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是怎麼形成的? 夏季,有的雲還會下冰粒,這種冰粒就是冰雹。冰雹是發展得特別旺盛的積雨雲的產物。 如果我們解剖一個冰雹,可以發現它最裡面是一顆白色不透明了雪珠(也叫霰)構成的雹心,外面是一層透明、一層不透明交替包裹的冰層。冰雹雲裡有大量的冰晶和過冷卻水滴,它們在運動過程中互相凍結在一起,成為雪珠。雪珠就是冰雹的胚胎。冰雹胚胎在雲裡隨著氣流上下往返旅行。當它們進入下面溫度比較高、水汽比較多的區域的時候,外面形成一層水膜。以後,一旦遇上一股上升氣流,被送到溫度比0℃低的地方,水膜凍結成一屋透明的冰殼。如果上升氣流很強,它們再被送到上部含有大量雪花、冰晶、過冷卻水滴在它上面凍結。由於雲上部溫度很低,凍結很快,雪花、冰晶和水裡包含的空氣來不及跑掉,結果形成了一層不透明的冰層。冰雹雲裡氣流一會兒強,一會兒弱,所以冰雹胚胎一次又一次在雲裡上上下下,反復上面的過程,形成一屋透明、一屋不透明的冰層。它長大到上升氣流托不住的時候,一落千丈,來到地面,就成為冰雹. 到底冰雹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冰雹必須在對流雲中形成,當空氣中的水汽隨著氣流上升,高度愈高,溫度愈低,水汽就會凝結成液體狀的水滴;如果高度不斷增高,溫度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水滴就會凝結成固體狀的冰粒。
在隨著氣流上升運動的過程中,冰粒會吸附附近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逐漸變大、變重,等到上升氣流無法負荷它的重量時,冰粒便會往下掉,但這時的冰粒還不夠大顆,如果這時能再遇到一波更強大的上升氣流,把向下掉的冰粒再往上推,冰粒就能繼續吸收小水滴凝結成冰。
在反覆上升下降吸附凝結下,冰粒就會愈來愈大顆,等到冰粒長得夠大夠重,又沒有足夠的上升氣流能夠再將它往上推時,就會往地面掉落。如果到達地面時,還是呈現固體狀的冰粒,就稱之為冰雹,如果融化成水掉下,那就變成雨了。由此可知,如果空氣又暖又濕,有足夠的水分,加上旺盛的對流狀態,就有可能產生冰雹。
有的冰雹松松軟軟的,就像是雪一樣,但有的冰雹,就像是冰塊一般,相當堅硬,如果降下的冰雹過大時,就有可能造成農作物、建築物甚至是人員的傷害,所以人們看到天降冰雹時,在驚喜之馀,最好還是要小心自己的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