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大中年間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後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丹陽丁卯橋村捨閒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諷。 許渾以登臨懷古見長。名篇如《鹹陽城東樓》、《金陵懷古》、《故洛城》、《凌□台》,追撫山河陳跡,俯仰古今興廢,頗有蒼涼悲慨之致。但往往限於傷今吊古,別無深意,讀多難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傷逝諸作,亦時有佳句,如“馬上折殘江北柳,舟中開盡嶺南花”(《暮宿東溪》),“兩巖花落夜風急,一徑草荒春雨多”(《鄭秀才東歸憑達家書》),都能在寫景中托寓情思,婉麗可諷。而意境淺狹,氣格卑弱,是其通病。 其詩現存500首左右,無一首古體。近體以五、七言律詩居多,圓穩工整,屬對精切,致有"聲律之熟,無如渾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的贊語。但也有人批評他“專對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說來,他的警句常出現在第二聯,如“溪雲初起日沉閣(一作“谷”),山雨欲來風滿樓”(《鹹陽城東樓》)、“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故洛城》),而到後半篇往往流於平沓,各首間句意也時見復出。他喜歡將律句三字尾的聲調改為“仄平仄”對“平仄平”,以顯示拗峭變化,為後人所仿效,稱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閣刻本及《四部叢刊》影印的影宋寫本。涵芬樓影印宋蜀刻本,題名《許用晦文集》,多拾遺2卷。《唐詩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則於正集2卷外,有續集1卷,續補1卷、集外遺詩1卷,較為完備。《全唐詩》析為11卷,有相當數量詩篇與杜牧及他人詩作重見互出。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內容】: 西風澹澹水悠悠 雪點絲飄帶雨愁 何限歸心倚前閤 綠蒲紅蓼練塘秋 【題目】:鹭鸶 【年代】:唐 【作者】:張祜 【作者簡介】: 張祜,:(約785—849?),字承吉,唐詩人,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初寓姑蘇,後至長安,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享年70歲。 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裡,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卻坎坷不達。他的為人和他的著作一樣,有其獨具的風格特點,縱情聲色,流連詩酒的同時,還任俠尚義,喜談兵劍,心存報國之志,希圖步入政壇,效力朝廷,一展抱負。在人際交往中,他因詩揚名,以酒會友,酬酢往業,結識了不少名流顯官。然而由於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於節度使,淪為下僚。有心報國,陳力無門,使他只好“幽棲日無事,痛飲讀離騷”,“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緣詩”。 張祜謝世後,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詩:“一代交游非不貴,五湖風月合教貧,魂應絕地為才鬼,名與遺篇在史臣”。 張祜詩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詩風沉靜渾厚,有隱逸之氣,但略顯不夠清新生動;吟詠的題材相當豐富(這裡面包括眾多寺廟的題作和有關各種樂器及鳥禽的詩詠等等)。代表作有《題金陵渡》、《雁門太守行》、《送蘇紹之歸嶺南》、《旅次石頭岸》、《隋宮懷古》、《從軍行》、《愛妾換馬》、《宮詞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聽筝》、《散花樓》、《悲納鐵》、《櫻桃》等,其中《題金陵渡》和《宮詞二首》流傳頗廣。集十卷,今編詩二卷(全唐詩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內容】: 深窺思不窮 揭趾淺沙中 一點山光淨 孤飛潭影空 暗棲松葉露 雙下蓼花風 好是滄波侶 垂絲趣亦同 【題目】:鹭鸶 【年代】:唐 【作者】:鄭谷 【作者簡介】: 鄭谷,字守愚。袁州區人。唐末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至都官郎中。鄭谷7歲能。父史,開成中(公元八三八年左右)為永州刺史,與侍郎司空圖同院,圖見而異之。光啟三年,(公元八八七年)舉進士第,授京兆鄂縣尉。遷右拾遺補阙。乾寧四年,(公元八九七年)為都官郎中,詩家因稱鄭都官。又嘗賦鹧鸪詩,流傳人口,因號鄭鹧鸪。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與許棠、任濤、張嫔。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號“芳林十哲”。僧齊己攜詩來谒,谷讀至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句,乃曰:“數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齊己不覺拜倒曰:“我一字師也”。後歸隱仰山書屋。卒於北巖別墅。谷嘗從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於雲陽道捨,編所作為雲台編三卷。歸,編宜陽集三卷,及撰國風正訣一卷,(新唐書志及唐才子傳)並傳於世前輩詩人司空圖稱許其"當為一代風騷主"。在晚唐,鄭谷詩名頗盛。列為"芳林十哲"之一。尤以《鹧鸪》詩傳誦廣遠,致有"鄭鹧鸪"之稱。成語"一字師"出自鄭谷逸事:鄭谷隱居仰山,詩僧齊已奉《早梅》詩求教。鄭谷將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中的"數枝"改為"一枝"。齊已當庭拜鄭谷為"一字師。”《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鹧鸪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晚唐期間,湖南一位自號衡岳沙門的詩曾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詩友鄭谷求教。詩中有一聯雲:“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看後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說罷就將“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聽他這麼一說,又見他這麼一改,深為佩服,“不覺下拜”,驚歎改用“一”字之妙,即稱鄭谷為“一字師”。從此,鄭谷這個“一字師”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廣為傳揚,有關史籍也先後載入,一直流傳至今。 鄭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雲台道捨”,故稱詩集為《雲台編》,一名《宜陽集》,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鄭谷的仕途順利,詩大多是詠物和表現士大夫的清高閒適,缺少社會內容,流傳下來的經典不多. 【內容】: 閒立春塘煙淡淡 靜眠寒葦雨飕飕 漁翁歸後汀沙晚 飛下灘頭更自由 【題目】:泛吳松江 【年代】:宋 【作者】:王禹偁 【作者簡介】: 王禹偁(954—1001),宋代詩人、散文家。字元之,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晚貶知黃州,世稱王黃州。出身貧寒。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登進士第,授成武縣(今屬山東)主簿,遷大理評事,次年,改任長洲(今江蘇蘇州)知縣。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召試,擢右拾遺並直史館。後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廬州尼姑道安誣告著名文字學家徐铉。當時禹偁任大理評事,執法為徐铉雪誣,又抗疏論道安誣告之罪,觸怒太宗,被貶為商州(今陝西商縣)團練副使。淳化四年移官解州(今屬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隨即召回。任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诰。 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學士,後以謗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貶知滁州(今安徽滁縣),次年改知揚州。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再召入都,復知制诰,上書提出“謹邊防”,“減冗兵,並冗吏”等事。與撰修《太祖實錄》,因直書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滿,又遭讒謗,於鹹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貶出京城,知黃州(今湖北黃岡),鹹平四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鹹平四年在蕲州卒,年四十八。《宋史》與《東都事略》有傳。 王禹偁自編《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叢刊》本。另有其曾孫王汾裒輯《小畜外集》,有清光緒年間孫星華刻本。近人徐規所著《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收集佚詩佚文多篇。 【內容】: 葦蓬疏薄漏斜陽, 半日孤吟未過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 時時翹足對船窗。 猶太教、伊斯蘭教創立之前,在阿拉伯半島就有禁食豬肉的習俗。由於阿拉伯半島氣候炎熱,且多為沙漠,不利於豬的生長和繁殖,所以當時阿拉伯半島上的閃米特人以牧羊、駝為主,不養豬。古埃及人也視豬為不潔和厭惡之物。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德在他的《歷史》一書中記載在埃及、中東的所見所聞:“在埃及人的眼裡,豚是一種不潔的畜類,如果一個人走路時偶然觸著了一只豚,他立刻要趕到河邊,穿著衣服跳到河裡去,即使牧豚的人是土著的埃及人,也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這說明古埃及人當時禁豬很嚴格,不但不吃豬肉,連摸、碰豬都不行,而且也討厭牧豬人。公元一世紀猶太教創立,為了適應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養豬的習俗,把禁食豬肉當作戒律寫進聖經。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為了消除頻繁的戰爭,促進在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統一,順應了當時阿拉伯地區禁食豬肉的習慣,吸收了猶太教《舊約全書》中有關禁食豬肉的戒律,並列入《古蘭經》中。《古蘭經》在強調禁食豬肉的時候,也說明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生命適當吃一點,真主是寬恕的。
唐宋時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到中國經商,把禁食豬肉的習俗帶到了中國。元代江南一帶聚居的回族已形成不吃豬肉的習慣。明代開始時,由於回族穆斯林建功立業,加上明武宗時,後宮娶了“白皙而美”的回族女子,對回族在一個時期內還比較親信,回族的風俗習慣也受到了尊重。但後來,回族在政治上受到壓迫,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也開始受到限制和歧視。清代,回民不吃豬肉的風俗習慣更是受到嘲弄和污蔑。統治階級在殘酷鎮壓西北回民起義後,為了區分出回民與漢民,以是否吃豬肉來檢驗,以致引起了更多回民的反抗與斗爭。
現在我國回族群眾不僅禁吃豬肉,而且還禁養豬,甚至從思想意識和感情上反感豬。有些回民見了豬就背轉過臉,有些嗅到豬肉味就惡心嘔吐,碰到賣豬肉的鋪子、飯館,就趕緊躲開。凡是做過豬肉的鍋、碗、盆、筷、案板等一律不用,也不去接觸。在萬不得已用時,要用火燒鍋,用滾開水燙碗、盆等。寧夏、甘肅等地的回民連“豬”字提也不提,對豬和豬皮制作的系列產品也很少用。如不用豬鬃、豬毛刷子,不用豬毛牙刷,不用豬油制作的肥皂、香皂。寧夏泾源、西吉、同心、吳忠,甘肅臨夏、平涼等許多回族聚居地的回族穆斯林連豬皮鞋、豬皮夾克也不穿,甚至的些屬豬相的人自稱屬黑,姓朱的因與豬諧音,也改為姓黑。(<回族風情>) 大肉即是豬肉,回族人認為豬當年救了他們的祖先,為了報答豬,所以他們不吃豬肉,並把豬供奉為自己的祖先,他們把豬視為自己的祖先哪有吃自己祖先的總之千萬不要再說什麼豬是回族的祖先之類的話了,如果碰到一個真正的回族人(尤其是我們這裡的回族聚集區)可能要被打的,我上中學的時候就有一個作家因為寫書時不了解情況引發了當地回族的抗議,後來坐牢了的。這中問題萬不可在回族人前說,在我的家鄉那裡,回族人特別欺負人,如果在那裡你問這問題,就可能引起民族糾紛了
回族在飲食方面中的禁忌
回族人在飲食方面有本民族的特色的禁忌。主要是禁食一些食物。如奇形怪狀、污穢不潔、性情凶惡、行為怪異的飛禽、猛獸及魚類,都屬於禁食范圍。
禽類:吃谷物、有嗉子、似雞嘴的可以吃。如雞、鴨、鵝、鹌鹑、鴿、麻雀、大雁等。似鷹嘴、食肉的則不能吃,如老鷹、枭、骛、禿鹫、烏鴉、喜鵲、啄木鳥等。
獸類:反刍(倒嚼)、有四蹄、蹄分兩半、性情馴善的可食。如牛、羊、駱駝、鹿等。反之則不可以,如豬、狗、貓、虎、豹、狼、獅、鼠、蛇、驢、馬、騾、狗及猴、熊、象等。
魚類:腹下有鳍,身上有鱗,脊上有刺,有頭尾的,如鯉魚、鲢魚、鲫魚、草魚、黃花魚、帶魚等可以食用。不能食用的有鯨魚、鲨魚、青蛙、烏龜、海豚、海豹、海狗、海獅等,還有“象魚不是魚、叫魚不是魚”的也在禁忌之列,如泥鳅,甲魚等。
另外,回族人多數不食用家兔,而野兔則可以。據說是因為家兔從懷孕到產崽的周期為一個月,而且母家兔在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