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人(pialai),他們一直分布到奧伊哈爾德斯河畔;其南面是與該河同名的奧伊哈爾德斯(oikhardais)。”。英國學者亨利玉爾認為奧伊哈爾德斯人是回纥或畏兀兒,奧伊哈爾德斯河為塔裡木河。
(二)、維吾爾族的形成過程
關於維吾爾族的形成過程,遠在13—14世紀時即在維吾爾族中流傳著許多傳說。傳說之一是他們把自己的族源與神話人物烏古斯可汗聯系在一起。此傳說還流傳於突厥語系其他民族和古代蒙古部落中。這一傳說以維吾爾族英雄史詩《烏古斯可汗傳》這種文學形式流傳下來。史詩稱烏古斯原來是一位極其勇敢、強壯的人物。成人後與神女結婚,生下了坤汗(太陽汗)、愛汗(月亮汗)、余勒都思汗(星星汗)、闊克汗(大汗)、塔格汗(山汗)、鼎格思汗(海洋汗)等六個兒子。後來,烏古斯可汗征服許多部落,成為各部落的首領。研究者證明,“維吾爾”和“烏古斯”是兩個密切相聯的概念。
其實維吾爾族的形成和發展同人類社會許多民族一樣,曾經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歷程。維吾爾族的先民丁零、鐵勒、高車和回纥人(後稱回鹘人)曾先後融合了漠北草原的和中亞的屬於不同語系和人種的古代部族,在融合的過程中吸取了活動在新疆的古代東伊朗語諸部(即通常所說的塞人)、吐火羅人、粟特人和其他突厥部族的文化,最後形成現代維吾爾族。國內外人類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維吾爾族在人種特點上,有以下三種類型:一、葉爾羌河流域的巴楚、和田,以及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地帶的維吾爾族中歐洲人種的帕米爾—費爾干類型(也叫中亞兩河類型)表現明顯。二、在多朗人和柯坪、阿克蘇、伽師等地的維吾爾族中南西伯利亞人種占優勢。在新疆東部的哈密、吐魯番和庫爾勒地區也可以見到南西伯利亞人種因素的混血。三、還有一部分為歐洲人種的中—長顱型地中漲人種集團中的印度—阿富汗人種類型。相關學者們對新疆洛浦縣桑普拉墓地距今約兩千年的一號叢葬墓兩具頭骨進行了頭骨復原面貌工作,塑成的復原像容貌具有顏面長、面部強烈突出、狹長而高聳的鼻子、深目等一般地中海人種常有的形態特征。和現今生活在塔裡木盆地南緣的維吾爾族人的特征相比較,對理解塔裡木盆地古代居民和現代維吾爾族在人種方面的密切關系得到某種啟示。
維吾爾族有悠久的歷史,公元8世紀游牧於漠北草原的回纥人曾建立過強大的回纥汗國(744-840年)。汗國瓦解後,人民分三支西遷。西遷後一部分回鹘人曾以吐魯番為中心,聯合當地操焉耆龜茲語的民族,建立了高昌王國。以後又融進了古代中亞一些民族及吐蕃、契丹、室韋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維吾爾族。9~12世紀,維吾爾族社會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游牧經濟逐步轉為農業經濟。天山南北的綠州上人口稠密、商業發達。12世紀末,伊斯蘭教逐漸取代了維吾爾族代信奉的薩滿教、摩尼教及在天山南北流行的景教、祅教、佛教等宗教。伊斯蘭教化推動了維吾爾族社會的統一和文化的發展。從12世紀起維吾爾人活動的主要地區為契丹人建立的西遼政權控制。13世紀,蒙古興起,取代了西遼的統治,維吾爾族人民又歸蒙古察合台及其後裔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統轄。15世紀在塔裡木南緣逐漸形成了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地方政權,史稱"葉爾羌汗國"。17世紀下半葉,蒙古衛拉特准噶爾部控制了汗國實權。18世紀中,清朝為統一全國,派大軍平定了准噶爾貴族的叛亂。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轄天山南北,又在該地區實行郡縣制、扎薩克制和伯克制,興辦屯墾、發展商貿、降低稅率等一系列措施,維吾爾族社會因而有了較大發展。1884年維吾爾人民居住的天山南北廣大地區正式成為清朝的行省。維吾爾族人民與祖國大家庭的關系進一步密切。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是今天漢文對“uyghur”一詞的音譯。
在我國歷史上,歷代漢文獻對維吾爾族的稱謂,在書寫上,不同時期有所不同。
公元4世紀《魏書高車傳》中出現的“袁纥”一詞,是至今所看到的對“維吾爾”的首次漢譯寫法,同時期還有寫作“烏護”或“烏纥”的。
到6-7世紀的隋、唐之際,漢文獻多把“維吾爾”寫作“韋纥”。對此,《新唐書回纥傳》說:“袁纥者,亦曰烏護、曰烏纥,至隋曰韋纥”。唐朝中、後期,又寫作“回纥”,據說是韋纥聯合鐵勒諸部中的僕固、同羅、拔野古等脫離突厥統治後給自己新組成的聯合體所定的漢文名稱。
788年(唐朝德宗貞元四年)時,回纥統治者取漢文“捷鸷猶鹘然”之意,提出把“回纥”二字改寫為“回鹘”,經唐王朝同意後正式啟用,從此一直到13世紀70年代(元朝初年),漢文史籍又寫作“回鹘”。
元、明時期,漢文史籍一般寫作“畏兀兒”,有時也寫作“畏吾兒”。
17世紀中期清朝統治全國後,因為內地人把伊斯蘭教稱為“回教”,而維吾爾族這時已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因此漢文史籍中多把維吾爾族稱為“回”、“回子”或“回民”。不過,為了與同期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相區別,有的文獻中便根據維吾爾族宗教人士頭上戴有用白布繞成的帽子這一特點,稱為“纏回”。
同時,又因為維吾爾族在清朝統治新疆前已經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個別漢文獻中也把維吾爾族寫作“土回”,而把後來到新疆生活的內地回族稱為“漢回”或“客回”。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根據各族人士的意見,多次討論,決定廢除以前對維吾爾族的各種漢文寫法,統一用“維吾爾”這一名稱。關於“維吾爾”一名最初的由來和含義,中外史籍記載並不完全一致,但今天大多數專家學者、包括著名的維吾爾族專家學者,都認為“維吾爾”一詞的含義應該是“聯合”、“同盟”、“團結”,這比較符合維吾爾族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二.歷史沿革
遠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戰國時期,在東從大興安嶺、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生活著眾多的以游牧為主的人群。他們那時大部分還處在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階段。對此,漢文史籍當時統稱為“狄”或“北狄”有時也統稱為“胡”。
到公元前後的秦、漢時期,這些眾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為興起的匈奴統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東西,到貝加爾湖周圍的廣大地區,這一時期的漢文史籍多稱他們為“丁零”。
在其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文史籍又多把他們稱為“鐵勒”、“敕勒”等。
其實,“丁零”也好,“鐵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音譯而已。還因為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種高大的兩輪車,因此一些漢文史籍又形象地稱他們為“高車”。
這些眾多的氏族部落中,許多就是後來形成回纥、回鹘、畏兀兒乃至維吾爾族的重要最初來源。
新疆和平解放後,在農村實行了減租反霸運動,隨後又進行了土地改革。到1953年底,在全區基本消滅了農村的封建剝削,廣大維吾爾族農民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都獲得了空前的改善。在這同時,城市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也順利地進行,廢除了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公有制。為了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從1953年起,新疆先後建立了九個民族鄉、七個民族區、六個民族自治縣和五個民族自治州。在此基礎上,1955年10月1日建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原來的突厥後裔,應該和現在的土耳其淵源很深,後分為東西兩支,後東突厥為回纥所滅,唐王朝滅西突厥又和古代中原關系不淺,應該和現在的漢族人一樣經歷過歷史上無數次的民族大融合......不管他是什麼人種也不能支持東突!高加索種系.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