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百科 | 烹飪美食 | 家居裝修 | 購房置業 | 婚嫁 | 家電 | 寵物 | 育兒 | 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 大眾科普 >> 生活 >> 頭頂有龍骨一說法嗎正文

頭頂有龍骨一說法嗎

 推 薦 文 章
更新時間:2022-05-18
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采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谷物以求收獲。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為什麼魚類穿游不居,灣鳄聲形俱厲,蛇類陰森恐怖,蜥蜴形色怪異?為什麼雲團滾滾,電光閃閃,雷聲隆隆,大雨傾盆?為什麼海浪翻卷,虹貫長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這些動物的行為和變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對古人來說,是無法科學解釋的。

他們模糊地猜測到,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像一個氏族必有一個頭領那樣;或者說,這些動物和自然天象是這個“神物”的品性體現,像人要說話,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罵一樣。

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一幅距今達一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陝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龍的模糊集合過程的起點在新石器時代,經過商、周至戰國時期的長足發展,到秦漢時便基本成形了。這個“基本”有兩個意思,一是說構成龍的框架、要素、樣式,秦漢時都基本具備了;二是說龍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納新的系統,它並不滿足秦漢時的基本成形,之後的歷朝歷代,直到今天,還都在不斷地加減、變衍和發展。

起源四問——龍是怎麼形成的?

龍是怎麼形成的?歷來眾說紛纭,有從鳄、從蛇、從蜥蜴、從馬、從豬、從閃電、從虹霓等等說法。筆者的觀點是“模糊集合說”,其思路是這樣的:新石器時代的先民是以原始思維面對身外世界的,而原始思維又是以直觀表面性、整體關聯性、非邏輯的神秘性和群體表象性為待征的“模糊思維”。這樣的思維足以導致我們的祖先不清晰、不精確、不唯一地將身外世界的種種對象,集合、升華成若干個“神物”,然後加以崇拜。

在古人心目中,身外世界是神秘混沌難以捉摸的,模糊思維的直觀性和表面性,使他們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將雲、雷電、虹、海潮、泥石流等分辨得清清楚楚;也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運用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將魚、鳄、蛇、蜥蜴,以及豬、馬、牛等動物的生活習性研究得明明白白。在他們看來,雲、雷電、虹等在天上彎轉,都和雨相關,差不多是一類;魚、鳄、蛇等在江河湖泊中穿游,都和水親近,大體上也是一類;豬喜歡水,馬、牛等也都離不開水--河馬、水牛更是水中物。而且,天上的雨,落到地上便是水;水升到天上,再朝下落,便是雨。既然天上下的雨和地上流的水是一回事,那麼,和雨相關的在天上彎轉的雲、雷電、虹等,就和與水密切的在江河湖泊中穿游的魚、鳄、蛇等差不多都是一回事了。雨水適度,牧草豐茂,谷物有成;雨水乏缺,葉草干枯,百谷旱絕;雨水過量,人畜受淹,農田泡湯。生產和生活不能不依賴雨水,雨水卻常常讓人們依賴不上。再看這些與雨水相關的物象:雲團滾滾翻卷,變化萬方;雷電叱咤長空,霹雳千鈞;虹霓垂首弓背,色像瑰奇;還有大小不一,脾性不同,長短參差,陰森怪異的魚、鳄、蛇、蜥蜴等等:這一切是多麼神秘,多麼雄奇,多麼可怖可畏啊棗令人驚懼不已!

於是,古人猜想了:一定有一個“神物”,主管這一切,總領這一切,支配這一切,排演這一切。這個“神物”,體型是很大的,而且是能大能小的;膚色是多樣的,而且是能明能暗的;還應當是有頭有尾的,能起能臥的,擅爬會游的,彎轉曲折的,快速行進的;總之是能量巨大的,能上能下的,善於變化的,天上可飛水中可藏的,集合了種種“水物”特性的,又和雨水有著特別特別密切關系的。

該怎麼稱呼這個“神物”呢?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洶湧,電光閃閃,相伴隨的,是“隆隆”的雷聲;海潮漲落,龍卷風吸水,泥石流下山,也都發出“隆隆”的聲響;而鳄、牛、蟒蛇等動物的吼叫,也和“隆隆”聲接近;而“隆隆”聲本身具備著粗壯、雄渾、深沉和悠遠等特點,給予人的感覺是恐怖、壯烈、崇高和神秘。於是,人們就取其聲,將這個模糊集合起來的“神物”,以“隆”這個音呼之了。

“神物”的發音是擬聲,“神物”的形象該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些人說像魚,一些人說像鳄,一些人說像蛇,還有一些人說像雲,像閃電,像虹霓;也可能今天看像這個,明天看像那個,後天看又像別一個;還可能覺得既是這個又是那個,升到天上就是雲是閃電是虹,落到水中就是魚是鳄是蛇,來到陸地就是豬是馬是牛。模糊思維是不講邏輯、意識不到矛盾的,這種思維容許同一個物體在同一個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容許部分和整體、單數和復數的同一。

造字的時代到了,需要給這個以“隆”音呼之的神物搞個符號了。老祖宗最初造字,多以像形為之。那麼,讓這個神物像什麼形好呢?有人說像鳄,就造了幾個像鳄的“龍”字;有人說像蛇,就造了幾個像蛇的“龍”字;還有人說像閃電,就再造幾個像閃電的“龍”字;另有人說身子像鳄像蛇還像閃電,頭卻像馬像牛還像豬,那麼就造幾個像這像那像……的“龍”字好了。於是,甲骨文和金文中便有了各式各樣的“龍”字。後來,逐漸演化,直到最後簡化成現在這個“龍”。

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龍是中國古人對魚、鳄、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先民們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將自己的對身外世界的畏懼、依賴、疑惑、想象、崇拜等等,都貫穿、投注、體現到龍的模糊集合中了。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龍無疑是古人的一種藝術創造。它是從魚、鳄、蛇和雲、電、虹等一個個具體物象而來,經過由眾多人參與的模糊集合,形成一個建立在各個具體物象之上,又涵蘊著各個具體物象的新的形象。它的形成過程,是“美”的因素集納的過程,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其間滲透著、灌注著古人的神話猜想、宗教體味、審美快感和藝術情趣。

起源四問——龍有哪些神性?

龍的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來概略。

在龍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這是因為,龍本來就是“水物”和“水相”,或者說,龍本源於“水物”和“水相”。龍的諸多的模糊集合對象,可以說都是“水物”或“水相”。魚、鳄、河馬、海馬、水牛等生活在水中;蛇、蜥蜴喜處水濕陰潮之地;豬、陸牛、陸馬、鹿等離開水也活不下去;而雲、雷電、虹、海潮、龍卷風、泥石流等自然天象,全都和雨、水關系密切棗似乎完全可以用“水相”稱之。本源於水物、水相的龍,怎麼可能不“喜水”呢?

“喜水”的神性,使龍對行雲布雨、司水理水的神職特別勝任。

“好飛”在龍的基本神性中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龍之“好飛”,原因有這麼幾條:一是作為龍的模糊集合對象,雲、雷電、虹霓等本來就是飛騰在空中的“天象”;二是魚、鳄、蛇等在水中潛游之快,馬、牛、鹿等在陸地上奔跑之速,都類似於“飛”;三是古人由於思維的模糊性,往往將潛游於水中的魚、鳄、蛇等,奔跑於陸地上的馬、牛、鹿等,和飛升騰躍在空中的雲、雷電、虹霓等看成一個神物的不同表現,從而認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飛。四是人類自從有了精神生活以後,就一直幻想超越自身的局限,擺脫現世的苦累,飛騰、翱翔到高妙闊遠、有星星,有月亮,白雲缭繞的空中去。而龍作為寄托著、體現著古人理想的神物,要是不能飛,不好飛,那也就不是龍了。

“好飛”的神性,使龍很自然、很方便地成為某些神仙、聖傑、帝王的乘御對象。

“飛”的方向和域界,自然是,也只能是神秘、遼闊、至高無上的天空。因此,“好飛”必然“通天”。早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黑陶雙耳盆上,就有將“魚藻紋”和“鳥紋”刻劃在一起的圖案,陝西北首嶺遺址出土的“鳥魚紋”(亦稱“龍鳳紋”),也將天上飛的鳥同水中游的魚棗龍的模糊集合對象聯系起來,這就透示出,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龍的模糊集合之初,龍就開始有了“通天”的意味。後世的許多建築雕刻、繪畫,人們都讓神龍出現在浩渺無垠的昊天雲氣中,如北京故宮的雲龍望柱、天壇的雲龍石、孔廟的戲珠飛龍,等。

龍“喜水”,水聚流於地;龍“好飛”,飛升於雲天。於是,龍就具備了溝通天地,做天地間的橋梁和信使的能力。那些帝王君主們之所以以龍自比,其根本點就在於瞅准了龍的“通天”的神性,和充當天地間橋梁和信使的能力。

由於龍是由眾多的對象模糊集合而成的,各集合對象之間又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差別,因此,龍又有了“善變”的神性。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在天可以是雲、是電、是虹,在地可以是豬、是馬、是牛,在水可以是魚、是鳄、是蛇。換句話說,天上的雲、電、虹,地上的豬、馬、牛,水中的魚、鳄、蛇,等等,都可以是龍的變體和化身。

龍具備了“善變”的神性,而變,就免不了要變出些“靈光”、“靈通”、“靈妙”、“靈驗”和“荒誕”、“離奇”、“怪異”來。因此,龍又有了“靈異”的神性,成為古人心目中的“四靈”(其它三靈是麟、鳳、龜)之一。

人們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龍是古人模糊集合了眾多的動物和天象,從而創造出來的神物,如果這個神物不能給人間帶來福祉和祥瑞,古人創造它做什麼呢?上述龍的種種神性,又都為龍的征兆吉祥嘉瑞的神性提供了基礎:龍喜水,而水是生產、生活的命脈;龍好飛,飛是對超越苦難、擺脫困境的向往;龍通天,天是天帝和諸神居住的地方;龍善變,變是對生存環境的適應;龍靈異,靈異使龍神奇莫測、非凡不群。將這種種優長集中於一身,龍又怎麼能不祥瑞呢?

龍可以“征瑞”,也可以“兆禍”。棗這倒也符合辯證法,其根據是現實的驗證和歷史的、道德的評價。如導致西周滅亡的“龍鼋之怪”、造成古時三苗地區大亂,的“日妖宵出,龍生於廟,犬哭於市”,等等。

龍的性情中,也有凶猛威厲、乖張易怒的一面。我們概而稱之為“示威”。龍之“示威”,蓋源於龍的模糊集合對象的習性和危害。如灣鳄凶殘傷人,蛇類陰毒咬人,雷雨使江河水漲成災,龍卷風卷走人畜樹木,泥石流沖毀房捨田園,等等。古人對這些現象不會有科學的解釋,只好以“龍怒”、“龍怨”、“龍報仇”、“龍做孽”等說之。

給你個網站自己看吧。

http://www.wenyi.com/culture/dragon/
(中國文藝>>龍文化)那些動物都是人們根據已有的動物的一部分拼湊出來的.麒麟和龍好像沒有,鳳凰是有的。雌的叫鳳,雄的叫凰。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都是沒有現實依據的.就以中國的龍來說,它的來歷說法很多.

龍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謎之一。在古老的殷墟中,早就有了象形字“龍”,似乎是一種有角、大口、紋身、蜿曲的動物。
漢代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在神話傳說中,中華民族的最早祖先伏羲、女禍是人首蛇身的龍蛇。漢代文物中表現的伏羲、女禍交尾圖,就是“龍的傳人”的形象的說明。


今天所見到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只腳,馬的鬃毛,躐的尾巴,鹿的角,狗的抓,魚的鱗和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生活大調查中介紹的賣水果的在什麼地方 
版權所有 © 大眾科普網(www.g06.net) 免責聲明