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紅等;白沙枇杷生長、產量等都不如紅沙枇杷,但品質優良,著名品種有圓種、育種、雞蛋白等。種子可釀酒及提煉酒精;木材質堅韌,供制木梳、木捧等用材;葉和果實入藥,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又蒸制其葉取露,取名“枇杷葉露”,有清熱、解暑熱、和胃等作用;又為極好的蜜源植物,在蜂蜜中,“枇杷蜜”質優。葉含皂廿、苦杏仁廿、烏索酸、齊墩果酸、鞣質、維生素bl、維生素c等。 枇杷蜜繁栽要點以播種繁殖為主,也可嫁接。播種可於6月采種後立即進行。嫁接一般以切接為主,可在3月中旬或4月-5月進行,砧木可用枇杷實生苗和石楠。定植於萌芽前3月下旬至4月上旬,也可在梅南期5月-6月或10月進行。定植苗需多帶須根和附土,以利成活。栽植地點以向南而風少處為好。 枇杷分布:江蘇,福建,四川,湖北 [編輯本段]【相關詩作】 蘇東坡“客來茶罷空無有,盧橘楊梅尚帶酸”。有人問他:盧橘是什麼果子?他說“枇杷是也”。後來有些書裡也跟著說“枇杷,一名盧橘。”我想,這多半是蘇學士“想當然耳”。因為,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裡說“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幾樣東西是並列陳述的。可見盧橘是盧橘,枇杷是枇杷,中間是不能劃等號的。李時珍說:“注《文選》者,以枇杷為盧橘,誤矣。”是很對的。 楊萬裡寫枇杷詩道:“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荔枝多與核,金橘卻無酸。雨葉低枝重,漿流沁齒寒。長卿今在否,莫遣作園官。”前面六句,對枇杷的性狀還算描述准確,但沒有詩味。雖然孔夫子說過,讀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但詩歌畢竟不是植物教科書。郭沫若寫《百花齊放》,就是一個失敗的著例。楊萬裡的這首枇杷詩倒像開了郭氏這類詩的先河。至於最後兩句,更不知他說些什麼。司馬相如雖然在《上林賦》中寫到了枇杷,但他並沒有表現出饞涎欲滴的模樣,也沒有如孫猴子有偷蟠桃的記錄,做不做園官有什麼打緊? 還有一首有關枇杷的打油詩,道是有人送枇杷與人,附函說:送上琵琶兩筐雲雲。收禮的人於是作詩道:“枇杷不是這琵琶,只為當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果,滿城箫管盡開花。”詩雖俏皮,但一面吃著人家送來的枇杷,一面作詩嘲諷,也讓人覺得不是滋味。中國字那麼多,要不寫錯幾個字,也難。如果寫錯兩個字就要作首詩,這樣的詩是可以無窮無盡的。記得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吧,劉半農是北大招考的閱卷官,因為考生寫了幾個錯別字,便大發詩興,做了好幾首閱卷雜詩,把考生大大地譏諷了一頓。其中一首因學生把“留學”寫成了“流學”,劉先生便道:“先生犯了彌天罪,罰往西洋把學流。應是九流加一等,面筋熬盡一鍋油。”魯迅很不以為然,寫下了《“感舊”以後(下)》這篇文章,認為可笑的不是那些剛剛畢業的中學生,而是以此作為笑柄濫加譏諷的大教授。送枇杷的大概不是中學生,識字不多或許因為沒錢讀書,或許另有其他的原因。倒是那些自以為官高權重,本事比天大,到處題辭而又到處出丑、別字連篇的人,臉皮比城牆還厚,不妨刺他幾句,但這樣的人倒是很少有人去譏諷的。 枇杷與櫻桃、楊梅並稱初夏三姐妹,品種有二百多種。枇杷論成熟期,可分早、中、晚三類,早熟品種五月即能面市,中熟品種於六月大批登場,晚熟品種可延至七月上旬。依果形分,有圓果種和長果種之別,一般圓果種含核較多,長果種核少或獨核者居多。按果實色澤分,又分為紅肉種和白肉種,紅肉種枇杷因果皮金黃而被稱為“金丸”,如宋代陸游所寫的“難學權門堆火齊,且從公子拾金丸。”白肉種枇杷肉質玉色,古人稱之為“蠟丸”,正如宋代郭正祥所寫“顆顆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飛書寄蠟丸”。就品種而言,紅肉種皮厚易剝,味甜質粗,宜於制罐頭。而白肉種皮薄肉厚,質細味甜,適於鮮食。枇杷名品有:浙江余杭的“軟條白砂”,肉白味甜;福建莆田的“解放鐘”,果肉厚嫩,汁多味美;江蘇吳縣的“照種白沙”,汁多質細,風味鮮甜。
[編輯本段]【枇杷食療方精選】
1、治肺燥咳嗽:每次吃鮮枇杷果肉5枚,每日2次。 2、治肺癌熱性咳嗽、咳膿痰與咳血者:枇杷葉15克(鮮品60克),粳米100克,冰糖少許。先將枇杷葉用布包入煎,取濃汁去渣。或將新鮮枇杷葉刷盡葉背面的絨毛,切細後煎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成後入冰糖少許,佐膳服用。 3、治胃癌哕逆不止、飲食不入:枇杷葉20克,陳皮25克,炙甘草15克,生姜3片,水煎服用,每日2次。 4、治胃癌肺轉移嘔哕、咳嗽、自汗:新鮮枇杷葉若干張,糯米250克。將糯米清水浸泡一宿,新鮮枇把葉去淨葉上絨毛,洗淨後包粽子,蒸熟後即可食用。每日1-2次,連服3-4天。 5、枇杷葉(刷淨毛)60克,水煎分兩次服,治咳嗽,黃疸,防治流感。 6、枇杷根60克,水煎服,治糖尿病。 7、枇杷根120克,水煎加入紅糖適量,溫服,每日一次,連續四日,治黃疸。 功效:潤肺下氣;止渴 考證:出自《名醫別錄》。 拉丁文名:fructuseriobotryae 主治:肺熱咳喘,吐逆,煩渴 枇杷
漢語拼音 pipa
英文名 loquatleaf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eriobotryajaponica(thunb.)lindl.[mespilusjaponicathunb.]
歸經 脾;肺;肝經
中藥化學成分 果實含隱黃質(cryptoxanthin),新-β-胡羅卜素(neo-β-carotene)及dl-乳酸(dl-lacticacid)及酒石酸(tartaricacid),未成熟果實含轉化糖,蔗糖(sucrose),游離枸橼酸(citricacid),蘋果酸(malicacid),成熟果實含轉化糖,蔗糖,蘋果酸。此外尚含有果膠(pectin)3.3%,戊糖,蘋果酸,琥珀酸(succinicacid),氧化酶,澱粉酶,苦杏仁酶及轉化梅。 果肉及果皮還含有六氫番茄烴(phytofluene),順式-新-β-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γ-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氧化物(mutatochrome),隱黃質5,6,5',6'-二氧化物(cryptoxanthin5,6,5'6'-diepoxide),隱黃質5,6-環氧化物(cryptoxanthin5,6-epoxide),隱黃質,隱黃質5,6,5ˊ,8ˊ-二環氧化物(cryptoxanthin5,6,5ˊ,8ˊ-diepoxide),隱黃素(cryptoflavin),葉黃素(lutein),順-葉黃素(cislutein),異葉黃素(isolutein),堇黃質(violaxanthin),菊黃質(crysanthemxanthin),黃體呋喃素(luteoxanthin),新黃素(neoxanthin)。
功效 潤肺下氣;止渴
考證 出自《名醫別錄》。
科屬分類 薔薇科
拉丁文名 fructuseriobotryae
主治 肺熱咳喘,吐逆,煩渴
生態環境 常栽種於村邊、平地或坡地。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必極熟,乃有止渴下氣潤五髒之功。若帶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滿洩瀉。 2.孟诜:利五髒。 3.崔禹錫《食經》:下氣,止哕嘔逆。 4.《日華子》:治肺氣,潤五髒,下氣,止嘔逆,並渴疾。 5.《滇南本草》:治肺痿痨傷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兒驚風發熱。
采收和儲藏 枇杷果實因成熟不一致,宜分次采收。
資源分布 分布於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用藥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助濕生痰,脾虛滑洩者忌之。
動植物形態 枇杷常綠小喬木,高約10m。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銹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葉柄短或幾無柄,長6-10mm,有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有毛;葉片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12-30cm,寬3-9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上面光亮、多皺,下面及葉脈密生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圓錐花序頂生,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銹色絨毛;花直徑1.2-2cm;萼筒淺杯狀,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銹色絨毛;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長5-9mm,寬4-6mm,基部具爪,有銹色絨毛;雄蕊20,花柱5,離生,柱頭頭狀,無毛。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3-5cm,黃色或橘黃色;種子1-5顆,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cm,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功效分類 潤肺藥
生藥材鑒定 果實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5cm,外果皮黃色或橙黃色,具柔毛,頂部具黑色宿存萼齒,除去萼齒可見一小空室。基部有短果柄,具糙毛。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厚3-7mm,內果皮紙膜質,棕色,內有1至多顆種子。氣微清香,味甘、酸。
性味 甘、酸;涼;無毒
藥材基源 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果實。
用法用量 內服:生食或煎湯,30-60g。 枇杷樹開花不結果的原因有二方面: 一是內部因素,枇杷樹長期失管,樹體營養不足,缺乏植物生長素和微營元素。造成枇杷花質量差,開花不座果。 二是外部因素,(1)低溫影響造成枯花。枇杷開花時間在11—12月份,這時北方冷空氣的浸入較頻繁,氣溫較低。花粉受到柱頭以後,在氣溫10℃以上開始發芽,35℃以上發芽不良,所以枇杷有效授粉時間不長。低溫冷害會使枇杷花粉粒不花芽,而不能受精,因此造成枇杷枯花。(2)幼果受凍害。氣溫低於–3℃,幼果受凍害很明顯。低溫的持續時間與幼果受凍程度有密切關系。即持續時間短,受凍程度輕;持續時間越長受凍越嚴重。根據果樹專家觀察:低溫–3℃持續3小時,枇杷幼果已有20%凍死。若–4℃持續1小時,則幼果凍死率達40%以上。 如果我沒說錯的話,枇杷應該是異花授粉植物,雄花與雌花是分開的,而只有進行了受粉,使雄花的花粉沾到雌花花蕊的柱頭上,花粉經過受精之後才會結果(自花授粉植物只要風即可傳粉).通常情況下,昆蟲會進行授粉,但如果沒有昆蟲授粉的話,就必須進行人工授粉才能使它結果.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