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青魚怎麼做最好吃?正文

青魚怎麼做最好吃?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的胴體沿脊骨背開成兩條魚片(一條帶脊骨,一條不帶脊骨)。如魚大片闊,可再分別剖出二條肚肉,再與魚塊同樣加工。若腹腔內側發現有印膽(淡水凍魚常易發生印膽),應用刀除去。接著將魚片橫斜切成皮面1~2厘米左右(魚塊厚度)的斜刀塊,做到魚塊的厚薄均勻,大小一致,使成品美觀。

4.浸漬:魚塊切好後須及時進行浸漬。浸漬的目的是調制成品的鹹味,增加成品的色澤。浸漬的主要配料是紅醬油和精鹽。並可酌情加些黃酒和姜蔥汁等,以減少魚腥味,增進成品的風味。浸漬的配料用量和時間須根據原料魚的品種、鮮度、開塊厚度、季節溫度、各地口味和習慣等因素,靈活掌握。將紅醬油、精鹽、黃酒、蔥、姜汁攪拌均勻後,浸漬2~4小時,然後撈出瀝干。

5.油炸:浸汁後瀝干的魚塊,及時進行油炸。一般采用植物油為佳,油鍋火要旺,溫度要高,但不要太高,嚴防魚塊表面炸老、炸焦,一般控制在180℃左右。每次魚塊的投炸量約為用油量的10%左右。油炸時,待魚塊上浮後隨即翻動抖散,以防魚塊粘連。炸至魚塊堅實,呈棕色或棕褐色為止,約需3~5分鐘。

6.調味:油炸好的魚塊,撈出瀝油片刻,趁熱浸入調味液中約5分鐘左右,撈出瀝湯。調味液的配制,根據需用量,取一定的茴香、桂皮和洗淨的姜蔥,加水煮開後繼續用小火煨煮1小時左右。取湯液,加入白砂糖煮開溶化,然後再加黃酒、味精等攪勻備用。此液可連續使用。但應經常增加新液。必要時還可配入適量的醬色。若需加工熏制上色的熏魚,可將調味瀝干後的魚塊,再進行適當煙熏。

7.冷卻包裝:經調味後的魚塊,瀝干後放在通風處冷卻涼透。
 
中文名:青魚
中文別名:鲭、青鲩、烏青、螺蛳青、黑鲩、烏鲩、黑鲭、烏鲭、銅青、青棒、五侯青等
拉丁文學名:mylopharyngodonpiceus
英文名:blackcarp
[編輯本段]分類地位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輻鳍魚綱actinopterygii
目:鯉形目cypriniformes
科:鯉科cyprinidae
屬:青魚屬mylopharyngodon
種:青魚m.piceus
[編輯本段]外形特征
體長,略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無腹稜。頭部稍平扁,尾部側扁。口端位,呈弧形。上颌稍長於下颌。無須。下咽齒1行,呈臼齒狀,咀嚼面光滑,無槽紋。背鳍和臀鳍無硬刺,背鳍與腹鳍相對。體背及體側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均呈灰黑色。
體圓筒形。腹部平圓,無腹稜。尾部稍側扁。吻鈍,但較草魚尖突。上颌骨後端伸達眼前緣下方。眼間隔約為眼徑的3.5倍。鰓耙15~21個,短小,乳突狀。咽齒一行,4(5)/5(4),左右一般不對稱,齒面寬大,臼狀。鱗大,圓形。側線鱗39~45。體青黑色,背部更深;各鳍灰黑色,偶鳍尤深。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青魚主要分布於我國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長江以北較稀少;它是長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裡的重要漁業資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養殖對象,為我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由於青魚易於飼養,近年來被引種至美國南方。但是,據稱青魚在美國的繁殖已經越出了特定的養魚場,在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俄亥俄河和雷德河中均有發現。已成為美國漁業大害,當地政府甚至出價100美元一條懸賞捕捉青魚。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青魚習性不活潑,通常棲息在水的中下層,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為主,亦捕食蝦和昆蟲幼蟲。,在魚苗階段,則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青魚生長迅速,個體較大,成魚最大的最大個體可達70千克。
青魚棲息的水層很低,一般不游近水面。多集中在食物豐富的江河彎道和沿江湖泊中攝食肥育,在深水處越冬。行動有力,不易捕捉。耗氧狀況與草魚接近,水中溶氧量低於1.6毫克/升時呼吸受到抑制,低至0.6毫克/升時開始窒息死亡。在0.5~40℃水溫范圍內都能存活。繁殖與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2~28℃。喜微鹼性清瘦水質。主要攝食螺、蚬、幼蚌等貝類,兼食少量水生昆蟲和節肢動物。日攝食量通常為體重的40%左右,環境條件適宜時可達60~70%。仔魚體長7~9毫米時進入混合性營養期,此時一面繼續利用自身的卵黃,一面開始攝食輪蟲和無節幼蟲;10~12毫米時,攝食枝角類、桡足類和搖蚊幼蟲;體長達30毫米左右時食性漸漸分化,開始攝食小螺類。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生長快,2-3冬齡可達3-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70公斤,長江中常見的個體重約15-20公斤。性成熟為4-5齡。4-7月在江河干流流速較高的場所繁殖,生殖後常集中於江河灣道及通江湖泊中肥育,冬季在深水處越冬。
長江青魚首次成熟的年齡為3~6齡,一般為4~5齡,雄魚提早1~2齡。雌魚成熟個體一般長約1米,重約15千克。雄魚成熟個體一般長約900毫米,重約11千克。繁殖季節為5~7月。江河水的一般性上漲即能刺激其產卵。產卵活動較分散,延續時間較長。產卵場分布於長江重慶至道士袱江段,支流漢水、湘江中也有,但規模不大。絕對懷卵量每千克體重平均為10萬粒(成熟系數14%左右);經人工催產每千克體重約可獲卵5萬粒。卵漂流性,卵膜透明,卵徑1.5~1.7毫米,吸水膨脹後可達5.0~7.0毫米。精子排入淡水後一般只在1分鐘內具有受精能力。胚胎發育適溫18~30℃,最適溫度26℃±1℃,低於17℃或高於30℃就會引起發育停滯或畸形。在水溫為21~24℃時約35小時孵出仔魚。初孵仔魚淡黃色,長6.4~7.4毫米,略彎曲。青魚苗在卵黃囊消失和鳔出現後,其頭、背呈現“垲”狀黑色花紋。生殖期間,雄魚的胸鳍內側、鰓蓋及頭部出現珠星,雌魚的胸鳍則光滑無珠星。
青魚在“四大家魚”中生長最快。江西湖口青魚生長以1~4齡最快,5~6齡時平均每年增重3.7千克以上。雄魚年增重比雌魚平均少1千克左右。
[編輯本段]垂釣方法
青魚是近底層魚類,與鯉魚接近同層偏上。大多生活在中下層極少上浮到水面。為肉食性魚類主食螺蛳、蚬子也食藻類、水生植物。人工飼養大都以豆餅、豆渣、各種糟為主。
野環境中的青魚,大都生活在江湖河泊和水庫中,北京水域比較少。大多為人工飼養。
釣具的選擇:青魚為大型魚類,因此野釣青魚時最好再置備一付釣竿備用,以防釣到大青魚時,以備在魚線即將被拉完時,換上另一付海竿。
為此垂釣青魚時,應選用3.6米以上硬調海竿,釣輪也應選用大型輪,儲線應在200米以上,線徑應在0.45--0.5毫米。如使用二用竿,竿長在5米以上為好。
釣鉤,可用單鉤、雙鉤選用大型短柄鉤如伊勢尼11--12號或鯉17--18號鉤。若用組鉤則可選伊勢尼516和丸袖形。而在池溏垂釣,則選用5--6米中硬手竿,線0.3--0.35,鉤丸袖形716號足可應對。
釣飼選擇:青魚最喜食田螺、蚬、幼蚌、小蝦、蚯蚓,但最喜食田螺。也吃玉米面制品和煮熟山芋。以田螺肉為最佳釣餌,p1.將田螺去皮一個個穿在鉤上,裝滿為止。p2.將田螺砸碎裝鉤。
釣點選擇:青魚大都生活在中底層,喜有泥底水域覓食。因此在螺蛳多的水域都可作為釣點。在挺水植物附近水底有礫石,都是不錯位置。每當夏秋二季也常到淺水處覓食,尤其在清晨和傍晚、常可看到覓食泛起的泡沫,也是不錯的釣點。
釣法:
p1.手竿,二用竿浮漂底釣。其釣法同釣鯉魚一樣,可用單鉤也可用雙鉤,葷餌、素餌皆可。裝鉤時將鉤整個鉤埋入食內,又不同於鯉魚,青魚為吞食性魚類,會整個將鉤餌吞入。因此漂的動作,形同黑魚漂突然直入水中。
p2.海竿不裝浮漂底釣。與釣鯉魚相同、可用組鉤或一餌雙鉤,采用墜下鉤的組合。以組鉤垂釣以玉米面和山竽為主,用田螺最好采用雙鉤。青魚吃鉤時,竿尖不會猛然下彎速度很慢,又不同於鯉魚。無論是組鉤還是雙鉤,大都被同時被吞入。釣到大青魚時最明顯特征,仿佛是鉤掛底以後再開始向深水游動。速度也很慢非常難以控制,如前所述近300米、0.4毫米線只能放完為止,因此必須強調另用備用竿按:接線法遛魚。
[編輯本段]養殖技術
中國歷來將青魚與鲢、鳙和草魚等混養,成為中國池塘養魚的主要方式。由於主要攝食螺類,有限的餌料資源影響了青魚養殖的發展。現采用人工配合餌料已獲初步成效。餌料中蛋白質應含28~41%,視生長的不同階段增減。當年青魚易患出血症,2齡魚多發腸炎,孢子蟲病和爛鰓病也很常見。自然生長的青魚在長江中下游一些地區也有較重要經濟價值。
青魚池塘養殖技術
一、池塘條件
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無污染源,通風向陽,交通便利為好。水質良好,透明度30-40cm。
魚池要求:
魚池類別面積m2水深m底質淤泥厚度清塘
魚苗池667-25001-1.5平坦土壤<20cm15天前清塘
1齡池2000-40001.5-2<30cm
2齡池3500-50001.8-2.2<40cm
成魚池5000-100002-2.5<40cm
魚種培育和成魚養殖池中,應劃定食場(或搭建食台),食場要求平坦,無淤泥,並常年保持清潔衛生。
二、魚苗培育
放苗前5-7天施綠肥6000-7000kg/公頃或糞肥3000-4000kg/公頃,有機肥應發酵、腐熟、並用1-2%石灰消毒,施肥2-3天後將水加深至0.5米,5天後加深至0.6-0.7米,進水時要用密網過濾。
三、魚苗放養
選擇晴好天氣的上風處,投放出膜5-7天的水花,放養密度100-150萬尾/公頃,注意溫差不超過2℃。
四、飼養管理
第1-10天豆漿,其中前5天30kg/公頃,後5天40kg/公頃,10天後酌情增加,每天2次,全池潑灑均勻。每隔5-7天加水15-20cm,到夏花出池加至1.3-1.5米水深。根據培育池的水質,適量施用追肥。魚苗經25天左右的培育而成為夏花魚種就應稀疏分池,出池前要進行2-3次密集鍛煉。
五、1齡魚種培育
放養時間是夏至以前,青魚8-10萬尾/公頃,鳙魚1.8-2萬尾/公頃,鲫魚0.5萬尾/公頃。
先用少量精料引誘青魚到食台,然後每天喂豆餅漿2次,2-3kg/次.萬尾,5cm後混投菜餅,7cm後改投浸泡的菜餅或豆餅,10cm後混投軋碎的螺蚬,開始30kg/萬尾,後逐步增多。
投餌時實行“四定”。定點:投喂場食台或食場;定時:每天2次,上午8-9時,下午2-3時;定質: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給予優質新鮮的餌料;定量:每次投喂以1.5小時吃完為准,每月投喂量占總投喂量的比例:6月4%,7月15%,8月23%,9月25%,10月15%,11月10%,12月4%,1-3月4%。食場經常清掃、消毒,保持衛生。經常注水,控制肥度適度,溶氧充足。每天早晚巡塘2次,仔細觀測,根據情況安排生產,發現病害及時治療。做好生產記錄。當溫度降至10-5℃時,就應出池、並塘、重新放養。冬放密度25g/m3,定期換水,少量投喂,保持安靜,保持水深1.8-2米。
六、2、3齡魚種的培育
2齡青魚種:1.5-1.8/萬尾/公頃,鲢鳙魚0.3萬尾/公頃,草魚300尾/公頃,鲫魚3000尾/公頃。
3齡青魚種:5800-6200尾/公頃,鲢鳙魚0.3萬尾/公頃,草魚300尾/公頃,鲫魚3000尾/公頃。
投喂以動物性餌料為主,植物性餌料為輔,也可投喂配合餌料,餌料要新鮮。在春、秋高發病季節適當增加易消化食物,食場面積應大些。保持水質清新,常用藥物消毒食場或用藥餌防治腸炎。
七、成魚養殖
1.養殖方式:青魚過池1500-1700尾/kg,鲢、鲫、草放養同過池培育。
2.飼養管理:每10天注水一次,保持水深2m。
3.其它生產措施參照魚種培育。
八、魚病防治
魚種放養前嚴格消毒,下塘後用1g/m3晶體敵百蟲全池潑灑一次,後定期用生石灰25ppm、漂白粉1ppm等消毒,定期投喂預防腸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收養孩子如何開單位證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