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耳部輕則可以擊穿耳膜、損害平衡機能,重則使人昏迷或造成腦脊液耳漏,使人斃命。
1、耳膜破裂和內耳迷路震蕩
以拳面或手掌擊打耳部,可以因外力震蕩和氣浪的沖擊造成中耳鼓膜破裂,引起耳內出血、疼痛、耳鳴和聽力喪失。有時還會伴有頭暈、惡心、休克等症狀。
打擊嚴重時,空氣在狹小的耳道中形成強大的壓力,可以造成內耳迷路震蕩,致使內耳迷路出血,出現暈眩、惡心或短暫的昏迷,並使前庭器官的平衡機能遭到破壞,出現感覺偏差、站立不穩、無故摔倒。內耳迷路震蕩所造成的昏迷,不同於腦震蕩。不僅意識容易恢復,而且前庭器官的機能也易於得到代償。因此,內耳迷路震蕩後的昏迷只是暫時的、一過性的。
2、為什麼重擊耳部會造成腦脊液外漏
重力打擊外耳部,不僅可以損壞耳膜、造成內耳迷路震蕩,而且常常造成腦脊液外漏,腦脊技外漏是颞骨骨折的直接後果。颞骨骨折後,外漏的腦脊液就會自骨折裂縫進人耳道,從耳道內流出。颞骨骨折同時又是顱腦外傷的一部分,因此,出現腦脊液外漏時,還常常會出現昏迷、面癱等腦震蕩和腦損傷的症狀,嚴重時還可以使人斃命。
3、掐拿耳根可使人暈厥
在耳根部皮下,有耳大神經、枕小神經等多條神經分支重疊分布。因此,耳根是一個極為敏感的部位,掐拿耳根部會產生劇烈的酸疼感,用力掐拿可以使人暈厥。
4、重擊耳根可使人立即斃命
耳根在颞骨乳突下靠近顱腔底部及顱底與脊柱的連接部位。在耳根深層的顱腔內,是腦干與脊髓的連接部位。稱為延髓。耳根部皮下缺少皮下組織,肌內、皮膚極薄。耳根恰恰是從頭側面的薄弱部位上接近顱底和延髓。因此,民間傳統點穴理論中有“耳筋通達於腦府,而相距又極近”的描述。
延髓是人的生命中樞,延髓的機能活動控制著人的心跳、血壓、呼吸等所有基本的生命活動。
打擊耳根部,很容易使顱底受到震蕩。顱底震蕩必然會波及延髓,使腦干受到展蕩、牽拉或發生側向移位,引起心跳突然減弱、減慢、血壓下降、呼吸短促、困難,造成生命垂危。甚至可以出現嚴重的昏迷或心跳、呼吸驟停使人立即斃命。嚴重的顱底震蕩有時會造成顱底骨折,顱底骨折一般都出現昏迷並有腦脊液自耳道中漏出。
五、人體要害詳解——颏部
颏部又稱為颌下三角區。颏部是下颌底部的下颌骨下緣與下颌支前緣及上部頸根之間圍成的一個三角區。颏部向下與頸部相聯,向上通過下颌頭與顱腔底部相連。下鄂兩側的下颌頭與顱底部的颞骨下颌窩共同組成下颌關節。由於下颌關節的存在使得颌下角與顱腔底部在骨結構上形成了緊密的聯系。
在颌下三角區正中,有一個重要的經絡穴位,即任脈的廉泉穴。自古民間就將其視為要害穴位,有“擊打廉泉穴,氣絕一命休”的描繪。由於打擊廉泉穴常常因為頭部的擺動和震蕩使人跌倒,因此民間又有人將它給俗稱為“跌倒穴”。
打擊颏部可直接形成顱底部損傷。整個颏部處於下颌底部,通常只能以拳或掌根由下向上打擊才能傷及。單純的颏部損傷並不十分重要,真正能夠對生命構成嚴重威脅的,是由打擊颏部引起的顱底損傷。
當颏部遭拳、掌打擊時,暴力可以經過受力面,沿下颌骨向上傳導至顱底,使下颌關節頭猛烈地撞擊顱中窩,造成顱底骨折。
打擊颏部造成的顱底骨折比起其它原因引起的顱底骨折都更為嚴重。因為顱腔底部構造特殊,骨面有較多的骨粗隆和骨嵴,各處的抵抗力強弱不一,所以,打擊颏部使顱中窩受到撞擊後,常常可以在顱底形成很長的骨折線。其骨折線繞過堅硬的骨粗隆和骨嵴,由顱中窩延伸至顱底的薄弱區。
打擊颏部,引起顱底骨折,往往會發生沒有直接損傷的口、鼻出血,並有腦脊液耳漏或腦液鼻漏。腦脊液外漏多與血液混合在一起,所以耳、鼻中異物一般呈乳黃或粉紅色。嚴重的顱底骨折常常合並較重的腦挫傷,因此會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和程度不同的昏迷。由於顱底骨折很難探查,所以,凡嚴重的顱底骨折大多迅速死亡。
六、人體要害詳解——喉
喉部的要害主要為咽喉和喉結。
在頸部前面,兩鎖骨內側、胸骨柄上緣有一個凹陷,凹陷內有下行的無名靜脈、氣管、食管以及膈神經和迷走神經分支。氣管位於皮下最表層。這一凹陷部位通常被俗稱為咽喉,在中醫經絡學上,又被稱為“天突穴”。“天災穴”自古被視為要害部位,少林拳法中還傳有“二捅天突穴,鎖喉致昏啞”的技擊歌訣。
以手指用力直戳天突穴,可以猛烈地壓迫氣管,刺激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引起反射性的呼吸困難和劇烈咳嗽,甚至引起窒息。肺部的迷走神經直接分布於氣管及肺內的支氣管樹,支配著肺髒的呼吸,而膈神經則直接分布於人體最主要的呼吸肌——膈肌的中央,支配著膈肌的運動。膈神經遭強烈刺激必然造成膈肌痙攣,引起劇烈咳嗽和呼吸困難,迷走神經遇強烈刺檄則會通過延髓的迷走神經中樞使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反射性的抑制,其結果,很容易導致窒息。
以手指持續用力掐拿天突穴,可以使氣管、無名靜脈、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同時受到壓迫,並可因呼吸受阻、靜脈回流受阻、腦缺氧和神經反射作用,引起窒息或昏迷。
打擊或掐拿天突穴,一般不會造成致命的後果,但如果咽喉被刺破,則會造成嚴重的血胸和縱膈氣腫,使大量血液流入胸腔,並使縱膈和頸部皮下發生氣腫。血胸和縱膈氣腫會壓迫肺髒和心髒,都可以在短時間使人死亡。
喉結在頸部正中,突出於皮下,成年男子尤為顯著。喉結上通咽和口、鼻腔,下連氣管,是肺髒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通氣要道。喉由軟骨構成支架,其中甲狀軟骨為最大的一塊,甲狀軟骨在頸的突出的部份即為喉結。
喉結通常被人們視為要害部位。打擊喉結、扼喉、勒頸、以及銳器切頸常常被當作致命的殺傷手段。據法醫臨案統計,很多自殺或殺人者都習慣於在喉結上下切頸。無論自殺或他殺,切頸者多誤認為切斷氣管或喉管便可以輕易致死。但事實上,切斷氣管僅僅縮短了呼吸道,並不能構成真正的死因。而徒手以拳、掌打擊喉結或勒頸、扼喉、壓迫喉結,卻都能致人於死地。
1、持續壓迫喉結可使呼吸、循環受阻
鎖喉、扼喉、勒頸、以掌指持續地壓迫喉結一般並不能使人立即致死,多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死亡速度比較緩慢。壓迫喉結致死,主要是由於阻斷了呼吸和阻斷了腦循環血流引起的。
以掌指壓迫喉結,一般都不能使呼吸道完全阻塞。呼吸道完全被阻塞的可能性極小,只有以較細的繩索勒壓在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時才會發生。由於扼喉時呼吸受阻是不完全的,因而造成的窒息也是不完全的。在這種情況下致死過程就需要持續一段時間。
而以掌指壓迫喉結時,一般也不能完全阻斷頭、頸部的循環血流。向頭部供血的頸動脈因為有胸鎖乳突肌的覆蓋,不易被完全阻斷,深層的椎動脈受頸椎的保護,根本壓迫不到,仍能保持暢通。所以,頸部受壓時動脈供血受阻也是不完全的。只有頸靜脈回流受阻通常比較嚴重。然而頸靜脈回流受阻也不能在喉結受壓後立即形成。因此,由動脈供血不足,靜脈回流受阻引起的頭部淤血、顱內壓升高和腦缺氧也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真正形成。
無論壓迫了呼吸道使肺通氣受阻,還是壓迫了動、靜脈血管使腦循環血流受阻,都會由於腦血流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氧分壓逐漸下降,引起大腦缺氧而導致死亡。在腦缺氧形成以後,腦組織仍有一定的耐受時間,一般腦缺氧1—3分鐘可使人陷入昏迷,5—6分鐘才能使人完全死亡。腦缺氧形成以後,還會刺激頸動脈中的“化學感受裝置”,使人產生強烈的深呼吸欲望,繼而會產生窒息的恐懼心理和垂死的反抗和掙扎。在抵抗力量較大的情況下,死亡速度通常比較緩慢,一般都需要幾分鐘時間。
2、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死
以拳、掌打擊喉結可以立即致人於死地。這主要是由於喉結上的喉上神經和食管上的迷走神經叢受到強力刺激,致使心跳、呼吸產生反射性抑制的結果。
喉上神經是迷走神經的一個分支,也是頸部皮下一個重要的感覺神經末稍。食管迷走神經叢在緊靠氣管後壁的食管上,由左右迷走神經相互交錯而成。迷走神經聯系著延髓迷走神經中樞,對心跳、呼吸有強烈的抑制作用。強力打擊喉結,會刺激喉上神經和食管迷走神經叢產生強烈興奮,傳入延髓,引起反射性閉氣、突然窒息、心率銳減、血壓下降,甚至引起呼吸、心跳驟停而立即導致昏迷或死亡。
七、人體要害詳解——面部
面部要害主要為鼻和三角區。
外鼻位於顏面中央,是由骨和軟骨構成的骨性結構。面三角區是指面部鼻根以下,鼻尖以上,鼻兩側至嘴角外的三角區域。打擊鼻、面三角區,不僅可以直接損傷鼻骨,而且常常潛在著生命危險。
1、鼻骨損傷的直接後果
外鼻和鼻腔都是由骨和軟骨作為支架,直接覆蓋皮膚而構成的。由於鼻軟骨的存在,使鼻部的骨性結構變得脆弱。同時,鼻表面和鼻腔內都缺乏皮下組織,既沒有豐富的肌肉,也沒有脂肪。外鼻孔內,皮膚與軟骨膜直接相連。深層鼻腔內,鼻粘膜直接覆蓋鼻骨和鼻軟骨。因此,鼻損傷發生時,疼痛十分劇烈。此外,鼻骨兩側有兩塊很小的淚骨。淚骨簿而脆,壓迫淚骨,可致使鼻翼酸疼,淚流不止。鼻部遭鈍性暴力打擊,如拳擊或鈍器打擊鼻梁,可將鼻骨擊碎,造成鼻梁塌陷。暴力作用在鼻梁上方時,造成鼻梁正面塌陷,出現鞍狀畸形。暴力作用於鼻梁一側時,則出現打擊面同側鼻梁塌陷,對側隆起,鼻梁歪斜。有時暴力打擊鼻梁一側,除鼻骨被擊碎外,還可以累及下眼眶骨折。鼻骨被擊碎,可使鼻內大量出血,疼痛異常,並使兩眼淚流不止,造成暫時視力障礙。
2、鼻損傷的潛在危險
鼻腔周圍有很多含氣的骨性腔窦,稱為鼻窦。鼻窦包括上颌窦、篩窦、額窦和蝶窦。這些鼻窦外通鼻腔,並與顱腔相連。鼻骨損傷常常累及鼻窦。鼻窦損傷一般都比鼻骨損傷更為嚴重。額窦、篩窦、蝶窦損傷,常常形成顱底骨折,使腦脊液從鼻腔外漏。上颌窦項壁的裂傷,可造成眼球內陷,出現復視。篩窦損傷,可以因視神經受到壓迫而造成視力障礙,甚至失明。
腦脊液自鼻腔外漏,是鼻窦損傷和顱底骨折的有力證據。鼻骨損傷後,腦脊液外漏常常和大量的鼻出血混合在一起,從鼻腔裡流出,很難一目了然地辯認。判斷是否有腦脊液外流可以把鼻腔中流出的顏色淺談的液體滴在紗布或吸水紙上,初果血跡周圍很快出現一圈被水濕潤的環行紅暈,腦脊液外漏即可確定無疑。
腦脊液外漏的真正危險在於逆行性顱內感染,導致腦膜發炎,鼻窦裂傷使顱底骨折與鼻腔相連通,外界細菌隨時可以逆行侵入大腦,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因此,腦脊液鼻漏發生的,應任其自流,切不可以為止血或阻止腦脊液外漏而沖洗或填塞鼻腔,以免危及性命。
3、鼻腔出血的潛在危險
鼻梁遭暴力打擊後,鼻腔大量出血,這在平時非常多見。鼻部血運豐富,有鼻背動脈、額內動脈、內眦動脈及篩前動脈等四條動脈分布。而且鼻粘膜血管又極容易破裂。因此,不論鼻損傷輕重,鼻出血都很容易發生。
鼻腔出血的危害並不在於失血本身。其真正的危險是在鼻內出血,流經咽喉引起誤吸。在鼻腔後部,由於鼻咽相通,因此鼻腔後部的出血或鼻窦出血很容易誤入呼吸道,阻斷呼吸,引起嗆咳或造成窒息,而危及生命。有人習慣於鼻腔出血後,將頭部後仰,試圖以此來止血。實際上,這種作法更容易使血液流入呼吸道,是很危險的。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將頭前屈,以口代鼻進行呼吸,以避免誤吸。
4、面三角區破損的潛在危險
面三角區又校稱為面部危險區。暴力打擊面三角區,只要不發生表皮組織破損一般危害不大,但面三角區表皮破損,卻可以造成致命的後果。
在面三角區內,神經、血管分布極為豐富,尤以靜脈血管的分布較多。面部靜脈結構特殊,都沒有靜脈瓣,因此容易造成血液逆行。而面部靜脈血液的回流,多要經過面深靜脈及眼內眦靜脈進入顱內海綿窦。因而,面三角區破損,外界細菌極易通過面部靜脈,向整個頭、面部擴散,並沿面部靜脈上行侵入顱內,引起顱內感染,誘發腦膜發炎,導致生命危險。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