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求大黃、地黃、黃連、黃柏、黃芪和黃芩 的各個功用?正文

求大黃、地黃、黃連、黃柏、黃芪和黃芩 的各個功用?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求大黃、地黃、黃連、黃柏、黃芪和黃芩的各個功用?
 
大黃的功效是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地黃的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臨床應用有:
1.用於熱入營血證
2.用於血熱出血
3用於熱病口渴,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黃連功效:
1、清熱燥濕:本品性寒清熱,味苦燥濕,清熱燥濕功效良好。用於濕熱諸證。如《傷寒論》葛根芩連湯,治濕熱洩瀉,用之清熱燥濕。
2、清熱瀉火:本品苦寒入心、胃經,有清心火,瀉胃熱的作用,用於溫病高熱神昏,心煩失眠,或血熱妄行等證。《外台秘要》黃連解毒湯,治熱病高熱煩躁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用之清熱瀉火。
3、解毒消癰:本品苦寒清洩,能瀉火解毒,消癰散結,常用於癰瘡舌瘡,濕疹瘙癢等證,與黃芩、黃柏、連翹同用,療效尤著。本品外用清熱解毒亦佳,可用於目赤腫痛、耳內疖腫、中耳炎等。
黃柏功效:為常用中藥,其性寒、味苦,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常用於濕熱瀉痢、黃疸、白帶以及熱痺、熱淋等症。現代研究表明,黃柏含小蘖鹼、黃柏酮等主要成分,有抗菌、收斂、消炎的作用,對各種皮膚濕毒、瘡瘍等症狀,功效良好.
黃芪功效:黃芪的根是著名的中藥。商品黃芪呈圓柱形,略扭曲,長20~60厘米,以條粗長、皺紋少、質堅而綿、粉性足、味甜者為好。含香豆素、黃酮類化合物、皂甙及微量葉酸和數種維生素等。味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托瘡生肌、利水的功效,主治氣血虛弱、自汗、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炎浮腫、蛋白尿、糖尿病、慢性潰瘍等症。近年來臨床用來治療高血壓和急慢性腎炎。著名的“補中益氣湯”就是黃芪配人參、白術、升麻、柴胡、甘草、當歸、陳皮等組成,對治療脾胃虛弱、四肢倦怠、懶言短氣、中氣下陷有良好效果。黃芪以西北及內蒙產的質是最好,其質量好壞與微量元素硒有很大關系,越是質地好的黃芪,含硒量越高。另種多序巖黃芪的根,商品名“紅芪”,在甘肅應用歷史悠久,並銷廣東、福建及出口。
黃芩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還有一定降壓、利尿、消炎作用)可以運用於很多疾病!!但必須中醫辯證治療!
 
大黃見上
____
地黃
鮮地黃紡錘形或圓柱形條狀,中間常缢縮作連珠狀;表面淡橙色,具皺紋、皮孔及芽痕;肉質,易斷,斷面黃白色,皮部有橙紅色小點;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不規則團塊狀;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極皺縮;質韌,斷面棕黑色,有光澤,具粘性;味微甜。

【化學成分】含梓醇(catalpol)、多種氨基酸和糖、甘露醇、β-谷甾醇及菜油甾醇(campesterol)等。

【性味】鮮生地性寒,味甘、苦。
生地黃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鮮地黃清熱生津,涼後,止血;用於熱風傷陰、舌绛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煩渴、發斑發疹、陰虛內熱、吐血、衄血、糖尿病、傳染性肝炎。
________________
黃連
【原植物】1.黃連:多年生草本,根莖有分枝,形如雞爪。葉基生,有長柄;葉片卵狀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稜形,羽毛深裂,邊緣有鋸齒。花葶1~2條,頂生,聚傘花序有3~8花。2.雲連:葉中央裂片卵狀稜形或長稜形。羽狀深裂3~6對。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應用】
1.用於濕熱內蘊、腸胃濕熱、嘔吐、瀉痢等症。配黃芩、大黃等,能治濕熱內蘊之證。對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黃芩、葛根等以治瀉痢。
2.用於溫病高熱、口渴煩躁、血熱妄行、以及熱毒瘡瘍等。治溫病高熱、心火亢盛,配伍栀子、連翹等;對於血熱妄行,可配伍黃芩、大黃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藥同用。此外,黃連還可用於胃火熾盛的中消證,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塗口,可治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____________
黃柏
川黃柏呈板片狀或淺槽狀,長寬不一,厚3~6mm。外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平坦或具縱溝紋,有的可見皮孔痕及殘存的灰褐色粗皮。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細密的縱稜紋。體輕,質硬,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氣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關黃柏厚2~4mm。外表面黃綠色或淡棕黃色,較平坦,有不規則的縱裂紋,皮孔痕小而少見,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殘留。骨表面黃色或黃棕色。體輕,質較硬,斷面鮮黃色或黃綠色。
【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經。
【用法用量】3~12g;外用適量。
【功能與主治】用於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辟,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鹽黃柏滋陰降火。用於陰虛火旺,盜汗骨蒸。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潮。
【制法】
黃柏: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潤透,切絲,干燥。
鹽黃柏:取黃柏絲,照鹽水炙法(附錄ⅱd)炒干。
黃柏炭:取黃柏絲,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
____________________
黃芪
黃芪,又名黃耆,為植物和中藥材的統稱。植物黃芪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中藥材黃芪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排膿、生肌等功效。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現代研究,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氨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功效主治
黃芪有補氣固表、止汗脫毒、生肌、利尿、退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5、藥用配伍(主要的四點應用)
補中益氣
(1)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少便溏、肢倦無力等症,常與黨參、白術、山藥同用;
(2)氣虛下陷、內髒下垂,如脫肛、子宮脫落、胃下垂等,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等同用,方如補中益氣湯。
固表斂汗
(1)表虛自汗,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外感風寒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利水消腫
(1)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並常與防已、茯苓、白術等合而用之,方如防己黃芪湯;
(2)慢性腎炎水腫、脾腎虛者,常與黨參、白術、茯苓同用。
托瘡排膿
(1)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2)瘡瘍久潰不愈,用於瘡瘍潰破後,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且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稀,常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此外,黃芪還應用於糖尿病、腦血管意外後遺症、高血壓病、風濕病、多發性神經炎、肌無力症等多種疾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黃芩
本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通稱子芩,以清火養陰為主;老根中間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或已成空洞,稱枯芩,以清火敗毒為主。氣微,味苦。
【性味與歸經】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
【功能與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臨床應用】
1.用於濕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濕熱瀉痢、黃疸等症。對濕溫發熱,與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應用;對濕熱瀉痢、腹痛,與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黃疸,可與茵陳、栀子、淡竹葉等同用。
2.用於熱病高熱煩渴,或肺熱咳嗽,或熱盛迫血外溢以及熱毒瘡瘍等。治熱病高熱,常與黃連、栀子等配伍;治肺熱咳嗽,可與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熱妄行,可與生地、牡丹皮、側柏葉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與金銀花、連翹等藥同用。
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術、竹茹等配合應用。
 
地黃
鮮地黃紡錘形或圓柱形條狀,中間常缢縮作連珠狀;表面淡橙色,具皺紋、皮孔及芽痕;肉質,易斷,斷面黃白色,皮部有橙紅色小點;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不規則團塊狀;表面灰棕色或棕黑色,極皺縮;質韌,斷面棕黑色,有光澤,具粘性;味微甜。

【化學成分】含梓醇(catalpol)、多種氨基酸和糖、甘露醇、β-谷甾醇及菜油甾醇(campesterol)等。

【性味】鮮生地性寒,味甘、苦。
生地黃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鮮地黃清熱生津,涼後,止血;用於熱風傷陰、舌绛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煩渴、發斑發疹、陰虛內熱、吐血、衄血、糖尿病、傳染性肝炎。
________________
黃連
【原植物】1.黃連:多年生草本,根莖有分枝,形如雞爪。葉基生,有長柄;葉片卵狀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稜形,羽毛深裂,邊緣有鋸齒。花葶1~2條,頂生,聚傘花序有3~8花。2.雲連:葉中央裂片卵狀稜形或長稜形。羽狀深裂3~6對。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脾、胃、肝、膽、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酒黃連善清上焦火熱。用於目赤,口瘡。姜黃連清胃和胃止嘔。用於寒熱互結,濕熱中阻,痞滿嘔吐。萸黃連舒肝和胃止嘔。用於肝胃不和,嘔吐吞酸。
【應用】
1.用於濕熱內蘊、腸胃濕熱、嘔吐、瀉痢等症。配黃芩、大黃等,能治濕熱內蘊之證。對濕熱留戀腸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黃芩、葛根等以治瀉痢。
2.用於溫病高熱、口渴煩躁、血熱妄行、以及熱毒瘡瘍等。治溫病高熱、心火亢盛,配伍栀子、連翹等;對於血熱妄行,可配伍黃芩、大黃等同用;對熱毒瘡瘍,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藥同用。此外,黃連還可用於胃火熾盛的中消證,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塗口,可治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本品大苦大寒,過服久服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用。苦燥傷津,陰虛津傷者慎用。
____________
黃柏
川黃柏呈板片狀或淺槽狀,長寬不一,厚3~6mm。外表面黃褐色或黃棕色,平坦或具縱溝紋,有的可見皮孔痕及殘存的灰褐色粗皮。內表面暗黃色或淡棕色,具細密的縱稜紋。體輕,質硬,斷面纖維性,呈裂片狀分層,深黃色。氣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關黃柏厚2~4mm。外表面黃綠色或淡棕黃色,較平坦,有不規則的縱裂紋,皮孔痕小而少見,偶有灰白色的粗皮殘留。骨表面黃色或黃棕色。體輕,質較硬,斷面鮮黃色或黃綠色。
【性味歸經】苦,寒。歸腎、膀胱經。
【用法用量】3~12g;外用適量。

[1] [2] 下一页

沒人愛怎麼辦?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