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誰會剪紙能掛在天花板吊起來的那種正文

誰會剪紙能掛在天花板吊起來的那種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誰會剪紙能掛在天花板吊起來的那種
 
我家那邊是吃餃子,放鞭炮,貼對聯,吃年糕。掃塵,拜年
 
剪紙在台灣是一種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深受人們的喜愛。台灣同胞也將剪紙俗稱為“窗花”或刻紙,每逢民間重要民俗節慶,這種傳統的剪紙就成為點綴和烘托喜慶氣氛不可或缺的應景藝術品。

古詩中“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的詩句,就把我國古代民間婦女在歲暮臘月、天寒地凍之際,圍坐爐旁一面取暖,一面拿著剪子,剪下宜春帖貼在門楣上的生動情景描繪得絲絲入扣。

台灣傳統的剪紙藝術種類繁多,像是裝飾天花板的團花、刺繡時作為樣板的鞋花、枕頭花、肚兜花,婚慶用的喜花、禮花等等,都是剪紙的題材來源,精美細致的圖案花紋無處不見台灣剪紙藝人的藝術巧思。

在台灣,有許多優秀的民間剪紙藝術家,他們用靈巧的雙手剪出題材多樣的藝術珍品,豐富著我國的剪紙藝術,李煥章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煥章先生年輕時無師自通地喜歡上了剪紙,並寄情剪紙來一解鄉愁,到現在他的藝術創作生涯已經有三十幾年了,究竟有多少幅作品,連李老先生自己也數不清了。

李先生介紹說,剪紙法分為陰刻和陽刻,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剪刻方法。陰刻就是決定要保留的部分,陽刻就是決定要去掉的部分,但不管用那一種方法、作品的長短,每一刀刻得都要恰到好處,確保線條流暢,而又不會斷落。

在創作上,李煥章先生多選用表面鋪有蠶絲的绫紙,因為绫紙結實耐用,不易破損。在色彩搭配上,他遵循古法,以染、噴及套色、拼色和點染等方式來增添作品的活潑性,簡潔明快,又不失古意的典雅。

李先生的創作題材豐富多樣,在他刀下所刻畫出的花鳥魚蟲、人生百態、風情民俗等,全都栩栩如生。

中國古代民間的傳說故事也是李先生創作的源泉和題材,不過他最鐘情的還是臨摹甲骨文、鐘鼎文的字形,和一些古物。在李先生這一盒盒珍藏的剪紙作品背後是說不盡的故事。

“對馬”“對猴”是在我國新疆出土的珍貴文物,李老先生也將它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題材,他先後花費很長時間才將這兩幅作品完成,構圖精細、樸實無華。

“馬踏飛燕”是我國的國家旅游標志,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在甘肅出土。李煥章先生看到後,非常喜愛,於是創作了這幅剪紙作品,整幅作品線條美觀、馬的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

李先生的剪紙技法精煉純熟,近些年來,他又大膽地突破傳統,在剪紙中巧妙地糅合進現代的撕畫技巧,營造出另一種剪紙的藝術風貌,既有傳統的古風,又有奔騰的新意,讓人贊歎不已。

台灣民間剪紙藝術是一種既實用,又有欣賞性的藝術,一張張精美的剪紙作品不僅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品,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國古老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新風貌。

http://mlsb.cn/htm/ls/sh/2005_09_29_651_3.shtml


安塞最著名的藝術樣式主要有三種,除了腰鼓以外,還有剪紙與山歌。

剪紙和山歌是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它們的歷史沒有文獻記載,只是一代一代手把手、口接口地流傳著。當地人稱剪紙為“古時花”。剪紙作為當地婦女們一種傳統手藝,其花樣、摹本、技巧、手法僅限於母女之間代代相傳。

在農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必修的課程。在陝北地區,剪紙、繡花幾乎成了姑娘的門面活。男方衡量女子,“巧”是一條重要的標准。陝北的老一輩人至今記得當年相親時的說法:莫問人瞎好,只要手兒巧。安塞民歌《迎親歌》中說得更直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看誰家女子聰明靈巧,就是要看她花剪得好不好。

有資料表明,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剪紙,最早起源於漢唐時代,千百年來,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流行於民間,每有婚娶節慶,剪紙必定登堂入室大放異彩。遙想當年,在這貧瘠單調的黃土高原上,如果沒有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人們靠什麼來打發那冗長乏味的日子。

鉸剪紙、貼窗花是安塞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特別是過年期間,誰家不貼窗花,會被村裡人譏為“瞎眼窗”。在這種公眾輿論的壓力下,即便是孤身老漢,也要向村裡的巧媳婦討要幾張剪紙貼在窗上。至於那種不願求人的倔老頭,也會想出應付的怪招。

1979年安塞文化館陳山橋在譚家營沐浴村見到一個老光棍,自己用紅紙剪了些三角,雜亂無章地貼在窗上。據老頭說貼這主要是為了避邪——要見紅。更絕的是他門上的一幅對聯,紙還是紅紙,字則是用老碗蘸了鍋灰拓上去的,上聯下聯,對仗對偶,各為五個黑圈圈。老頭不識字,又不願向人張口,便只好如此應付了。後來陳山橋在西河口(此地曾為陝北的文化重鎮)見到了一戶農家貼的對聯:上聯為“砍頭不要緊”;下聯是“鸠山設宴和我交朋友”。“大過年的怎麼貼這樣的對聯?”,老陳不解。那家的婆姨回說:“是孩子在書上抄的,誰知道上面寫了些甚”。

現在倒是不再會出現這樣的笑話了,不僅因為今天識文斷字的人多了,更因為今天你即便不貼窗花不掛對聯,也不再會面臨公眾輿論的壓力了。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在陳山橋看來,這才是真正令人犯怵的。

今日安塞,所謂的“剪紙之鄉”早已聲名遠揚,而剪紙之鄉的鄉民們自己倒不怎麼喜歡剪紙了。2001年春節期間,安塞姑娘樊曉梅(安塞剪紙的後起之秀,近年來出訪過日本、加拿大、台灣等地,還曾在西安南門的城牆上為克林頓夫婦現場表演過剪紙)回鄉探親,在村裡各家的窗上牆上,已很少看見剪紙了。現今陝北的窯洞裡,有了各類明星照,各種廣告招貼畫,有了vcd,廣播、電視,有了台球,有了麻將,有了比原先多得多的消遣方式,人們已經不必用那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來調劑生活了。在今天的姑娘們看來,那是一種落後的方式,既費神,又費力,她們已很難從中感受到樂趣,但如果有人給錢,則另當別論。當然,今天安塞的小伙找對象,還是希望女方心靈手巧,只是如今這“巧”,已毋須再用一把剪刀來加以證明了。

在安塞文化局局長韓傑浩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安塞文化館的剪紙展室,那的確是一個花團綿簇般的世界。其門類之多元,內容之豐富,令人歎為觀止。粗略計有窗花、門畫、炕帏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象征吉祥如意,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為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制作刺繡、布玩具底樣的,多為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當然,還有一些現代農村生活題材的剪紙作品。

據韓傑浩介紹:安塞剪紙是陝北勞動婦女創造美的一個典范。最初用來裝飾美化生活的“窯洞剪紙”,被一代又一代的勞動婦女傳承下來,形成古樸生動、強烈自由的風格,反映出陝北勞動婦女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安塞剪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花鳥魚蟲瓜果蔬菜,家畜走獸,人物樹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無所不包。

安塞縣前任文化館館長陳山橋對當地的剪紙曾作過廣泛的調查與深入的研究,他在一篇《安塞人與剪紙藝術》的文章中寫道:

“安塞的剪紙歷史很少有文字可供考證,但問一問健在的老婆婆:你們小時候剪花跟誰學來的?她們都會同樣回答:媽媽教的。安塞人現在還稱傳統花樣為“古時花”,從現在整理出來的剪紙作品來看,可以尋覓到安塞歷史文化的蹤跡。64歲的常振芳剪的《龍與鳳》,使人聯想起五千年前人類經歷的那個龍飛鳳舞的時代,想到鴻蒙初開,伏羲女娲剛剛創造出的那個混沌世界。龍鳳造型特別古樸,與濮陽西水坡仰韶墓內擺塑的龍有某種相似之處。67歲的白鳳蘭剪的《年耕圖》和《猴吃煙》中的樹,樹干和樹枝組成了鹿頭紋樣的變形,專家們認為,它是我國古代作為“物候歷法”和生命象征的鹿圖騰崇拜在安塞的遺存。高如蘭剪的《抓髻娃娃》,在一些專家看來,它是別處早已失傳了的商代民俗文化,把頭上兩個抓髻剪成了兩個雞,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玉女佩完全一樣。《抓髻娃娃》一手舉鳥(陽);一手托兔(陰),陰陽結合孕育了生命,是生殖崇拜的形象遺存。安塞的古時花樣,可以說是地上的文物,它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文化與民俗的重要史料。從藝術風格上看,它淳樸、莊重、簡煉、概括,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保留了漢代藝術深沉雄大的藝術特點。”

中國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方李莉,對此曾做過更加深入的調查與分析,她十分注重這種叫做“古時花”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傳承。在一篇叫做《黃土地的記憶》的文章中,她的筆觸追根尋源,直指遠古:

“……一些表現古老傳說的剪紙,如白風仙剪的"二郎擔山追太陽"。民間傳說,過去,天上突然出來九個太陽,曬得人們不能在田間勞作,飛鳥曬死,樹木枯萎,二郎擔山追日,壓去了八個太陽,救了人類,救了萬物。這和中原‘後羿射日’有同工異曲之源,還有,白鳳蘭剪的‘王祥臥冰’是二十四孝故事內容之一。表現王祥為孝敬老母,臥冰取魚的故事。

“已經去世的曹佃祥老人所剪的‘鷹踏兔’也是如此,鷹是鳥中的英雄,鳥在這一帶有很深的寓意。在安塞曾發現不少新石器時期屬於廟底溝型的彩陶,廟底溝型彩陶的一大特點就是鳥紋很多,就像半坡型的彩陶是以魚紋為主一樣。由於鳥紋的廣泛應用,其上面的鳥應該是當時一個原始部落的圖騰,而在原始神話中稱太陽為‘三足烏’,因而崇拜鳥的原始部落實際上是崇拜太陽,因此鳥是太陽的象征,在當地民間也稱太陽為‘鴉’。所以鳥在民間是象征陽性的,鷹是鳥中的英雄,自然是陽性的了。而兔是代表月亮,月是陰性,兔自然也代表陰性了。‘鷹踏兔’是喜花,是結婚時所剪的花,其寓意的是男女情愛,反映的是生殖崇拜的主題。

“剪紙能手白鳳蘭的父親雖不識字,卻能繪聲繪色地講出好多上古時期的故事,《女娲造人》、《二郎擔壓山》、《毛野人》等等。每到陰雨天或冬月天,她家晚上總是坐滿了莊稼漢,津津有味地聽著‘朝古’,白鳳蘭總是坐在父親懷裡,聽得很認真。母親剪得一手好花,受到全村人的敬慕,同時也影響了白鳳蘭。她經常學母親的樣,剪個石榴著牡丹,剪個魚兒戲蓮花。她家貧窮,買不起紙,她便撿好多梨樹葉放在家中,以樹葉代替紙來剪。在母親的指點下,學會了好多傳統花樣的剪法。在父親的‘朝古’影響下,她剪了不少以上古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剪紙,除前面所提到的‘二郎擔山追太陽’、‘王祥臥冰’之外,還有‘毛野人’、‘鞭打蘆花’、‘牛郎織女’等。她剪的花古樸醇厚,粗犷有力,她剪的‘牛耕圖’、‘猴吃仙桃’、‘牛’等都與陝北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很接近,特別是‘牛耕圖’、‘猴吃仙桃’中樹的造型,被認為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圖騰紋樣,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陝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依據。其實這些樹的形象,和戰國時期的"宴樂漁獵攻占紋"銅壺上的桑樹的表現手法也很相似。說明這些紋飾都是具有一定傳承性的。

“這裡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風格的傳承,以原始、上古時期和秦漢時期的特征最為濃厚,究其原因,這一帶曾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其次是宋代。元明清以後,這裡的文化處於相對封閉和獨立發展的狀態,受中原文化及其它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民間習俗,從古到今,源遠流長。原始文化中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都可以從這裡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中尋到蹤跡。”
--------------------------------------------------------------------------------------------------

http://www.51766.com/regionevents/10061/

 
樓主你好.
昨天我們周二剛過小年呢.
 

怎麼能買到合適的文胸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