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酒的交流作用是什麼?正文

酒的交流作用是什麼?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酒文化在於交流的關系
 
葡萄酒在歷史上促進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大致在宋元之際,中國人發明了酒的蒸餾技術。此後,燒酒成為中國酒的主要品種。與漢唐人飲的釀造酒相比,燒酒酒精度很高。於是,如魏晉人所說的,一飲數升般的海量不可再現。酩酊,而不是微醺,成為飲用中國酒的主要結果。高酒精度的酒會使人的味覺在短時間內麻痺,此時,再好的風味也沒有意義了。

  在東歐,伏特加扮演著類似的角色,這些“食用酒精兌涼水”的烈酒甚至完全無色無味,人們品嘗它的目的只是求醉。再美妙的味覺感受對它的享用者都是多余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禁酒期間,俄羅斯酗酒者甚至以喝古龍水為樂了。

  西歐情況卻與之截然相反。以葡萄酒釀造的酒,受歡迎的程度高於谷物釀造的酒。葡萄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較低,“風味”而不是“烈度”成為品評葡萄酒的重要依據。也正因為這兩點,西歐形成了與中國截然不同的酒文化。葡萄受種植地區土壤、氣候條件、采摘時間影響明顯,不同地區、不同品種甚至不同采摘時間的葡萄產出的酒風味都是迥異的。因此,產酒區與其他區域之間,不同的產酒區之間的酒產品交流就有了可能。事實上,不同地區葡萄酒的迥異,在西方商業社會發展的歷程中,起了相當微妙的作用。柯爾貝爾(1619~1683)是法王路易十四左右最有才干的臣子之一。他大力提倡“重商主義”,對法國經濟的發展,乃至歐洲資本主義體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正是勃艮第地區最著名的酒莊之一、德索曼家族酒莊的主人,他在商業上的天賦,很可能就是在葡萄酒銷售活動中培養出來的。

  葡萄地域性強的特點,使得葡萄酒的跨地區交流成為一種必要的活動。但如何運輸這些葡萄酒,為當時歐洲貨運業出了道難題。它必須被置身於大型容器中才可搬運;路途的顛簸又增加了運輸的難度;運輸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影響到桶中酒的風味;最重要的一點是,葡萄酒是一種消耗量極大的食品,在15、16世紀,它們就曾以幾十、上百桶的編制,在歐洲各地奔來跑去。雖然我們現在很難確知幾百年前,葡萄酒的大宗運輸給歐洲人帶來了多少難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確實大大促進了歐洲商業文化與商業運輸的發展。

  而釀制中國酒或者伏特加的原料是谷物。不同地區出產的谷物在發酵、蒸餾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品性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雖然從中國燒酒的體系裡分出“濃香”“醬香”等風味,但終究是些細微的差別,在辛辣口感的沖擊下,很難被清晰地把握。因此,不同地域之間的酒,風味差別不大。酒的地域間交流也就失去了意義。“自釀自吃”,始終是古代中國人酒消費的主要形態。
 

10號吃了一顆到14號還有效果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