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同用,動物內髒裡頭,特別像肝髒裡頭含有鐵含有鋅,這些化學物質在酸楂的酸性當中也容易起反應,影響吸收,所以酸楂跟動物的肝髒最好不要同煮。 一年中最冷的時間是在小寒階段,這個時期,雖是寒冷,但陽氣也在緩慢的積攢、上升,飲食上是個進補的大好時節。但切不要貪戀膩厚、辛辣的食品。氣候干燥寒冷,貪戀膩厚食物,很容易長出小痘痘。這一時段還是以補氣潤躁為主。下面介紹幾道菜供大家參考。
1、山藥羊肉湯。一斤羊肉,3兩山藥,羊肉切塊焯去血水,山藥片與羊肉一起入清水鍋,加入蔥、姜、料酒、胡椒、鹽一起煮,開鍋後改成文火炖爛即可。補脾胃,益肺腎。 2、強腎狗肉湯。狗肉一斤,菟絲子少許,附子少許,狗肉切塊,入水焯透,姜切片,蔥切段,狗肉與姜如果同炒,加料就炝鍋,然後倒入砂鍋中,菟絲子、附子用包包好放入,加清湯、蔥、味精、鹽,大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炖兩個小時即可。暖脾胃,溫腎陽。 3、素炒三絲。三絲即是水發冬菇絲、胡蘿卜絲、青椒絲。鍋內熱炒,加入料酒、糖煸炒片刻,然後加鮮湯、鹽,湯滾後加入味精,水澱粉勾芡,淋上香油即可。健脾化滯,潤燥。 4、椰菜肉片。椰菜就是圓白菜,切條,豬肉剁成茸,用料酒、鹽、澱粉腌一下,鍋下油,椰菜入鍋炒,加少許水至八成熟盛起,再用油鍋爆香蒜茸放豬肉茸燒熟,椰菜再入鍋炒熟,加入味精即可。美容,預防粉刺。 5、黨參蓮花雞湯。對月經不調的女子和腎氣不足的男子均有調養作用。黨參15克,峨參1.5克,雪蓮花3克,薏米100克,母雞1000克,生姜、蔥白適量。中藥洗淨切段裝入袋,薏米洗淨也裝袋。母雞洗淨去內髒,入鍋加水,放入藥袋、蔥姜、薏米袋,大火燒開,改小火炖熟。撈出雞切塊,薏米放入碗中,加入雞湯用鹽調味即可。 小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小寒時,太陽運行到黃經285度,時值公歷1月6日左右(1月5日~7日)。小寒之後,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俗話說,冷氣積久而寒。此時,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
氣候觀測資料表明,我國大部地區從“小寒”到“大寒”節氣這一時段的氣溫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凍作一團”及“街上走走,金錢丟手”等古代民間諺語,都是形容這一時節的寒冷。由於氣溫很低,小麥、果樹、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凍寒。
為什麼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這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於小寒還處於“二九”的最後幾天裡,小寒過幾天後,才進入“三九”,並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位於小寒節氣之後的大寒,處於“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並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成為大寒。
冬至是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侯,那為什麼最冷的節氣不是冬至而是小寒到大寒呢?我們知道,一個地方氣溫的高低與太陽光的直射、斜射有關。太陽光直射時,地面上接受的光熱多,斜射時,地面接受的光熱就要少,這是主要原因;其次,斜射時,光線通過空氣層的路程要比直射時長得多,沿途中消耗的光熱就要多,地面上接受的光熱也就少了。冬天,對於北半球,太陽光是斜射的,所以各地天氣都比較冷。太陽斜射最嚴重的一天是冬至,這樣說來,冬至應該最冷?其實不然,最低氣溫卻是出現在冬至後一個月左右的小寒和大寒期間。這是因為,冬至過後,太陽光的直射點雖北移,但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直射點仍然位於南半球,我國大部地區白天的熱量收入還是頂不住夜間向外放熱的散失,所以溫度就會繼續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熱量趨於相等為止。這類似於一天中最高溫度不是出現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點左右的原因。至於小寒和大寒節氣哪個更冷?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歷史資料統計表明:不同地點、不同年份情況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北方大寒節氣的平均最低氣溫要低於小寒節氣的平均最低氣溫;南方則反之。
小寒中的三候,其物候反映分別是:“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在候鳥中,一候,陽氣已動,大雁開始向北遷移,但還不是遷移到我國的最北方,只是離開了南方最熱的地方;二候,喜鵲此時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到了三候,野雞也感到了陽氣的滋長而鳴叫。(中國天氣網)
一、小寒節氣特點
當太陽黃經達285度時,小寒節氣開始。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小寒節氣,東亞大槽發展得最為強大和穩定,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也達到最為強大且穩定,西風槽脊尺度達到最大,並配合最強的西風強度。小寒節氣冷空氣降溫過程頻繁,但達到寒潮標准的並不多。
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少數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們記憶猶新的1975年冬,氣溫最低的節氣竟是大雪哩!
我國南方地區冬暖顯著,隆冬1月,霜雪交侵,常有冰凍,最低氣溫在零下10℃左右。而華南北部最低氣溫卻很少低於零下5℃,華南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不多見。我國隆冬最冷的地區是黑龍江北部,最低氣溫在可達零下40℃左右,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低海拔河谷地帶,則是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氣溫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現0℃以下的低溫。加之逆溫效應十分顯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熱帶水果能夠良好生長。
[page] 華南冬季最低氣溫不低,有利於生產,也適宜發展多種經營。“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柑桔,生長一般要求最低氣溫不低於零下5℃、年溫高於15℃,華南內絕大多數地區都能滿足,副熱帶植物也幾乎應有盡有。只所以如此,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應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不過天氣並不完全靠節氣掌控,小寒冷不冷,關鍵還要看冷空氣的聲勢大不大。昨日的氣溫還算給小寒“面子”,北方該冷的大部分地區氣溫卻並沒有陡降,可昨日南方部分城市氣溫卻是達到了零下幾度。
小寒節氣,人們還要注意氣象台對強冷空氣的預報,預防大風降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的影響,注意防寒防凍。
二、節氣諺語
小寒正處三九前後,其嚴寒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各地流行的氣象諺語,可做佐證。如華北一帶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說法,江南一帶是“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每年的大寒小寒雖說寒冷,但寒冷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這往往預示大寒要冷,廣西群眾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諺語。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意思就是如果小寒那一天天氣晴暖,則預兆春天時天氣將會比較寒冷。
根據小寒的冷暖情況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不少。如“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驚蟄暖”等。
根據小寒節氣陰雨(雪)情況,預示未來天氣的諺語有:“小寒濛濛雨,雨水還凍秧”、“小寒雨濛濛,雨水驚蟄凍死秧”。
群眾在多年的實踐中,也總結了小寒大寒與小暑大暑的天氣對應關系。如湖南的“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開裂”,山東的“小寒無雨,小暑必旱”等。
三、飲食習俗
進入小寒節氣,也已進入數九寒天,飲食以冬季進補為主。冬季干冷的時候,醫學專家提醒人們注意冬日養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養腎防寒”:要補血、補氣、補陰、補陽。民諺也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足見冬日養生進補的重要性。俗語“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是一種補,而民俗中在冬日有適當多吃點羊肉、狗肉的習慣,也是一種補。但不要千篇一律,本著缺什麼補什麼,順其自然為好。因此,一定要注意,千萬別貪戀油膩、辛辣的食品,應以補氣潤燥為主。
當然,民諺也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冬日養生最為重要的還是加強身體鍛煉,多進行戶外活動。專家們提倡,要根據各自的身體情況適當進行一些體育活動,特別是在陽光出來時鍛煉為佳。強身健體,增強御寒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養生途徑。
南京、廣東的小寒風俗
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著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近年來,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食俗。[page]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季節裡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著牆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則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
廣東: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適合於小寒食用的食療方
人們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而“三九天”就在小寒的節氣內,所以說小寒是全年最冷的節氣。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從飲食養生的角度講,要特別注意在日常飲食中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以補益身體,防御寒冷氣候對人體的侵襲。日常食物中屬於熱性的食物主要有鳟魚、辣椒、肉桂、花椒等;屬於溫性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刀豆、韭菜、茴香、香菜、荠菜、蘆筍、芥菜、南瓜、生姜、蔥、大蒜、杏子、桃子、大棗、桂圓、荔枝、木瓜、櫻桃、石榴、烏梅、香椽、佛手、栗子、核桃仁、杏仁、羊肉、豬肝、豬肚、火腿、狗肉、雞肉、羊乳、鵝蛋、鳝魚、鳙魚、鲢魚、蝦、海參、淡菜、蚶、酒等。特別要提出的是,小寒時節正是吃麻辣火鍋、紅焖羊肉的好時節。下面介紹幾個適合於小寒食用的食療方: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將羊肉洗淨,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姜、黃酒及調料,炖煮1~2小時,食肉喝湯。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適用於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怕冷的人群。
羊腎紅參粥:鹿腎(或羊腎)1只,紅參3克,大米100克,調料少許。將羊腎切開,剔去內部白筋,切為碎末,紅參打為碎末,大米洗淨,加入適量水及調料,煮1小時食用。有益氣壯陽、填精補髓的作用,適用於虛弱無力、腰膝酸軟、畏寒怕冷、耳聾耳鳴、性功能減退等腎陽不足的人群。
胡桃仁餅:胡桃仁(或核桃仁)50克,面粉250克,白糖少許,將胡桃仁打為碎末,與面粉混合在一起,加水適量,攪拌均勻,烙為薄餅食用。有補腎御寒、潤腸通便的作用,適用於腎虛腰痛腿軟、畏寒怕冷、大便干結等肺腎兩虛的人群。
小寒養生因人而異
祖國醫學認為,寒為冬季的主氣,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寒主收引凝滯。所以,雖然小寒養生包括的內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則仍是《黃帝內經》中的那一句格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日萬物斂藏,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五髒。冬季時節,腎的機能強健,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所以冬日養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養腎防寒”。
雖然此時節是“進補”的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