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全球冬季哪裡最熱正文

全球冬季哪裡最熱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全球冬季哪裡最熱
 
全球氣候變暖冬夏季風失衡
  
  我國大部分地區屬東亞季風區,位於世界最大陸地歐亞大陸與最大水面太平洋之間,受海陸關系的強大影響,有著十分顯著的季風氣候。東亞的冬季風來自冰雪遍地的北方大陸與北冰洋面,是十分寒冷與干燥的偏北氣流;夏季風來自熱帶太平洋,是十分炎熱潮濕的偏南海洋氣流,這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氣流在它們之間的界面(即極鋒)上相互沖突,是雨帶與各種天氣現象活躍的地帶。
  我國大部分氣候具有十分明顯的季節變化
  由於冬夏季風交替,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十分明顯的季節變化。不但冬寒夏熱,還有明顯的雨季與旱季。特別是兩種季風之間極鋒附近的雨帶隨著季風進退而南北移動,是影響我國各地季節變化,特別是雨季長度、強度與旱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冬季風與夏季風在各季都能出現,只是它們的強度與影響范圍隨季節而變。在隆冬季節冬季風達到最大強度,迫使夏季風退出大陸;在盛夏季節夏季風達到極盛,冬季風退縮到陰山、賀蘭山一線以北。
  在從冬到夏過渡的春季,北半球溫度上升,夏季風的強度逐漸增加並向北推進,冬季風則逐漸減弱和退回北方,這就使得兩者之間的極鋒與鋒面附近的雨帶移向北方。但是,春季北方大陸有大量積雪,融雪消耗大量熱量,有利於維持冬季風的強度,故雨帶向北推進的速度是緩慢的。特別是歐亞大陸東面的鄂霍茨克海等海域,在冬季受西伯利亞寒冷氣流的長期影響,冰雪很多,在初夏6月,成為北半球同緯度地區最強的冷源。這就使得冬季風有可能同增強的夏季風在我國長江流域至日本一線長期相持,使雨帶在這裡停留,這就是梅雨季節。梅雨季節的降水量對長江流域與附近地區的降水年景與旱澇災害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梅雨結束後,雨帶移到北方,長江流域便出現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伏旱天氣,這時如果沒有梅雨留下的水分或梅雨不多,伏旱就會加強,並發展成旱災。
  盛夏之後,太陽直射的緯度向南移動,北半球趨向寒冷,冬季風的力量又逐漸增強,而夏季風不斷衰退,兩種季風之間的極鋒與雨帶也隨之南退。由於夏季之後的秋季,沒有地球因素的強烈影響,所以冬季風的南下主要決定於太陽輻射的衰退。
  季風影響下我國氣候獨有的特點
  我國溫度的季節變化十分顯著。冬季由於北方寒冷氣流的頻繁侵擾,氣溫比同緯度地區冷得多;夏季因為南方海洋氣流的影響,又比同緯度地區悶熱得多。這種冬寒夏熱的氣候顯然不利於多年生的作物越冬。炎熱的夏半年是我國成為古代最先進的農業基地有利的氣候條件,相反,多年生作物卻難以度過寒冷的冬季,我國橘子、葡萄等作物的生長極限緯度要比其它地區低得多。
  更重要的是,我國雨帶隨季風南北移動,使更大的緯度范圍輪流得到雨水,十分有利於擴大種植面積和提高生物多樣性與發展生態農業,從而取得更加豐富的眾多名產。特別是,北半球回歸線附近地區是有名的回歸干旱帶,這裡沙漠很多,干旱地區廣闊。但是由於豐富的季風雨,這個地帶裡卻有兩片很大的潮濕地區,這就是中國的長江流域與印度的恆河流域。這兩個流域水熱資源都十分豐富,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大與生物產量豐富的地區。中國與印度成為人口最多的文化古國,同這樣的氣候條件是有關系的。
  但是,中國與印度卻有地形上的差別,印度地勢平坦,有范圍遼闊的平原,能夠開辟廣大的農田;我國長江流域則是山水湖泊交錯,不但風景秀麗,而且是發展各種生態模式與修建名山古剎最好的生物產業基地。
  季風也因其很大的變率而災害頻繁,特別是我國的冬季風是來自歐亞大陸北部與北冰洋的寒冷氣流,受到極地溫度和西風帶各種波動的影響;而夏季風又受到南方濤動,如厄爾尼諾的影響。因而是一個旱澇、冷熱災害嚴重與頻繁的地區。
  全球變暖對季風活動產生嚴重影響
  季風不但影響人類,人類也能影響季風。現在,增溫作為當前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也會對季風活動產生嚴重的影響,特別是極地及附近高緯度地區增溫幅度最大,達到全球平均增溫幅度的兩倍。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預測,到2040年左右,北冰洋的萬年冰將消失。這個變化將嚴重削弱冬季風,增強夏季風,並將明顯影響到各地,特別是季風地區的氣候。
  首先,冬季不會像過去那樣寒冷,其結果是,兩種季風的強度與交替的時間不得不隨之發生很大變化。在春季,夏季風推動冬季風北退的過程將會加快,陰雨綿延的梅雨將縮短成一陣與幾陣雨的短暫降水過程,而伏旱將會延長,這將使我國南方的水荒加重,對農業生產顯然是不利的。
  同時,全球增溫將使大氣含水能力與不穩定性增加,使強對流天氣,如台風、龍卷風、暴雨與沙塵暴等天氣增加;季風氣候的變率更會明顯上升,使旱澇災害增加。這個重大變化必然要求人們作出必要的反制。其中包括增加突發性天氣、水文與海洋等災害的應對和水分的攔截與利用的能力。興修水利、全面綠化、開發土壤與地層蓄水能力以及建築物綠化、工業系統生態化都是當務之急。<br/><br/><fontcolor=#0556a3>參考文獻:</font>(摘自《中國氣象報》作者:張家誠)
 

達沃斯論壇是做什麼的啊?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