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什麼是精神分析咨詢法正文

什麼是精神分析咨詢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一)基本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觀點也稱為心理動力學觀點,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創立。精神分析學說大致可以概括為五個觀點:即分區觀點、結構觀點、動力觀點、發展觀點和適應觀點。
精神分析的分區觀點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分為無意識和意識兩大層次,其中意識包括前意識。無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深層結構,包括原始沖動和本能以及其他欲望,這些內容因為同社會道德准則相悖,因而無法直接得,到滿足,它們被擠出意識之外,被壓抑到無意識中。無意識裡的內容並不是被動的、僵死的,而是積極活動著,時刻尋求滿足。前意識是介於無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一個邊緣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經由回憶而進入意識的經驗所構成,其功能是在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從事警戒任務;它不允許無意識的本能沖動到達意識中去。意識則是心理結構的表層,它面向外部世界,是與對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有關的心理結構部分。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這就是結構觀點。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結構部分稱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結構,是人格中的一個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樂原則,要求毫無掩蓋與約束地尋找直接的肉體快感,以滿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遲誤了就會出現煩擾和焦慮。根據現實原則而起作用的人格結構部分稱為自我。自我是通過與現實外界環境的接觸,通過後天的學習使本我的一部分獲得了特殊的發展。自我是本我與外界關系的調節者,對外界的調節功能是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圍環境,並將經驗消化、儲存;對本我的功能是指揮它,決定對它的各種要求是否允許其獲得滿足。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結構部分稱為超我。從種族發展來看,超我來自於原始人,這是人類所特有的。從個體發展來看,超我在較大程度上依賴於父母的影響。一旦超我形成以後,自我就要同時協調和滿足本我、超我和現實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說,在使本我(即本能沖動和欲望)要求獲得滿足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外界環境是否允許,還要考慮超我是否認可。
這樣,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就可以從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間的人格動力關系中得以闡明。弗洛伊德還認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所占據的意識水平是不同的。它們的相互關系就構成人的復雜的人格動力結構。一個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穩、順利和有效,就必須依賴這三種力量維持平衡;否則就會導致心理的失常。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異常有其生物基礎。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動機來源在於心理能量,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驅力和本能。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動力觀點。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兩大類基本的驅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護有關的驅力,包括饑、渴及其他與生存有關的生理需要,它們是使個體生存所必須滿足的。(2)性愛的驅力,同性欲望和種系的繁衍有關。弗洛伊德更看中性欲望,並把這個概念極大地擴展為既包括性欲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樂或與他人進行身體接觸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叫作裡比多(libido),認為這是驅使人尋求各種感官快樂的心理能量。以上兩類驅力都叫做“生本能”,與個體或種系的生存有關。後來,弗洛伊德又提出“死本能”的概念。所謂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驅動去攻擊、侵略等的行為本性。
弗洛伊德理論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他的心理性欲發展學說,即發展觀點。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所代表的無意識沖動的滿足,總要通過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或區域的快感來實現,而這個區域在個體發展的不同時期是不同的,這就形成了人格乃至整個心理的發展階段。
性心理發展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或時期):(1)包括口欲期(0~1歲左右),其快樂來源為,唇、口、手指頭指頭。在長牙以後,快樂來自咬牙。(2)肛欲期(l-3歲),其快樂來源為:忍受和排糞便,肌緊張的控制。(3)兒童期性欲,包括戀母期及生殖器期,(年齡在3-6歲),其快樂來源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戀母或戀父。(4)潛伏期,潛伏期從七、八歲左右開始一直到青春期前,兒童進入潛伏期,這時兒童不對性感興趣,也不再通過定位於軀體的某一部位而獲得快感。這時,兒童的興趣轉向外部,注意發展各種為應付環境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也正是兒童進入初等教育的時期。(5)生殖期,逐漸轉向異性。這一階段起於青春期貫穿於整個成年期。
弗洛伊德認為在性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順利地進行,如停留在某一階段上或遇到挫折而從高級階段倒退到低級階段,都可能造成行為的異常。因此,這就成為各種神經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焦慮和自我防御機制是精神分析適應觀點的重要概念。焦慮可分為現實性焦慮、道德性焦慮、神經症性焦慮。所謂自我防御機制是指人格結構中的自我在本我的欲望壓力和現實的要求之間,逐漸形成的一種功能,是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用一定的方式調整欲望與現實的關系,使自己可以接受而不致引起情緒上的嚴重痛苦和焦慮。不論是正常人或神經症病人及精神病人,都使用自我防御機制。在一般情況下,使用得當可免除內心痛苦以適應現實,但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過分時,雖然沖突和挫折引起的內心焦慮不被感覺到,但卻以症狀的形式表示出來而形成疾病。包括壓抑、投射、置換、反向、合理化、升華、轉移等。
(二)對心理咨詢與治療的認識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症狀是神經症性沖突的結果,它是經過化裝的,背後必有無意識的症結。因此,精神分析咨詢與治療著重在尋找症狀背後的無意識動機,使之意識化。即通過分析治療使求助者自己意識到其無意識中的症結所在,產生意識層次的領悟(insight),使無意識的心理過程轉變為意識的,使求助者真正了解症狀的真實意義,便可使症狀消失。
經典精神分析的方法有自由聯想、釋夢、克服阻抗、移情分析、解釋和修通。
1.自由聯想
自由聯想法是弗洛伊德1895年創立的。他讓求助者很舒適地躺著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頭腦中所顯現的)一切都講出來,不論其如何微不足道、甚至荒誕不經,都要如實報告出來。精神分析家的工作在於對求助者所報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釋,直到從中找出求助者無意識之中的矛盾沖突,即病的起因為止。在弗洛伊德看來,浮現在腦海中的任何東西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一定因果關系的,具有動力學意義,借此可發掘出無意識之中的症結所在。
2.釋夢
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夢的解釋》一書。他在給神經症求助者治療時發現夢的內容與被壓抑的無意識幻想有著某種聯系。夢是有意義的心理現象,夢是人願望的迂回的滿足。在夢中所出現的幾乎所有物體都具有象征性。夢的工作就是通過凝縮、置換、仿同和再修飾,把原本雜亂無章的東西加工整合為夢境,這就是夢者能回憶起來的顯夢。顯夢的背後是隱夢,隱夢的思想,夢者是不知道的,要經過精神分析家的分析和解釋才能了解。對夢的解釋和分析就是要把顯夢的重重化裝層層揭開,由顯相尋求其隱義。
3.克服阻抗
這是指求助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回避某些敏感話題,有意無意地使咨詢治療重心偏移,以否定咨詢師的分析,抵制咨詢師的解釋。有意識的阻抗可能是求助者怕咨詢師對自己產生壞印象,或擔心說錯話,或對咨詢師還不能信任,這種情況經咨詢師說服即可消除阻抗。無意識的阻抗則表現為對治療的阻抗,而求助者自己則並不能意識也不會承認。求助者往往口頭上表示迫切希望早日完成咨詢與治療,但行動上卻並不積極熱心。例如求助者可能表現為不願更改其某種行為,即使這種行為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痛苦。求助者也可能很難正視和討論他的創傷性體驗,或尋找其他話題。在自由聯想過程中,求助者還會表現出很難回憶起一些與症狀相關的重要事件及線索。
 

孕婦能塗變色唇膏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