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創新有什麼好處?正文

創新有什麼好處?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那能給你帶來不少經驗,經驗豐富自然能力也就增加了內涵。
 
什麼叫創新?《伊索寓言》裡的一個小故事給我們一個形象的解釋: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窮人說:“只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干衣服就行了。”僕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這個可憐人,這時請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窮人於是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裡煮。“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裡。當然,您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如果這窮人對僕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會得到什麼結果呢?結果是十分明顯的,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力量!因此,伊索在故事結尾處總結道:“堅持下去,方法正確,你就能成功。”“創新”的由來1912年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他的德文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其目的是為了獲取潛在的利潤。熊彼特的理論一開始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直到1934年他的作品用英文出版後,才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上世紀90年代,我國把“創新”一詞引入了科技界,形成了“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等各種提法,進而發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使創新的說法幾乎無處不在。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所教授李正風認為,“創新”一詞在我國存在著兩種理解,一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理解創新,二是根據日常含義來理解創新。目前,人們經常談及的創新,簡單說來就是“創造和發現新東西”。這裡使用的實際上是“創新”的日常概念。從這個廣義的概念上看,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創新。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創新”、“自主創新”究竟屬於哪個范疇呢?從事創新概念研究的學者普遍認為,很難進行嚴格的界定。在漢語言中,經濟學范疇的創新(innovation)一詞,沒有嚴格對應的詞匯,現在使用的“創新”很容易和另一個詞“discovery”混淆,特別是在基礎科學領域。這種概念的泛化或者說是多元化,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從有利的方面說,清華大學的另一位學者劉立博士認為,這種多元化有利於社會各階層、各群體,在社會生活中處於不同角色的人,參與創新行為,也有利於對他們的行為進行非經濟學的評估。而不利的一面在於,喪失了統一的標准,使很多行為都能被稱為“創新”,而“創新”本身,也容易成為一個簡單的“口號”。由於創新的系統性,以及創新系統的復雜性,也使人們越來越注意從社會、政治和科技、文化的角度來理解企業、企業之外的其他機構在創新系統中的行為和作用,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業之外的不同機構或者不同社會角色在創新系統中的作用孤立起來,特別是撇開與企業創新活動的聯系,就往往容易把創新這個概念單純理解為“創造新東西”。創新行為在歷史上長期是一種企業家的個人行為,從20世紀中葉,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是一個多主體、多機構參與的系統行為,因此,20世紀80年代,人們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和理論。冷戰結束後,國家之間的競爭轉向以經濟競爭為主,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經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知識和技術的進步,這種形勢下,國家創新系統建設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關於創新的好處1.培養創新精神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知識經濟是人類社會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又一種嶄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識不斷創新,高新技術迅速產業化。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相對傳統經濟,知識經濟實現了從有形資產向無形資產的轉變,從重視引進、模仿能力向強調創新能力轉變。知識經濟形態的重點就是創新、再創新。為了使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必須注意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2.培養創新精神是推動國民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創造性勞動是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創造性勞動是社會經濟增長的動力。當今世界各國的發展戰略,爭先搶占科技、產業和經濟的制高點。這就是國民創造力的競爭,是創造性人才的創造速度和創造效率的競爭。培養國民的創造精神是發展國民生產力的需要。當今社會經濟全球化,世界上的經濟競爭實際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就是創造力的競爭。社會需要創造性人才,必須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創造意識和創造精神。
 

藍光和中國藍光有什麼區別?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