蝸補天的傳說有關。因為將鍋倒扣過來,和人們想象中的天差不多。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