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介紹一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縣)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原本父親決定讓次子時珍讀書應考,但李時珍自14歲中了秀才後,三次考舉落第,於是放棄科舉之路,專心學醫,當時常隨父親在當地的玄妙觀內為病人診治。經十余年的刻苦鑽研,30多歲便成為當地很有名望的醫生。 1551~1556年這段時間內,明武宗征召醫官,下令各地選拔醫術精湛的人到太醫院就職,於是李時珍被推薦到北京。由於他淡泊功名利祿,所以在太醫院任職不久,就托病辭職歸家了。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一段時期,經長時間的准備之後,他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歷程。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李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附近的大山名川,走了上萬裡路,傾聽了近萬人的意見,歷時27年,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終於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了《本草綱目》。 面對浩瀚的本草寶庫,如何駕馭、操縱它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可以說這是李時珍最大的貢獻之一。《本草綱目》不僅解決了藥物的檢索方式等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方面的新見解,以及可貴的生物進化發展思想。 李時珍把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共16部,包括60類。全書收納諸家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增收藥物374種,共計1892種,每藥標正名為綱,綱之下列目,綱目清晰。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甚詳。尤其是“發明”項,主要是李時珍對藥物觀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這就更加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書中還輯錄了古代藥學家和民間單方11096則,書前附藥物形態圖1100余幅。這部偉大的著作,是到16世紀為止我國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一部醫藥學著作。
《本草綱目》(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是明朝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為修改古代醫書的錯誤而編,(1518-1593年)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采,實地考察,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余年心血的結晶。全書52卷,全書共有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新增374種),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收藥1892種,繪圖1100多幅,並附有11096多個藥方。是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诂、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書十七世紀末即傳播,先後多種文字的譯本,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它是幾千年來祖國藥物學的總結。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書籍介紹】 《本草綱目》共有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藥374種,收集醫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方劑11096首(其中8100余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制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占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以及醫學方面影響最大。 【書名由來】 關於《本草綱目》這部書名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公元1578年,年屆六旬的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只可惜尚未確定書名。一天,他出診歸來,習慣地坐在桌前。當他一眼看到昨天讀過的《通鑒綱目》還擺放在案頭時,突然心中一動,立即提起筆來,蘸飽了墨汁,在潔白的書稿封面上寫下了“本草綱目”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他端詳著,興奮地自言自語道:“對,就叫《本草綱目》吧!”為了這部書的體例,李時珍考慮了許久,也翻閱了不少書籍,並從《通鑒綱目》中得到啟示,決定采用“以綱挈目”的體例來編這部書,並以《本草綱目》這個名稱作為自己經歷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編纂的這部書的書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采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藥物分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又將礦物藥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藥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不僅在藥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澱、干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本草綱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藥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書籍影響】 《本草綱目》改進了中國傳統的分類方法,格式比較統一,敘述也比較科學和精密,例如:把廣義的“蟲”藥擴充到106種,其中昆蟲藥為73種,分為“卵生”、“化生”和“濕生”三類。對動物和植物的分類學的發展具有很大意義。 《本草綱目》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之處,如南星與虎掌,本來是同一種藥物,過去卻誤認為兩種藥物;以前葳蕤、女萎認為是同藥,李氏經過鑒別則確認為兩種;蘇頌在《圖經本草》將天花、括樓分為兩處,其實是同一種植物;前人誤認“馬精入地變為鎖陽”、“草子可以變魚”,一一予以糾正之。並且在本書中還加入了許多新的藥物。對某些藥物的療效,李時珍還通過自己的經驗作了進一步的描述。本書還載敘了大量寶貴的醫學資料,除去大量附方、驗方及治驗病案外,還有一些有用的醫學史料。 本書不僅是一部藥物學著作,還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書中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在生物、化學、天文、地理、地質、采礦乃至於歷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貢獻。 《本草綱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紀以前中國本草學大成的著作,書中所收集的資料廣博,“上至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集”,因此書中不免有些內容與現代的認識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鉛粉辛寒無毒,現代則認為有劇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錄的孝子衣帽、寡婦床頭灰、草鞋、男陰毛治蛇咬、女陰毛治“五淋、陰陽易病”、人魄(人吊死後的魂魄)鎮驚嚇、人肉療羸瘵(割股療親)、人中黃(人糞)治嘔血、梁上塵治昏厥等皆可入藥。這部分李時珍大多引用《辍耕錄》、《本草拾遺》的說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的態度。另外李時珍並駁斥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認為吃人肉療羸瘵是錯誤的。不過也正由於巨細靡遺的收錄,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醫書及本草借由綱目而保存下來。 【藥物解說】 在藥物解說方面,本草綱目包括八個部分: 釋名,羅列典籍中藥物的異名,並解說諸名的由來; 集解,集錄諸家對該藥產地、形態、栽培、采集等的論述; 修治,介紹該藥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氣味,介紹該藥的藥性; 主治,列舉該藥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發明,闡明藥理或記錄前人和自己的心得體會; 正誤,糾正過去本草書中的錯誤; 附方,介紹以藥為主的各種驗方及其主治。 李時珍根據古籍的記載和自己的親身實踐,對各種藥物的名稱、產地、氣味、形態、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詳細的介紹,並通過嚴密的考證,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他在書中介紹和考證了許多來自南亞的藥物,並廣征佛書,給其中許多藥物注出了梵文譯名,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作者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1518年生於湖北蕲州東門外的瓦硝壩(現今湖北省蕲春縣蕲州鎮)。明以前,這個地方是雨湖和蓮市湖的交界處,沿湖人民常遭受湖水上漲的災難。從明代起,為了阻攔湖水的上漲,在這裡築起了堤壩,後來稱它瓦硝壩。臨近瓦硝壩有周長二、三十裡的雨湖,是蕲州風景區之一。東出瓦硝壩,有大泉山、龍盤山、平頂山,山野裡除了花草、樹木、竹林之外,還生長著各種野生藥材,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好地方。 李時珍出身三代相傳的醫戶人家,祖父是一個醫生,父親李言聞,又名李月池,也是當地有名的醫生,曾做過“太醫吏目”。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而且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相當的修養,後來李時珍稱贊自己的父親在診斷疾病方面的知識是“精詣奧旨,淺學未能窺造”。據記載李言聞著有《四診發明》、《艾葉傳》、《人參傳》、《痘疹證治》等。李時珍從小就在這種環境中薰陶著。 在封建社會裡,醫生的地位非常低下,常與“算命”、“賣卦”的人相提並論,有時還遭到官僚、地主和豪紳們的欺壓。這股勢力在明代更甚,當時還規定“醫戶”人家不能改行,這種輕視醫生的社會風氣,促使李言聞產生了改換醫戶地位的想法,決定讓李時珍走科舉道路,這樣可以取得一官半職,榮宗耀祖,因此,要求李時珍每天背誦《四書》、《五經》,准備迎接科舉考試。 李時珍從小愛好讀書,在14歲那年考中秀才,後來參加鄉試考舉人,三次都失敗了。有一年,蕲州一帶,河水上漲,淹沒了田地,又淹沒了市巷,農田荒蕪,疫情嚴重,腸胃病到處流行。蕲州官府舉辦的“藥局”,不替窮人看病,窮人有病,都來找李時珍的父親醫治,臨走時,個個都道謝不絕。這一切都被李時珍看在眼裡。李時珍20歲的那年,身患“骨蒸病”(肺結核),連續不斷地咳嗽和發燒,幾乎把命送掉,幸得父親的精心診治,用一味黃芩湯把病治好了。李時珍愈想愈不願走科舉道路,向父親表示,立志學醫,做一個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醫生,父親看他態度堅決,也只好答應了。 李時珍24歲開始學醫,白天跟父親到“玄妙觀”去看病,晚上,在油燈下熟讀《內經》、《本草經》、《傷寒雜病論》、《脈經》等古典醫學著作。李時珍的讀書精神是令人欽佩的,“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腳”。由於他刻苦學習,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荊穆王妃胡氏的胃痛病,又用殺蟲藥治愈了富順王之孫的嗜食燈花病,後來又以附子和氣湯治愈富顧王適於的病症而被聘為楚王奉伺正。 多年的臨床實踐,使李時珍懂得,做一個醫生,不僅要懂醫理,也要懂藥理。如把藥物的形態和性能摘錯了,就會鬧出人命來。他在閱讀《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再仔細地閱讀了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衍義》等。李時珍發現古代的本草書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藥物分類上是“草木不分,蟲魚互混”。比如“生姜”和“薯蓣”應列菜部,古代的本草書列入草部;“萎蕤”與“女萎”本是兩種藥材,而有的本草書說成是一種;“蘭花”只能供觀賞,不能入藥用,而有的本草書將“蘭花”當作藥用的“蘭草”;更嚴重的是竟將有毒的“鉤籐”當作補益的“黃精”。李時珍認為古代本草書上那麼多的錯誤,主[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