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黑大豆是黑豆嗎正文

黑大豆是黑豆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  [方十四]
  枸杞子15克,大米50克。將枸杞子、大米洗淨,放砂鍋中煮成粥,食用。
  [方十五]
  何首烏30克,大米50克,冰糖適量。將何首烏放人砂鍋中煎取濃汁後去藥渣,然後放人大米和冰糖,將米煮成粥即成,食用。
  本方尤適用於脫發久不愈。
  [方十六]
  野薔薇嫩枝100克。猢狲姜50克。將藥水煎百沸,取汁刷頭。
  本方尤適用於病後脫發。
  [方十七]
  莴苣子、猢狲姜各100克。上藥為末,先以竹刀刮損不生發的瘡疤,後以此藥擦之,以生發為度。
  [方十八]
  垂柳葉500克,生姜汁100毫升。將垂柳葉陰於為末,加姜汁於鐵器內搗勻,取藥液摩擦患處。
  本方除適用於脫發外,亦有用治脫眉的,《聖惠方》認為其生眉效果頗佳。
  [方十九]
  桑葉、麻葉各500克。將藥以米酒水煮百沸,取水浴發。
  《千金方》評價說: “此方治頭發脫落,常用不辍”。
  [方二十]
  蜀椒500克,生半夏、骨碎補各250克。將藥研粗末,以白酒浸漬7日後,外用塗擦患處,每日3次,生發為止。
  [方二十一]
  生鐵100克,臘豬脂500克。將生鐵人豬脂內煮3沸,先以醋洗淨患處,布揩氣熱,然後油塗。
  [方二十二]
  生半夏、生姜各300克,麻油1000克。將藥研末,以麻油浸漬半月,用時先以生姜片塗擦患處,後用藥油塗之,每日1次,連用3個月,脫落眉發即生。
  [方二十三]
  石灰、白酒各1500克。將石灰以水拌炒焦,用白酒浸之,半月後去渣,每次飲酒10毫升,每日1次,久之則新發更生。
  [方二十四]
  蓖麻子2500克。將蓖麻子加入搾汁瓶貯,每取其汁半酒杯人米煮粥,頻食之,發落自生。
  [方二十五]
  當歸、柏於仁各500克。將藥共研細粉,水和蜂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飯吞服6--10克,每日3次,1月為1療程。
 
黑大豆

別名
烏豆、黑豆、冬豆子、大豆、菽。

漢語拼音
heidadou

英文名
blackseedofsoybea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glycinemax(l.)merr.[phaseolusmaxl.]

歸經
脾;腎;心經

藥理作用
大豆中含微量的大豆黃酮及染料木素(水解產物),兩者皆有雌激素樣作用(口服2.5g/小鼠/天,6天後測子宮重量),其作用強度為染料木素:鷹嘴豆芽素a:大豆黃酮=1.5∶1.0∶0.4,但也有認為大豆黃酮作用強於另外兩者的。大豆黃酮對小鼠皮下注射不吸收,口服或腹腔注射時雌激素樣作用相當於二乙基己烯雌酚的10(-6)。家畜食入過多含此類異黃酮之飼料,可能對其生理功能發生某種影響。大豆黃酮對離體小鼠小腸有解痙作用,其效力為罂粟鹼的37%。

中藥化學成分
含較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胡蘿卜素(carotene),維生素(vitamin)b1、ba,煙酸(nicotinicacid)等。並含異黃酮類:大豆甙(daidzin),染料木甙(genistin)。皂甙類: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c、d、e,與甙元結合的糖有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甙元與糟的比例為1:1。膽鹼(choline),葉酸(folicacid),亞葉酸(folinicacid),泛酸(pantothenicacid),生物素(biotin),唾液酸(sialicacid),維生素b12,水解產物中含乙酸丙酸(levulinicacid)。

功效
活血利水;祛風解毒;健脾益腎

考證
1.出自《名醫別錄》《日華子本草》:黑克制金石藥毒,治牛馬溫毒。
2.《本草圖經》:生大豆有黑白二種,黑者入藥,白者不用。其緊小者為雄豆,入藥尤佳。
3.《綱目》:大豆,有黑、白、黃、褐、青、斑數色。黑者可入藥及充食作豉,黃者可作腐、搾油、造醬,余但可作腐及炒食而已。

科屬分類
豆科

主治
水腫脹滿;風毒腳氣;黃疸浮腫;腎虛腰痛;遺尿;風痺筋攣;產後風痙;口噤;癰腫瘡毒;藥物、食物中毒

生態環境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大豆炒食極熱,煮食之及作豉極冷,黃卷及醬平。
2.汪穎《食物本草》:陶華以黑豆入鹽煮,常時食之,雲能補腎。
3.《綱目》:黑豆入腎功多,放能治水,消脹、下氣,制風熱而活血解毒,所謂同氣相求也。又按古方稱大豆解百藥毒,予每試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驗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4.《本草經疏》:大豆,岐伯雲生溫熟寒。藏器雲生平,炒食極熱,煮食極寒。觀《本經》及盂诜雲,生搗塗腫毒,則生者非溫矣。《經》又雲,炒為屑,主胃中熱,則炒者又非極熱矣。應是生平,炒溫,煮寒無疑。
5.《本草匯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熱氣之藥也。缪氏曰,善解五金、八石、百草諸毒及蟲毒,宜水浸,生搗作膏,白湯調服一合。又去風,利水,散熱,故風痺癱瘓方中用之,黃痘水腫方中用之,煩渴熱結方中用之。又煮熟食之則利腸,炒熟食之則閉氣,水浸、生搗食之解毒,敷之肉上散癰腫。但性利而質堅滑,多食令人腹脹而利下矣,故孫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損脾也。
6.《本經》:塗癰腫;煮汁飲,止痛。
7.《別錄》:逐水脹,除胃中熱痺,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結積內寒,殺烏頭毒。炒為屑,主胃中熱,去腫除痺,消谷,止腹脹。
8.崔禹錫《食經》:煮飲汁,療溫毒水腫,除五淋,通大便,去結積。
9.孟诜:和飯搗塗一切毒腫;療男女陰腫,以綿裹納之;殺諸藥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脹。
10.《食療本草》:主中風腳弱,產後諸疾;若和甘草煮湯飲之,去一切熱毒氣,善治風毒腳氣;煮食之,主心痛,筋攣,膝痛,脹滿;殺烏頭、附子毒。
11.《本草拾遺》:炒令黑,煙未斷,及熱投酒中,主風痺、癱緩、口噤、產後諸風。
12.《日華子本草》:調中下氣,通經脈。
13.《綱目》:治腎病,利水下氣,制諸風熱,活血。煮汁,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藥之毒;治下痢臍痛;沖酒治風痙及陰毒腹痛。
14.《本草匯言》:煮汁飲,能潤腎燥,故止盜汗。
15.《四川中藥志》:治黃疸浮腫,腎虛遺尿。

選方
①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納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腫瘥後渴,慎不可多飲。(《補缺肘後方》)②治腳氣入腹,心悶者:濃煮大豆汁飲一大升,不止更飲。(張文仲)③治小兒丹毒:濃煮大豆汁塗之良,瘥,亦無瘢痕。(《千金方》)④治痘瘡濕爛:黑大豆研末敷之。(《綱目》)⑤治小兒湯火瘡:水煮大豆汁塗上,易瘥,無斑。(《子母秘錄》)⑥治消渴:烏豆置牛膽中陰干百日,吞之。(《肘後方》)⑦治腎虛消渴難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上等分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煎)湯下。(《普濟方》救活丸)⑧治小兒胎熱:黑豆二錢,甘草一錢,燈芯七寸,淡竹葉一片。水煎服。(《全幼心鑒》)⑨中毒:以大豆汁解之。(《補缺肘後方》)⑩巴豆毒:大豆汁解之。(《補缺肘後方》)

用藥禁忌
1.《本草經集注》:惡五參、龍膽。得前胡、鳥喙、杏仁、牡蛎良。
2.《綱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脹滿;服厚樸者亦忌之,動氣也。

動植物形態
大豆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莖粗壯,密生褐色長硬毛。葉柄長,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小,披針形;三出復葉,頂生小葉菱狀卵形,長7-13cm,寬3-6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兩面均有白色長柔毛,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葉軸及小葉柄密生黃色長硬毛。總狀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有毛;花萼钏狀,萼齒5,披針形,下面1齒最長,均密被白色長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較萼長;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龍骨瓣鐮形;雄蕊10,二體;子房線形,被毛。莢果帶狀長圓形,略彎,下垂,黃綠色,密生黃色長硬毛。種子2-5顆,黃綠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長約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功效分類
利水藥;滲濕利尿藥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為橢圓形而略扁,長6-10mm,直徑5-7mm,厚1-6mm。表面黑色,略有光澤,有時具橫向皺紋,一側邊緣具長圓形種臍。種皮薄,內表面呈灰黃色,除去種皮,可見到2片子葉,黃綠色,肥厚。質較堅硬。氣微,具豆腥味。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①種皮柵狀細胞頂面觀呈長多角形,壁厚,孔溝明顯;側面觀呈長柱形,長37-102μm,直徑9-10μm,胞壁自一端向另端漸增厚;底面觀多邊形,內含棕黑色物。②支柱細胞啞鈴狀或骨狀,長26-170μm,寬20-73μm,中部缢縮,寬12-26μm;頂面觀呈類圓形,胞腔明顯。③子葉細胞
多角形、類圓形或長圓形,有的呈柵狀,內含眾多細小糊粉粒、脂
肪油滴、少量細小澱粉粒和細小草酸鈣結晶。④草酸鈣稜晶,柱晶長18-33μm,寬3-10μm。

性味
甘;平

藥材基源
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種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摻;或煮汁塗。

出處
《中華本草》
 

上一页  [1] [2] [3] 

征途懷舊版打造的簽名的裝備拆了後材料綁定嗎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