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話要用稍微熱一點的水,40度左右,孩子洗澡的水溫是37-40度,這還因人而已! 有的人要比正常人的洗澡水溫要偏高些才覺得舒服,而有的人則相反。如果是先給孩子洗澡,用手去感覺時沒有感覺到燙,成年人感覺是溫溫的,而小孩可能就偏燙了。
洗澡水的溫度與體溫接近為宜,即35—37度,若水溫過高,會使全身表皮血管擴張,心腦血流量減少,發生缺氧。夏季洗冷水澡要適度。洗澡水過冷會使皮膚毛孔突然緊閉,血管驟縮體內的熱量散發不出來。尤其在炎熱的夜晚,洗冷水澡後常會使人感到四肢無力,肩、膝酸痛和腹痛,甚至可成為關節炎及慢性胃腸疾病的誘發因素。一般夏季洗冷水澡的水溫不低於10度為好。 夏天運動完了難免一身汗水,許多人喜歡在這個時候沖個冷水澡,感覺很痛快,可運動專家提示:夏天做完運動,尤其是渾身大汗時,熱水澡比冷水澡要好。 孕婦洗澡時的水溫更要注意不要太高,以防發生胎兒缺氧,影響胎兒發育。
絕大多數人會覺得41--43度最舒服. 大人洗澡你自已感覺水有點點熱就可以了,如果是嬰兒那就是36----40度。超市有這種溫度計賣的, 寒冬時節,在許多人看來,能夠洗一個熱騰騰的熱水澡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但是,如果水溫太熱,不僅讓心髒產生高負荷,而且皮膚會變得異常干燥,毛細血管也會爆裂。
專家糾錯:冬天洗澡是有很多講究的,首先是水溫,冬天洗澡適宜的水溫為37℃到42℃,也就是比人體體溫高3℃即可。而且,冬天洗澡要從腳開始洗,因為冬天皮膚溫度比洗澡水溫度低,而冬天用的洗澡水溫度又比夏天高,突然而來的熱水會讓心髒承受過大的負荷。另外,洗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
科學洗澡益健康
不會科學的洗澡,也會給身體健康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洗澡究竟有哪些科學的要求呢? 1.飯前餐後不洗澡:飯前胃內食物已排空,這時人體的血糖低於正常水平,如果在飯前饑餓時洗澡,容易發生低血糖頭昏,甚至暈厥昏倒;飯後立即洗澡會使肌表血管擴張,血液充盈於體表,而胃腸道血液減少,消化液分泌受到抑制而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我國民間早就有“飽不洗,饑不浴”的說法。 2.水溫不宜過高過低:洗澡水的溫度超過正常的體溫,即37℃,稱為熱水浴;低於人體的溫度,高於皮膚的溫度,即33℃,叫做溫水浴。水溫在34℃-36℃,利於去垢止癢;37℃-39℃,利於消除疲勞;40℃-45℃能舒筋活血,發汗鎮痛。洗澡水的溫度可因時制宜,例如冬天可選擇熱水浴,夏天可選用溫水浴。如果浴水過燙,溫度太高,不僅會損傷皮膚,還會使皮膚表面血管擴張,體表血流量驟增,心髒和大腦的血液供應減少,常有缺氧和昏倒的危險。 暑天,有人尤其是青少年喜歡在活動或運動剛剛停下來,滿身大汗的情況下用冷水淋浴,這樣其實很容易受涼感冒,也容易生痱子。我們提倡在夏天洗溫水澡,因為溫水不會引起皮膚血管收縮,汗腺能保持通暢。 3.洗澡時間:洗澡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少年兒童更應注意,一般不應超過半小時,浸泡時間過久會增加疲勞,引起頭昏。 4.洗澡方法的選擇:洗澡方法分為淋浴、盆浴、池浴等,以淋浴最符合衛生要求,尤其是女性洗澡以淋浴最好。男性到浴室大池中洗澡,不宜在浴池中浸泡過久,洗後應用清潔的溫水沖洗一遍。洗澡時可用香皂或藥皂,忌用洗衣皂或洗衣粉,最後用清水沖洗皮膚,不要將香皂沫殘留在皮膚上。 沐浴時在手掌中擦上香皂、沐浴液自下而上地摩擦周身皮膚,稱為摩擦沐浴。自下而上地逆向摩擦,可起到按摩保健作用,既能清除皮膚表面的髒物,又能幫助皮膚和肌肉解除疲勞,促進皮膚的血液循環,增強皮膚的呼吸功能,減輕和延緩皮膚朝下松弛而引起的皺紋。淋浴摩擦的力量不宜過重,以皮膚表面稍稍發紅為度,忌用硬毛巾等物品亂擦皮膚,以免擦傷表皮。 對,40左右! 溫度:38度-40度淋浴時間:少於15分鐘水溫太熱,對心髒負荷加重,皮膚也會因水溫過高而更容易干燥。有老人因洗澡水太熱而心髒病發和中風。如果真怕冷又喜歡洗熱水,建議睡前放一桶熱水燙腳,桶裡放點熏衣草精油保證睡的香腳又暖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