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醫臣仕肝油怎麼樣正文

醫臣仕肝油怎麼樣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的老弊病!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堅持不出戰。諸葛亮派人送婦人的衣服給司馬懿,司馬懿還是拒絕出戰。

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軍中探問,司馬懿只是回問諸葛亮飲食、睡眠的瑣事。使者回答:“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並且處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親自批示;所吃的飯菜還不到幾升呢!”就在月底,諸葛亮死於軍中。

諸葛亮不會栽培人才且不善用人:諸葛亮器重馬谡;劉備臨終前告訴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你要仔細觀察他!”諸葛亮不以為然。228年,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在前,馬谡在後,結果被張郃大敗於街亭。220年,諸葛亮顧慮劉備的義子劉封個性剛猛,擔心往後不易控制,而叫劉備斬劉封。

諸葛亮掌權27年,特別是在223年劉備死後,不管朝中政事大小都交由諸葛亮判決。然而,二十多年中,諸葛亮並不能栽培出蜀國的人才來!蜀國人才凋零是很明顯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主將仍然是老將趙雲、黃忠等。連捧諸葛亮不留余力的《三國演義》都會露出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話來。栽培人才是領袖最重要的工作。

諸葛亮先求戰而後求勝,以蜀國單薄的軍力,從227年到234年,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強大的魏國。結果,司馬懿輕輕松松的不戰而屈服了蜀國的軍隊;諸葛亮卻勞民傷財,而最後是人亡國衰。

二、諸葛亮的道德觀不夠宏觀:

儒生所注重的道德是:

○治學要認真,要學好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處事要不怕艱難,鞠躬盡瘁,全力以赴,不能成功則成仁。

○處世要憂國憂民,忠君孝親。

○道德准則是立功、立德、立言的……

以這個道德標准去衡量諸葛亮,未出祁山,他已達到了立功、立德的境界。加上出師表慷慨激昂地表明鞠躬盡瘁的決心而在祁山以身殉國,諸葛亮便完成了立言的偉業!所以從儒家的道德標准去衡量,諸葛亮已是一個完人!

我卻有幾個問題要發問:諸葛亮以身殉國對蜀國有什麼幫助呢?諸葛亮是否有把握擊敗魏軍?為什麼硬著頭皮出祁山?諸葛亮當權27年為什麼培養不出蜀國的人才來?假如諸葛亮宏觀地一心一意為蜀國著想而不顧忌本身的道德形象,他應該怎麼做?

解答這一個個疑問,我只要稍微詳細一點敘述魯肅的生平,和諸葛亮做一個比較,一切便一目了然了。

魯肅的智慧

不細讀歷史,不會發覺魯肅的智慧,因為寫歷史的儒生不可能領悟到魯肅的智慧。三國演義裡的魯肅當然更是個呆直的老實人而已!其實,魯肅一點也不呆直!赤壁之戰勝利後,魯肅從前方回來,孫權親自去迎接他,然而魯肅並不表現得特別高興。這麼一來,孫權便不高興地責問他。魯肅答道:“假如我北上平定了天下回來,才值得高興啊!”

呂蒙死,孫權與陸遜詳論周瑜、魯肅及哭呂蒙時,他也曾批評魯肅好車大炮。光是這兩點便已經很形象地刻畫出一個抱負很大而一點也不呆直的人!

魯肅胸懷大志,眼光遠大,大智大勇,可以從資治通鑒的記載中看出來。

200年,魯肅向孫權分析天下局勢,和諸葛亮207年的隆中策一樣,建議“曹操不能除,為今之計只有保守江東以觀天下之禍吧。如果北方多事,可除黃祖,進伐劉表,將長江一帶占為已有,這就是王業的基礎了。”

208年,魯肅聽說劉表死,就向孫權建議要到荊州去說服劉備合作取荊州,共同對抗曹操。曹操用兵神速,魯肅只能在夏口合劉備的敗兵。

魯肅與劉備談論天下形勢,並說服劉備投靠孫權,接受孫權幕僚長的職務。

曹操從江陵順著江東直追下來。諸葛亮對劉備說:“情況緊張,請讓我向孫權求救。”於是與魯肅來見孫權。諸葛亮激將孫權,過後便不再在赤壁之戰中出現。其實直到210年周瑜病死,諸葛亮都沒有在《資治通鑒》裡出現過。

208年張昭等吳國郡僚害怕曹操水軍八十萬壓境而大多數都要投降。只有魯肅反對,並建議叫周瑜回來商量。周瑜以三萬水軍擊敗曹軍於赤壁。赤壁之戰剛過,周瑜表奏將魯肅的兵交給呂蒙統領。呂蒙稱贊魯肅:“魯肅有才略,況且遠近皆因仰慕他的威名前來,於大義上不可侵奪他的功勞。”

210年周瑜死前致信孫權推薦魯肅:“魯肅忠烈,處事謹慎,可以代瑜盡忠,如果將軍能夠采信臣的忠言,則死亦瞑目。”

孫權任命魯肅代替周瑜領兵。魯肅勸說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兩方聯合,共同抗曹,孫權答應了,這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215年記載,最初,周瑜、甘寧屢勸孫權取蜀地,孫權問劉備反響。劉備認為這不是好計:“劉璋和我同一宗室,你如果真要攻取蜀地,我只好披發入山,以求不失信於天下。”並派大軍阻擋吳軍。

劉備西攻劉璋時,孫權大罵:“狡猾的東西,竟然奸詐到這種地步!”等到劉備取得益州,孫權想討回荊州,劉備不還,而說:“等到孫權涼州平定,我才把荊州全部歸還。”劉備借荊州,有借沒還,並多次欺騙孫權,使得吳、蜀兩國鬧得很僵。三國鼎立的局面是怎麼維持的呢?當然是靠魯肅了!

215年資治通鑒這麼記載:劉備命關羽鎮守江陵,魯肅和關羽鄰界,關羽屢次起疑心,魯肅卻時常以友好的態度安撫他。

217年魯肅死。

表面上看來,魯肅除了會車大炮,心胸寬大,以及呂蒙、周瑜看得起他以外,他似乎表現平平。確實,魯肅沒有象諸葛亮那般親國親為,鞠躬盡瘁;魯肅也沒有像諸葛亮寫出師表那般慷慨言詞;魯肅更沒有諸葛亮在臨死前要求完成平天下的意願。

魯肅的平凡,正是魯肅的偉大!魯肅的大志是吳國有朝一日,平定天下。然而,魯肅當權的年代,魏國勢力強大,曹操更是個才華蓋世的領導人,面對這麼一個強大的對手魯肅應該怎麼做呢?

魯肅的策略是“先求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魯肅看到,雖然吳國在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然而由吳國單獨與曹操抗衡還是很難抵擋曹操左路從合肥攻建業,右邊從襄陽攻荊州的左右夾攻的。即使是吳國守得住,肯定再也沒有余力積極建設國家的經濟和軍力了。於是,魯肅必須借重劉備的才華,駐守荊州,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

魯肅帶兵17年,沒有真正打過一場仗,他到底在搞什麼鬼呢?

208年,呂蒙稱贊魯肅:“魯肅有才略,況且遠近皆因仰慕他威名前來。”這裡頭提出了一個答案:魯肅在搞軍事基礎建設工作啊!

217年魯肅死,219年呂蒙白衣渡江,殺了關羽;222年陸遜大敗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瓦解。

在這裡,我感興趣的倒不是魯肅制造三國鼎立局面的老話,我的興趣是吳國那麼強大的軍力是哪裡來的?我的答案是,當然是總司令魯肅練出來的。

魯肅和諸葛亮的作風不同。魯肅選擇由孫權右邊守建業;劉備左邊守荊州;自己卻積極練兵。魯肅的兵不是練來打蜀國的,而是要用來貫徹他平天下的大志的。不幸孫權和呂蒙眼光和胸襟都不如魯肅,於是打了兩場勝仗而輸了整個天下!

219年,孫權與陸遜評魯肅:“魯肅談帝王大略之業,這是他第一個長處。後來曹操趁著降劉琮的余威,聲稱要領數十萬大軍水陸路俱下。張昭、秦文說應該逆接曹操,魯肅就反駁說這樣做不行,勸我趕緊召來周瑜,讓他帶軍逆擊曹操,這是他的第二項長處。後來勸我借荊州給劉備,這是他的一項短處。”

首兩項是魯肅的長處,最後一項其實更是魯肅的長處啊!以積極的建設來制造一個更有利於完成理想的形勢,而不重視本身的偉大形象,這是魯肅的智;能克服自己,耐心地建設而不求出兵發揮本身的才華,這是魯肅的勇。

孫武說,會用兵的人戰勝而無盛名、無勇功,他所指的應該是魯肅這一類的將軍吧?比起魯肅來諸葛亮的道德實在是太個人化了,他的智慧也太微觀了。

歷史的借鑒

儒家的道德有兩個毛病:

一、不完整;

二、以個人為出發點,於是最後便淪入立功、立德、立言的死胡同裡去!

我對道德的看法是:治學要走出社會,然後從社會回頭看自己,這樣才能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並學習建設社會的能力;

處事要宏觀地了解和分析形勢,盡力發揮整體的力量來制造更有利的形勢;

處世必須以整體的利益為前提,但求制造一個對建設民主人類社會更有利的形勢而不求立德、立功、立言。

治國和用兵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除了要有社會道德也必須有解問題的方法。

宏觀的方法基本上是要掌握整體的形勢規律,發揮及培養群體的才華,建設制度和貫徹理想。通過積極的建設,你主動地加強了本身的力量,制造有利的形勢。

最有效果的斗爭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沒有消耗本身的實力而能保存本身高深莫測的形勢。在被動情況下不得已而必須斗爭,由必須先求不可勝而待敵之可勝。

諸葛亮在實踐上表現出他並不能充分掌握整體的形勢和規律,當然他最致命的缺點是不能發揮整體的才能。在民族英雄中,諸葛亮式的悲劇人物占了一個重要的位置。

我不否認,諸葛亮不怕艱難、鞠躬盡瘁的果敢精神。但是,像諸葛亮治國二十余年,當國勢衰微時則把責任往周圍人和天命上推得一干二淨,這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認為他們沒有建設國家的宏觀方法,而這正是民族當前的致命傷啊!

在中國歷史上,不乏思想宏觀,心胸寬大,眼光遠大,以建國為抱負的人物,李世民、劉邦、魯肅都是實例。這些人是否才應該是民族的典范?”


選我吧,我費了很大力氣找到的。
<ahref="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96/10/33/1214961033.4220730.jpg
"target="_blank"><imgsrc="
http://dl.zhishi.sina.com.cn/upload/96/10/33/1214961033.4220730.jpg
"border="0"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0.35)this.width=screen.width*0.40"></a>
 

上一页  [1] [2] 

種植牙如何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