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福神是指的誰呢?正文

福神是指的誰呢?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中國民間傳統的福神、祿星、壽翁的合稱福祿壽三星。
據傳福神原為歲星,即木星,後逐漸人格化,一說源於太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為天官賜福之說。一說福神為唐道州刺史陽城,因其有抵制進貢侏儒的善政,遂被尊為福神。
陽城,生卒年不詳,字亢宗,唐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完縣)。一生與世無爭,好學樂施,以忠義卓行稱著。
陽城自幼天性好學,至唐後期京道衰敗,生活貧困,以致無錢買書。因而,他請求為集賢院屬吏,借此機會攻讀,晝夜閉門,堅持6年之久。進士及第後,由於不貪圖功名利祿,隱居中條山,與弟陽智、陽域相依為命,過著清貧的生活。
陽城由於樂施,鄉裡稱著,為人所敬。山東節度使聞其忠義,派人送來缣500匹,陽城固辭不收,使者扔下便走。陽城把缣封存起來,從不打開,逢裡人鄭俶無錢葬父,就全部送去。鄭俶感激不盡,請求做陽城的家奴以示報達,陽城批評了他這種行為,收鄭俶為學生,傳授他知識。陽城謙恭簡素,捨施行義,在鄉裡有很高的威望,村闾中發生爭論之事,不去官府,而找陽城調解。
陽城的卓行,聞名遐迩,陝虢觀察使李泌多次聘其為府僚,陽城始終不應。李泌又把他推薦給唐德宗,命為著作佐郎,李泌派參軍韓傑奉诏書谒見,陽城謝稱體弱多病,不堪奔走,謝絕诏命。李泌任宰相後,再次向唐德宗薦舉,又命陽城為谏議大夫,派長安尉楊寧帶诏書絹帛聘請。陽城無奈,只好衣粗布前柱京城謝恩辭絕。唐德宗派宦官取來朝服绯衣下令更衣召見,並賜帛50匹,促使陽城從隱居生活步入政治生涯。
當時,在士人眼裡將谏诤官視為危途,見陽城平日灑脫不拘的風采,深知沒有善果,勸他好自為之。陽城也深知唐後期政治斗爭的復雜性,又吸取了其他谏官論事繁瑣致使唐德宗厭倦的教訓,始終采取謹慎的態度,遇事不肯多言,並因此遭到韓愈作《爭臣論》譏刺。陽城為了避免厄運的降臨,以醉酒不言政事,居谏官8年,未曾與人爭是非,人也難測其吉凶。
雖然陽城居官不關心政事,但對人忠義,敢扶正壓邪,甚至不顧自己的安危。裴延齡誣陷陸贽,張滂、李充等人,欲將他們排擠出朝,以專攬大權。唐德宗受裴延齡蒙蔽,事雖不平,人莫敢言。陽城知後,主持正義,聲言我身為谏官,不可令天子殺無罪之臣。他約拾遺王仲舒守住延英閣,進去拜見唐德宗,慷慨陳辭,極言裴延齡罪惡。為了促使這件事早日得到合理解決,他天天去為陸贽等人申冤,知者無不恐懼,而陽城義氣彌堅。唐德宗大怒,召集宰臣,命陽城抵罪,在太子李誦的搭救下,經過長時期才被免罪釋放。對這件事,唐德宗一直怒氣未解,執意讓裴延齡為相,陽城在朝堂上明確提出反對,聲稱若裴延齡為相,他定要撕爛诏書,哭於朝堂。在陽城的谏爭力抗之下,唐德宗開始改變了對裴延齡的看法,取消了任其為宰相的成命。史言:“帝不相延齡,城力也。”陽城雖然因此事降職為國子司業,但終於替陸贽等人申明了積冤,使裴延齡的陰謀未能得逞,消除了民眾之苦。
陽城不僅正直,而且重義氣。朝官薛約,言事得罪,被貶到連州,後逃回隱居在陽城家。官府前來捕捉,陽城毫不恐懼,讓官吏等在門外,與薛約飲酒告別,並送往城外,執手相辭。唐德宗懷疑陽城是薛約的朋黨,下令貶陽城為道州(今湖南道縣)刺史,陽城因薛約牽連被逐出京,一不後悔,二無怨言,世人無不敬佩。
出任州官後,陽城勵精圖治,關心民情,實行節儉,賞罰分明。史載他“治民如治家,宜罰罰之,宜賞賞之”。他自己生活非常儉樸,月俸除留足吃用外,其余全歸官府所有,常常把官府規定給自己食用的魚肉等放在道旁,與民公享。道州出侏懦,自隋至唐,每年上貢,以成定制。陽城到任後,哀其父子離別,上奏罷除,道州從此廢除了供侏儒這一弊政,州人感激不盡,用陽城的名字給子孫命名。道州前任刺史得罪,長期被囚在獄中,其他官吏為了開脫自己,紛紛向陽城告發原來的不法之事,把罪責全推到刺史身上。陽城雖痛恨禍國殃民的****污吏,更看不起這種投石下井之輩,下令凡有告發和逃避責任者一律斬殺。唐後期,藩鎮割據,****動蕩,賦稅不能按時上繳。觀察使派人來道州催逼租稅,百姓在重租雜徭下無以聊生。陽城對此深感內疚,在考評各州刺史政績時,揮筆給自己簽署評語是“撫字心勞,追科政拙,考下下”,表示反對官府催逼租稅的行為。之後,觀察使派判官到道州來逼租,陽城閉門不見,告訴州吏,若問他何在,就答刺史以為有罪,自囚在獄。判官逗留數日,陽城白天站在府門外,夜裡睡在館門內待罪,判官不得已而去,觀察使派人來處治此事,陽城不願身陷牢囚,在民眾的掩護下,棄官歸隱。
當官並不是陽城的心事,他樂意的是傲一名朝外高士,所以棄官後以教授為業。在他沒入仕之前,就在中條山授業,遠近聞名,前來拜師求學者絡繹不絕。“遠近慕其行,來學者跡接於道”。陽城當時盡管食不充饑,衣不裹體,仍“講論不辍”。陽城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辛勤培養,在學生中獲得了很高的威望。唐德宗貶陽城去道州時,太學生何蕃、李償、王魯師、李谠等200余人跪在宮外為他求情,希望皇帝能把陽城繼續留在京城。柳宗元聞知這一消息後,十分激動,給何蕃去信,對陽城貶官極為難過,對太學生的精神大加贊揚,何蕃等人跪在宮門外數日,奏書被擱置無得結果。陽城起程之日,太學生數百人為他餞行,無不涕泣,並給他立石紀德。
陽城從道州隱居後,一直深居簡出,與世相絕,人難知所在。唐順宗即位後,曾下诏征陽城回京任職,但此時他已去世,卒年70歲,贈左散騎常侍,賜錢20萬,由官府安葬。
陽城是一位不貪圖功名利祿的高潔之士,雖然非常清貧,但很樂意接濟別人,不為金錢所拜倒。這在唐後期賄賂公行,橫索暴斂的時代,是難能可貴的。他出山任職,是出於不得已,所以每天飲酒,不多言事,以避免卷進唐後期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旋渦。但他仍能主持正義,與邪惡作斗爭,尤其是任刺史以後,關心民情,杜絕弊政,奉公廉潔,反對官府催租逼債,侵漁百姓,這在封建時代是少見的。
 

防輻射服哪個牌子好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