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幼兒鋼琴啟蒙正確的學習方法?正文

幼兒鋼琴啟蒙正確的學習方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鋼琴初級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習彈鋼琴的孩子與日俱增。大批音樂人才和音樂愛好者從中脫穎而出,成為我國音樂事業發展的新生力量。
初學鋼琴的孩子,大多五、六歲。這個年齡段的兒童正處在骨骼、體力、智力的發育時期,也是他們最
初掌握鋼琴彈奏方法與技能的關鍵階段。這個時期的彈奏基礎如何、方法是否正確,對未來影響至關重要。因此如何教會學生正確的彈奏方法,怎樣引導和啟發學生的音樂想像力,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主動練琴的能力,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有針對性地進行鋼琴的初級教學研究,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從事鋼琴教學二十余載,在實踐過程中曾做過一系列的嘗試和探討,取得了一些心得體會,現將這些粗淺見解和感悟拿出來與同行們共同研究和探討。
一、兒童鋼琴啟蒙教學必須規范

就目前學琴兒童學習鋼琴的動機而言,以提高素質為目的,不求進度與程度的約占一半以上。由此可見,素質教育既是一種時尚,也是一個趨勢。然而這種“提高素質”的動機,會被某些家長曲解為“非專業性”的休閒,甚至是“消費享受式”的學習,這種“潛意識”很快地“傳播”給准備學琴或正在學琴的孩子。於是便抱著一種游戲、娛樂的“休閒”心態進入鋼琴課堂,很自然地一動手便毛病百出,因為“心病於先”,“手病”只是“心病”的一種表現。長此以往、且不談孩子能達到多高水准的鋼琴程度,就算是提高素質的初衷亦難實現。基於可能會養成孩子散漫、華而不實等不良的作風,所以,教師必須有預見地明示學琴的基本要求。即雖是業余學鋼琴,不搞專業,但彈鋼琴的方法不是業余的,必須按照規范正規的演奏方法去教、去學,這樣才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1、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一旦學琴,則應把練琴當成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
2、每天要安排足夠的、較穩定的時間輔導孩子練琴,同時要養成精力集中的好習慣。因為精力集中是學習的好品質,是良好學習習慣和練習的重要標志。
3、家長對孩子的嚴與愛應把握尺度。同時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潛移默化的作用,盡可能多學一些基礎音樂知識。

對兒童鋼琴啟蒙教學研討的焦點之一,是要求教師以親切的教態、啟發式的教法來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為此,尋求兒童生活中“通俗化”的事物與鋼琴技術、音樂表現的共通特征也正成為許多鋼琴老師思考的重點。與此相悖的是“填鴨式”的教法與“強權式”的輔導陪練,它有害於孩子音樂靈感的開啟乃至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然而要強調的是,親切、和藹應是由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及自身的道德、知識素養等諸因素的綜合而形成的人格魅力。這種魅力對孩子來講是至高無上的,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孩子學琴積極性,甚至讓孩子覺得:能夠感悟、完成老師的課堂要求是最大的幸福。因此,我們不能把親切、和藹理解成對孩子無原則的姑息遷就,不能因為“培養興趣”而把課堂變成“游戲娛樂課”,既是上課,就一定要講規范,要嚴謹,從姿勢到讀譜,哪怕最簡單的一個動作細節,也不放過。若一旦養成不求甚解的習慣,以後很難再想完美。“嚴師出高徒”,這句話不僅是針對教師,也是針對家長與孩子講的,因此鋼琴啟蒙教學的課堂應以規范嚴謹的要求為前提去營造親切的課堂氣氛。
二、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

俗語說:萬事開頭難,學習鋼琴也不例外。一個良好的開端是學業成功的一半,此話一點不為過。它可以避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可以避免一些不應有的毛病而成為日後鋼琴學習過程中的障礙,甚至是難以糾正的壞習慣。因此,兒童從剛開始接觸鋼琴時起,教師就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語言的正確運用,使他們能夠順利地踏入鋼琴學習之門。五六歲學琴的孩子,大腦的形象思維比較活躍,邏輯思維尚未發展,他們的學習方法主要是模仿性的,所以教師正確的示范很重要。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語言特點,運用生動形象、簡單易懂的兒童語言來教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首先讓孩子們了解鋼琴鍵盤的排列及大概音響。彈一些小片段讓他們猜猜象什麼,引導他們去想象。孩子們有時會說高音像小鳥、像蛇,低音像大象、像老虎等,這時可以告訴他們鋼琴是富於表現力的。可以表現很多東西,但是沒有扎實的基本功是難以表現很多東西的。如小鳥的鳴叫聲、大象的抬腿,沒有靈巧的手指和牢固的手的架子是做不出來的。當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後,就可以引導他們進入正規的訓練。比如講彈奏手型時,可以用“搭房子”來比喻,告訴他們,正確的手型是彈奏的基礎,雙手放在琴鍵上要象搭房子一樣,房頂(掌關節)拱起來,手指要像柱子一樣結實才能支撐起房頂,同時虎口要張開留個“門”;講連奏時可以用“走路”來形容,一只腳(手指)落地,另一只腳抬起,自然交替,身體(手腕)跟著往前走,這樣才能使聲音彈得連貫優美;講斷奏時,可以拿拍皮球做比喻,手腕斷奏像皮球,皮球(手指尖)落地就彈起來,觸鍵時間短,有彈性;彈音階像上樓梯,抬腿(手指)時身體稍前傾,力量往前送,拇指一定要提前“藏”在掌下,像小船過橋一樣,同時注意手腕一定要隨著音符的方向走;跳音像雨滴一樣,樂句的連線,分句像唱歌的呼吸一樣有“語氣”,等等。運用這些形象的比喻,可以充分調動兒童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便於他們模仿,另外還應讓他們早一些接觸黑鍵,消除對黑鍵的神秘感和恐懼感。
三、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和音樂表現力

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和音樂表現力,必須從教學開始做起。在鋼琴教學中,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音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就是說,僅靠言傳只能幫助學生理解到一定程度,無法完全講清楚,特別是一些感覺方面的體會,確實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清楚。但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如果我們能夠對作品進行比較細致的分析,也將會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作曲家通過作品表達其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像力,而構成作品的一系列創作手段當然就可以成為我們演奏者深入具體地研究對象了。如作品的調性、旋律、和聲、織體、速度、節奏、音型、聲部、音區、句法、結構、表情等等。研究得越細致越合理,我們對作曲家的意圖就會理解的更透徹,對演奏的再創造就有了可靠的依據,這樣,才使我們有可能幫助學生提高演奏的音樂表達能力。
有了那麼多可靠的依據,並不等於已經在演奏中體現出來了,這要因不同的學生而異。有的學生很有靈氣,稍經啟發就能有非常生動的演奏,甚至有自發的音樂感覺;但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需要有更多的幫助;還有些學生對一首作品很有想法,但彈起來,又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他的豐富想象並不能在演奏中體現出來。對於這些學生,教師有責任因人而異地幫助他們將其豐富的想象轉化成音樂形象,學會用音樂語言來傾訴心聲,讓演奏成為有靈魂的、活的、富有情感的表演。

音樂感覺本身化比較抽象,容易意會,不易言明。但它必須通過具體的兩個要素——聲音與節奏來加以體現。我們不僅可以抽象地對學生進行啟發,更能用比較具體的方式讓學生聽得到、抓得住、感覺得到,學生通過具體的掌握,逐步得到感覺方面的體會,這樣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就一定會提高。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少地方不符合作品的要求,其中大多是反映在聲音方面。如歌唱性旋律彈得不夠動人,這是因為觸鍵不合適;沒有掌握歌唱性的觸鍵,或者是旋律中出現不必要的重音,破壞了旋律優美的線條;或是旋律缺乏一定的起伏,線條感不強等。還有些學生手指跑動不靈活,手腕在用力;聲音不均勻,缺乏彈性等。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具體找出問題症結,通過不同的力度,各種不同的觸鍵,以及觸鍵的快慢,手腕的應用,手指架子的控制等,還要加上自己敏銳的聽覺,力求再現作品所要求的音樂形象。

四、注意培養兒童學習鋼琴的興趣

有位先哲曾說過:“興趣是一種魔力,它可以創造出人間奇跡”。這句話並不誇張。許多家長、老師對培養兒童學習鋼琴都有這樣的共識:從興趣開始。

興趣表現為積極性和主動性,興趣使個人對所愛的事物給予優先的注意,並具有時刻向往的心情。前蘇聯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認為,音樂教育的首要問題在於“怎樣使孩子們對音樂發生興趣”。四五歲的孩子開始學彈鋼琴,注意力容易分散,興趣不易集中,缺乏穩定性。要想使他們適應並習慣於鋼琴教學訓練,首先必須使他們熱愛鋼琴,使他們喜歡鋼琴教師,喜歡學琴的環境。

鋼琴教師對待孩子應該和顏悅色,始終帶著親切的微笑,要用幽默的語言驅散孩子的緊張情緒,要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善於運用生動形象的兒童語言講解樂理知識和彈奏方法。如把高音譜號叫做“高老師”,低音譜號叫“低老師”,把音符說成“雞蛋球拍”、“蝌蚪”等。把鋼琴叫做“大玩具”,使孩子在游戲般輕松愉快的心境裡進入琴法練習。



參考資料:來自哈爾濱歌劇院王惠芬
 

酒釀做了有點苦還能利用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